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榮
(湖南警察學院 湖南·長沙 410000)
“計算機應用”屬于公共基礎課,課程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計算機文化素養,使其熟練掌握計算機的操作技能,使學生具備學會學習的信息素養和創新思維。課程章節分布明確,從知識的角度幫學生規劃章節項目為單位的基礎知識,從能力角度培養學生運用計算機處理各類信息的操作技能,從素養角度培養學生運用信息技術解決問題的思維。
學習對象為大一第二學期的學生,年齡約18 歲,思維活躍,喜歡接受新鮮事物,少量同學在中學初步掌握了計算機基本操作技能,如Word 的基本使用,但中學階段課程課時有限,且實驗操作少,所學不系統、不全面,存在似懂非懂、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等情況。此外,課程軟件運行版本更新快。本課程的軟件運行版本基于win7 和office2010。然而2015 年微軟陸續發行Windows 10 操作系統和Office 2016。學生購買新電腦后通常不會為了適應舊版計算機運行環境而更改新電腦相關軟件配置。因此,當前主流的軟件運行版本和教學版本有差異,間接擴大了學生的學習盲區。所以,在日益強調創新能力的時代,應從基本的教學模式和方法入手,根據時代發展對人才的新要求,以切實培養學生問題解決的思維,自主學習能力、開拓創新能力作為課程教學改革的新目標。
混合式教學的核心是通過傳統面授和網絡教學的深度融合,達到優化教學效果的目的。其應用沒有固定的統一模式,主要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有效組織教學,注重教師的組織、引導、啟發作用和學生的積極、主動、創造性學習。[1]通常包括教學分析與設計、教學組織與實施、教學評價三個環節,且由于學習場所、方式的多樣,其評價體系也可以從教學過程、矯正、結果等多方面展開。
翻轉課堂是教師在信息化環境下提供網絡學習資料,發布學習任務,學生在網絡終端完成自學,以個體或小組形式對學習任務進行探索,課堂上進行成果匯報、問題解惑、協作探究、知識遷移等交互行為的教學模式。[2]
翻轉課堂對教學結構進行翻轉:一是課前準備及自學學習。課前教師通過知識測驗掌握學生情況,制作、開發、發布的學習資料和任務清單,異質分組的學生通過自學完成知識理解并執行課程任務清單。[3]二是課中協作研究。教師根據課前觀察情況對內容進行設計和調整后,課堂上師生主要開展協作式的學習報告、知識探究、知識遷移等教學活動,一旦學生出現偏差,教師以矯正學習的方式加以引導。三是課堂及課后拓展提升。教師根據學生學習過程進行學習評價,促進知識進一步內化,也可以發布新的開放式問題促進學生進一步思考,培養創造性思維。
有人把翻轉課堂比喻成放風箏,學生是風箏,教師是放風箏的人,翻轉課堂則是風箏線。由于翻轉課堂的課堂教學是開放的,學生討論結果可能五花八門,因此教師需要對這根“線” 進行好好收放和把控,才能真正實現因材施教。該模式下師生角色也發生了變化,教師更多是作為學習指引者和幫促者;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得到大大加強,學習參與和學習體驗較好,有利于提高其自主學習、協作學習的能力,培養其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微課程是將知識點細化拆分,經過教學系統設計后制成的微視頻。通常具有主題突出、內容明確、易于傳播等特點,是在線學習、移動學習的重要方式,其應用也愈發普遍。此外,由于微視頻通常指向具體明確的知識和問題,其對象和受眾具有極強的自適應性,非常有利于問題解決和個性化學習。[4]
能夠進行本文所述的教學改革,正是基于微課程教學視頻的短小精悍,在10 分鐘內展示知識點和解決問題,符合學生認知記憶特點。因此,設計開發者需要緊扣整門課的教學目標,在清晰的邏輯和完整的知識體系下建設課程,確保視頻服務于課程教學主線。
