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 珂 陳慧女 王博倫
(海軍潛艇學院基礎部 山東·青島 266000)
學生是整個教學活動的主體,是對課堂評價最有發言權的群體。學生反饋數據是從仰視的視角反應課堂落地效果。對于學生而言,理想的教學狀況是有興趣學,通過過程與方法,掌握相應的知識和技能。因此,學生課堂參與的活躍度、學習方法使用的靈活度、學習內容的留存度是可以用來反饋課堂效果的。
經驗豐富的老教師和教學專家深耕教育多年,他們對于課堂反饋信息是站在一定高度,從俯視的角度發現問題、審視得失、指點迷津。通常,老教師和專家會從教學目標達成度、教學內容把握度、教學過程的合理性、教學方法恰當性、教學效果完成度以及教師基本素質來進行評價。
教師作為課堂教學的組織者與引導者,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每個教師課前的備課,其實就是對即將開始的這堂課進行預演。實際演出效果是否符合預期,只有自己清楚。因此,通過平視的角度對比反思課堂效果,意義重大。這堂課是否已經竭盡全力、對待學生是否真心真情、準備的內容是否充分的表現出來,這些都需要自評來實現。
對于剛上課的青年教師而言,在備課的過程中常常剝離教學大綱,直接把教材當做教學內容去講解。其實教材僅僅是一個輔助的工具,對于大部分課程而言完全契合教學大綱的教材少之又少。因此教學內容不僅僅是教材內容,還包括對于教材內容的擴展和重構。如果剝離了教材,青年教員容易對教學內容的廣度與深度把握不準,對于課程體系缺乏整體把握,無法在課堂上幫助學生理清知識結構、構建知識地圖,而僅僅是知識的堆積。
目前高校青年教師從各專業學科的學習直接過渡到教學工作的發展經歷,使其在教學過程中容易把更多的重點放在學科內容,而忽視教學方法的研究與運用。在實際教學工作中容易出現教師教學內容準備充分但課堂教學表現不佳、教師學科專業知識深厚但學生無法消化吸收以及教學重難點不突出等問題。
PPT和板書都是目前課堂教學的重要手段,但青年教師在使用這兩種教學手段時,會搞不清兩者的作用和區別,從而出現PPT 照搬教材內容和文字堆積、PPT 過于喧賓奪主、PPT 和板書重復度高、甚至重PPT 輕板書等問題,而無法將PPT 和板書的作用發揮到最大。
教學大綱作為課程統領性的指導文件,是教學的主要依據。通過鉆研大綱,了解課程目標、教學要求和指導思想。對整體要求有把控,才能在每堂課上貫徹落實教學要求和指導思想,并結合不同的教學內容有所側重,以達到整體和局部和諧統一,實現各部分內容1+1>2 的效果。同時,通過鉆研大綱,了解本門課程的整個知識體系以及知識背后的邏輯脈絡,從而在教學中帶領學生將零散的知識板塊搭建成知識的大廈。
教學內容雖不是完全照搬教材,但仍需全面準確的掌握教材。在推薦教材的基礎上,要多借鑒對比同類教材的內容的重構與拓展,對于知識的層層遞進、知識的網狀關聯做到心中有數,然后再去對照教學大綱中的要求,從而準確把握本堂課知識的深度與廣度、教學的重難點,明確本堂課要向學生傳授哪些知識和技能,培養學生哪種能力,以及要達到什么程度。
3.2.1 進行充分的學情分析
教學方法的選用起點應該是學生的基本情況而非教學內容。要充分了解學生才能有的放矢,在教學方法上貼合學生實際,在教學規律中去發現學生認知規律,把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相互協調,從而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在教學開始之前,學生的頭腦中可能已經有了與教學內容相關的知識結構、技能水平、行為習慣等,構建主義稱之為“前概念(preconcept))”。[1]課前,通過測驗對“前概念”進行摸底。課堂上,對于錯誤或不恰當的前概念,教師要進行澄清,對于正確的前概念,教師要進行關聯激活,從而更有效的提高教學質量,保證學生的學習效果。
學生“學習情感”中的學習動機、學習態度、學習習慣也直接影響教學效果。課前,通過調查問卷或座談對學生的“學習情感”進行摸底。課上,根據學習情感,調整教學方法,調動學習積極性,使教師的教促進學生的學。
3.2.2 根據學情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
