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英 王艷艷 李雅丹 馬穎
2003年全國性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流行病普查提示國內CHF患者已超過一千萬[1],之后多次地方性流行病學調查研究提示CHF人群基數逐年上升[2-4]。CHF患者由于心臟泵血功能進行性衰退,導致體循環、肺循環瘀血,造成消化道蠕動減慢,消化酶分泌異常,引起營養吸收障礙。同時,CHF患者隨著病程進展,常常伴有抑郁和(或)焦慮等不良心理狀態,且機體內長期處于分解代謝旺盛狀態,因此CHF患者具有潛在的營養不良甚至惡液質等風險[5]。而營養不良狀態下,機體各器官組織得不到充分的營養,無法發揮基礎生理功能,反而會進一步加重體內氧化應激損傷、炎癥反應和分解代謝,從而加快心功能惡化[6],增加
CHF患者住院率和死亡率[7]。本研究以老年CHF患者為研究對象,選擇控制營養狀態(controlling nutritional status,CONUT)評分作為營養評價指標,探討老年CHF患者營養狀況與短期不良預后(死亡或再入院)的關系,現報道如下。
1.1 對象 選擇2017年3至12月于本院住院治療的CHF患者112例,其中男55例,女57例,年齡71~89(80.84±10.56)歲。所有患者隨訪 6 個月,將隨訪期間死亡或再次入院患者歸為不良預后組(33例),余下患者歸為對照組(79例)。兩組患者除紐約心臟病協會(NYHA)心功能分級外,其余指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 P >0.05),見表 1。納入標準:(1)70 歲以上;(2)NYHA分級為Ⅱ~Ⅳ級的左心功能不全;(3)符合NYHA CHF診斷標準(2012版)[8];(4)CHF的原發病為高血壓病、冠心病、擴張型心肌病和糖尿病。排除標準:(1)接受心臟再同步化治療;(2)急性心肌梗死和先天性心臟病等其他心血管疾病;(3)慢性阻塞性肺氣腫、肺栓塞和肺炎等肺部疾病;(4)妊娠或隨訪脫漏;(5)惡性腫瘤;(6)預期壽命少于1周。本研究獲得本院倫理委員會批準通過,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1.2 方法
1.2.1 治療方法 所有CHF患者予以常規內科保守治療,包括低鹽飲食、監測體重和每日出入量,使用利尿劑改善體內液體負荷、血管緊張素轉化酶抑制劑逆轉心室重構、β受體阻滯劑控制心室率,根據患者具體病情調整劑量。
1.2.2 CONUT 評分 CONUT 評分參照文獻[9],包括白蛋白、外周血淋巴細胞和膽固醇3項,每項分為4個等級,并對應不同分值。其中血清白蛋白分為≥35.0g/L,30.0~34.9g/L,25.0~29.9g/L 和<25.0g/L,分別記 0、2、4和6分;外周血淋巴細胞計數分為>1 600個/mm3,1 200~1 599 個/mm3,800~1 199 個/mm3和<800 個/mm3,分別記0、1、2 和 3 分;膽固醇分為>10mmol/L,7.8~10 mmol/L,5.5~7.7 mmol/L 和<5.5 mmol/L,分別記 0、1、2 和 3 分。3項得分相加即為CONUT評分,其中0~1分為正常,2~4分為輕度營養不良,5~8分為中度營養不良,9~12分為重度營養不良。
1.2.3 血清N末端B型腦鈉肽前體(NT-proBNP)水平和心臟超聲檢測 清晨空腹抽取患者靜脈血3ml,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ELISA)檢測NT-proBNP水平。心臟彩超采用飛利浦iE33彩色多普勒超聲顯像儀,探頭型號為S5-1,檢測指標為左心室收縮末期內徑(LVESd)、左心室舒張末期內徑(LVEDd)、左心室短軸縮短率(LVFS)、左心室射血分數(LVEF)、二尖瓣口舒張期血流流速E峰、A峰,計算E/A值。
1.3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22.0統計軟件。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以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利用受試者工作特征(ROC)曲線分析CONUT評分對老年CHF患者6個月不良預后(死亡或再次入院)的預測價值,利用約登指數分析最佳切點CONUT數值。應用logistic回歸分析CONUT評分與不良預后的關系。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CONUT評分及心功能指標比較 見表2。
由表2可見,合并營養不良患者81例,占72.3%。不良預后組CONUT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其中不良預后組營養正常(0~1分)患者比例低于對照組,中度營養不良(5~8分)患者比例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1)。不良預后組入院時LVEF水平低于對照組,NT-proBNP 水平高于對照組(P<0.05 或 0.01)。而LVEDd、LVESd、LVFS和E/A兩組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 P >0.05)。
2.2CONUT評分、LVEF及NT-proBNP對老年CHF患者6個月不良預后的預測價值 見表3、圖1。
2.3 CHF患者6個月不良預后的危險因素分析 根據ROC曲線分析得到的cut-off值,以6個月不良預后(再次住院或死亡)為應變量,分別以性別、年齡、CONUT評分(>5.43 分)、吸煙史、LVEF(<43.74%)和 NT-proBNP(>3 556.32ng/L)為自變量進行非條件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提示 CONUT 評分(OR=1.54)和 LVEF(OR=1.25)均為CHF患者6個月不良預后發生的獨立危險因素。詳見表4。