教師秉持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觀念,圍繞課程教學目標進行教學設計,精心梳理知識點劃分學習任務,把基本技能、典型應用等核心內容融于教學開發微課程資源,按照章節開展項目體驗式學習,基于學習資源、學習方式、學習環境建立有效促進師生交流的教學模型,借助大數據與形成性評價制定綜合考核評價機制。
根據課程前測,發揮學習型組織的作用,考慮學生不同層次水平和學習習慣后,固定若干名異質的學生為一個小組,以任務驅動和問題解決為技能培養的主線,保持學生有意義學習的學習體驗。
3.2.1 課前準備
(1)設計、制作和發布學習資源。按照章節內容細化知識點,遵循最近發展區的學習特點,對其進行快速測試。以微視頻為主要載體,根據前測學生當前水平,設計符合日常需要的內容開發微視頻學習資源。設計時可以集思廣益,由課程組共同開發,以課程單元學習任務為基本項目,把關鍵的、復雜的、難以理解的理論知識和技能以直觀形象的方法展現,在必要條件下根據所教學生特點,推送輔助學習的擴展資料,穿插思考題、問題話題、知識任務等,轉化為貼近學習生活的問題,使學生易于理解和掌握。課程設置方面理論課為28 課,該教改實踐將教學微課程數設置28 個,含20 個翻轉教學用視頻,8 個普通微視頻。如“計算機硬件系統的組成”(知識點)——“大學階段電腦選購”(微課程),“操作系統概述”——“操作系統的安裝”,“Word 文檔排版”——“論文格式排版思路”,“Excel 數據自動篩選”——“公務員職位表的篩選”等。
(2)面授課之前的教學活動。教師利用網絡教學平臺創建教學空間,根據知識點 “Excel 數據自動篩選”組織教學,上傳教學微視頻“公務員職位表的篩選”,提供課件、參考資料,發布測試、討論、作業等學習任務單。
異質分組的學生根據任務要求完成課件、視頻、動畫等教學資源的觀看,登錄電腦或移動終端在平臺觀看微視頻和課件資料進行預習、測試等活動,圍繞布置的問題和任務,借助參考資料的啟發,開展協作式探究,按照小組以討論、探索、匯總、制作任務報告等方式完成具有一定挑戰的可行性任務。
教師可以通過學習平臺掌握學生學習進度,了解線上學習效果,對任務完成情況進行檢查,對學習活動的數據記錄進行分析,也可以在必要時通過網絡或面對面的方式適當參與學生活動進行引導,靈活地實現混合式教學,重在查漏補缺以及難點突破,但是要盡可能地避免直接參與問題解決。例如對篩選條件的剖析、對數字和文本篩選等不同情況的應對。
3.2.2 課堂學習
線下的課堂學習活動是對線上教學的鞏固、提升和檢驗,旨在以集體討論、分組匯報、疑難解答等途徑解決學生線上學習遇到的問題,重點培養操作能力、知識遷移和運用的能力。例如有的學生容易遺漏對“專業不限”的公考崗位的條件篩選,通過小組互助重新規劃篩選條件。
通常將該教學部分分為學習反饋、問題解決、知識遷移。教師根據學生學習記錄情況和學習反饋情況,組織學生把課前所學的進行鞏固與應用,啟發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中表達觀點,及時給予學習反饋,控制教學討論范圍,引到學生遷移知識,習得高級技能。
3.2.3 學習效果評價
教師對學生的幫促是順利實施翻轉課堂的關鍵。線上教學活動由學習平臺根據系統任務的完成情況以及測驗進行評定,教師根據活躍度和小組作用予以評價,課前的評價發現近80%的學生有考公務員的意向,在應用Excel 時能充分代入角色根據自身情況篩選職位。此時教師適當引入激勵機制,關注學習過程和學習結果,在課堂上的作品展示和成果分享采用學生互評、教師點評得出展示過程綜合評價,課后評價側重如何進一步鞏固和提高學習效果。
該教學模式下教師以引導、督促的角色組織管理課程,有利于學生主動參與和協作共進。一方面,通過問題導向的微視頻、布置小組協作任務以及多元綜合評價解決學習積極性問題,通過網絡學習平臺解決時空限制問題,有利于加強師生、生生間的互動交流,有效促進個性化學習。
另一方面,對教師的要求較高,教師需要根據知識的更新和學生的發展變化,維持微課程等資源的效用,對學生提供關鍵性的指導和幫促,完善評價指標體系,在信息化時代的教育背景下,不斷探索方法的創新和改進,適應社會全面進步對教育和人才培養的新要求,助力新時代的高等教育事業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