只有選擇合適的方法,才能保證教學質量,達到教學目標。青年教師在選用教學方法時,既不能太過隨意,也不能循規蹈矩,應該根據不同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對象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同時,也要避免過度的創新與顛覆,而選用自己無法駕馭的教學方法。比如理論課,可以根據學情選擇講授法或者討論法;實作課,可以根據學情使用分層教學。在教學初期,掌握基礎教學方法,如講授法、討論法、演示法、任務驅動法等,并能恰當合理的運用就非常難能可貴。
教學設計是一個系統化規劃教學系統的過程。[2]通過對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的把握、對學情的調研分析、對教學方法的選取,形成了教學系統的整體。而教學設計立足于整體對各子系統做出有利于教學的安排,既遵循一定教學規律,具有系統性,又要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做到循序漸進,從而使各子系統間既相互制約又協調統一,從而對達到教學系統的整體優化。
4.1.1 寫逐字講稿
在備課階段,教案是教學設計的體現形式之一。教案作為課堂教學提綱性的方案,主要包括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方法、板書設計、教學過程、教學反思等關鍵因素。
教案理清教學系統的邏輯構建了整節課的骨架,但語言表達才能使其豐滿。對于青年教師課堂而言,課堂狀態課堂表達極易受外在因素的影響,因此提前將課上準備要講的每一句話提前寫好準備成講稿顯得尤為重要。講稿不一定課上隨身攜帶,但優勢明顯:第一,提前對于課堂進行預演,熟悉教學的每個環節,上臺面對學生更加有信心;第二,通過反復審視講稿,給自己充分的調整磨合的空間;第三,避免課上隨意發揮影響課堂效果。
4.1.2 設計PPT 與板書
據生理學家研究,人的知識百分之六十來源于視覺,因此如何設計PPT 和板書,充分調動學生的感官,從而提高學習效果非常重要。
PPT 作為展示教學內容的現代化手段,被廣泛使用。在設計時,第一,要注意文字的凝練,避免把PPT 作為“提詞器”;第二,要注意動畫的播放順序,避免整篇播放,“偷”走學生的注意力;第三,要注意布局引導視線流動,避免雜亂,影響學生學習思路。
PPT 的方便快捷,使板書被邊緣化,但板書作為課堂教學的一個必要環節,與課堂教學效果密不可分。板書顯示課堂的層次和結構,是教學內容的導讀圖。[3]在設計時需把教學內容的主線及邏輯結構呈現出來,而這些知識框架可以輔助PPT內容講解,幫助學生提煉重難點、構建知識脈絡。
在課堂教學中,要靈活采用PPT 和板書相結合的方式,使二者互相協作,發揮各自優勢,才是合理的教學手段。
課堂教學即“教”與“學”,教的過程由教師來展現,學的過程由學生來展現,因此課堂需要老師和學生進行教學互動,讓學生參與其中,使“教”與“學”相輔相成相互促進。教學互動可以簡單的分為主動互動和被動互動兩種。當老師討論的問題是學生關心的,能引起興趣的,學生就會主動參與其中,從而使良好的教學氣氛帶動其他學生和后面相對枯燥的內容。當學生課堂上并不積極時,就需要老師采用被動互動的方式,強制學生參與,通過提問,引發學生思考,而不是把知識全部告知,讓學生直接撿“死兔子”;還可以通過課堂小測驗的方式,對教學效果進行檢查,從而調整“教”與“學”。
教學反思是每一堂課結束之后必不可少的環節,是教學水平不斷提高的重要手段。
通過學生課堂互動表現、討論、課后作業、測驗等手段分析學習的質量和學習效果,檢查教學目標的達成度。教學效果一般或者教學目標達成度不高的課堂,要通過其他方式進行補救和完善。
通過復盤課堂,橫向反思教學目標、教學方法、教學設計、教學手段等是否恰當合理,縱向挖掘教學過程中的閃光點、失誤點、發展點、疑惑點,在下次課上揚長避短持續改進。同時,有效的教學反思,有利于教師發現和總結教學規律,開展教學研究。
一堂好課需要教師付出大量的心血去準備和展現,因此在教學初期應將更多的精力放在對教學質量、教學效率和教學效果影響更大的關鍵因素上。一堂好課不僅讓教師知道教什么、怎么教和教得好,也讓學生樂學、會學并學好,從而達到教學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