胡佳君
(江蘇省鎮江第一中學 江蘇鎮江 212000)
高中數學憑借其較強的抽象性與邏輯性讓無數學生聞風喪膽。根據以往的數學教學情況來看,教師如果想要獲得良好的課堂教學效果、提高學生的數學綜合能力,應該對以往的教學方式進行改善,將“授-受模式”的被動式教學向著引導式教學方向進行過渡,從而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提升其學習成績。
在實際的高中數學教學過程中,無論是學校教師還是家長,都過分關注學生的分數以及考試成績,忽略了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數學運用能力的發展。在課堂上,數學教師更加注重對學生進行被動式的知識灌輸。這便抑制了學生的自我思考能力,使課堂氣氛沉悶,學生的壓力過重。這樣的教學方式不利于學生的健康成長。
在全國大部分的高中學校里,除了課堂上的知識講授以外,大多數數學課堂的時間都是在刷題。教師會布置大量且題型相同的習題讓學生進行練習。這種情況會導致學生無法進行自我思考,沒有時間和精力對所做的題型進行總結和歸納,更無法消化學到的知識,沒有辦法去探究題目的本質。這就造成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差,過分依賴教師的總結。
受到灌輸式教學方法的限制,學生在學習上缺乏主動性。教師也沒有辦法體現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學生過多地套用解題模板。這就嚴重阻礙了學生的思維拓展。長期下去,學生主動探索知識和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便會下降。
興趣是學生的第一任老師。為此,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成了我國數學教學過程中重點研究的問題。數學本身具有較強的綜合性、邏輯性和復雜性,但在日常生活中卻又很少遇到。這就導致學生只能通過教師的單一講解進行學習,處于被動的學習狀態。探究式學習可以在教師進行課堂教學之前,讓學生利用所學的知識對新知識進行探究,促使其能初步得出結論。這樣的學習方法可以讓學生成為自己的教師,從而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與興趣。[1]
例如,在學習函數這一章節的內容時,教師可以先讓學生自學函數的性質,包括定義域、值域、單調性和奇偶性等等,讓其明確這些函數性質的概念。自學并不代表學生自己看書學習。學生可以通過小組討論、同桌討論等方式,互相發表自己的看法。然后,教師再根據學生自學的情況進行補充,從而達到學生的學習目標。這樣的教學過程可以凸顯學生的主體位置,提升學生的積極性與活躍程度。
高中數學的整個學習過程都存在抽象思維的影子。這就要求教師培養學生主動探究的意識與主動探究的能力,并根據學過的內容進行遷移和拓展,發散學生的思維,增加學生的邏輯性。[2]
例如,在教授函數內容的章節時,對于“當x>e時,證明ex-1>Xe-1”這一類的證明題,教師就應該將其作為典型案例,將此種證明題的解題思路進行講解。這種證明函數大小的題目一般要采用函數的單調性來證明。為了計算的簡便,學生應該先將指數的式子化為對數式子,即變為(x-1)lne>(e-1)lnx的形勢。因為兩個函數是沒有辦法采用一個單調性說明問題的,所以要重新構建一個新的函數,即G(x)=(x-1)lne-(e-1)lnx,化簡后得Gx=(x-1)-(e-1)lnx,然后再對G(x)進行求導。我們發現定義域在e到正無窮上為單調遞增。因此,當x>e的時候,G(x)>0,也就是說ex-1>xe-1,故此證明成立。對于典型例題的講解,教師不僅是要告訴學生解題思路,還要告訴學生在遇到問題時應該怎么進行思考,讓學生總結方法,注重學習的過程。這樣,學生才能在高中數學學習中越戰越勇。
在高中的學習過程中,學生會不斷地學習新知識。學生如果不及時加以復習,前面的知識就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逐漸被遺忘。這樣便會導致學生學習了新知識而忘掉了舊知識,沒有任何進步。為此,習慣性地總結復習成為了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總結復習會幫助學生夯實根基,還可以讓學生對題型進行歸納,減少學生的負擔,從而提升其學習效率與學習效果。
高中數學的學習過程是一個漫長而復雜的過程,也是教師要不斷進行探索和研究的過程。教師要摒棄傳統教學的弊端,體現學生在數學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在這個學習過程中,教師要時刻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況,不能夠只看重學生的分數成績,更要注意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實踐能力,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索和獨立思考,并適當采用小組合作、小組討論等方式進行互相交流,構建完整的知識體系,使其在吸收新鮮知識的同時不斷對舊知識進行總結,從而促進學生數學素養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