表2 兩組患者CONUT評分及心功能指標比較

表3 CONUT評分、LVEF及NT-proBNP對CHF患者6個月不良預后的預測價值

圖1 CONUT評分、LVEF及NT-proBNP對CHF患者6個月不良預后分析的ROC曲線

表4 CHF患者6個月不良預后的危險因素分析
目前國內關于CHF患者營養狀況的研究較少,且分類不嚴格。國外研究提示CHF患者出現營養不良的比例在70%~92%[10-11],與本研究結果相符。本研究采用的CONUT評分是一種新型的營養狀況評估工具,最早由Ignacio教授提出[9],包括白蛋白、膽固醇和總淋巴細胞3項指標,分別代表蛋白儲備、熱量消耗和免疫炎癥狀態,因此這3項指標均與營養不良程度呈正相關[12-13]。在營養不良狀態下,CHF患者體內慢性炎癥反應和氧化應激損傷加重,從而導致心功能進一步惡化[14]。因此,CHF的營養支持治療尤為重要,如何做好營養評估更為重要。
本研究發現CONUT評分與不良預后顯著相關,CONUT評分預測6個月不良預后的cut-off值為5.43,當超過該水平時CHF發生不良預后的風險會增加54%。對于CHF患者營養狀態的評估已有相關報道,韓瑩等[15]選擇微型營養評估精法(MNA-SF)對164例老年CHF患者進行營養狀態評估,結果發現老年CHF患者營養不良發生率較高,MNA-SF分值水平可作為評估心力衰竭嚴重程度的敏感指標。與本研究結果類似,但納入人群不同,上述研究為老年患者,納入了心功能Ⅰ~Ⅳ級患者,而本研究中并非單純納入老年患者,心功能分級Ⅱ~Ⅳ級,因此本研究患者總體心功能情況較上述研究嚴重。本研究選擇的營養評價方法與上述研究不同,MNA-SF的評分細則較CONUT復雜,其中需要計算患者BMI,由于CHF患者體內液體負荷較多,難以準確測量干體重,因此BMI往往不準確,造成MNA-SF評分的偏倚。
本研究選擇的CONUT評分較MNA-SF更為簡單,其中血清白蛋白水平是臨床上最為常用的營養參數,可以簡單有效地反應患者體內營養水平,還可以反應體內炎癥程度。在CHF患者中,白蛋白水平隨著心功能分級的惡化而降低,進而造成肺循環充血和第三間隙積液[16]。膽固醇水平可以反映體內熱量代謝儲備的水平,研究發現總膽固醇水平與冠心病患者心力衰竭預后相關,患者膽固醇水平越低,其預后結局可能越差[17]。總淋巴細胞可以評價患者免疫狀態水平,大量研究發現血小板/淋巴細胞比值和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比值有助于預測心功能不全患者臨床預后[18-19]。
本研究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處,比如CONUT評分中包括血膽固醇水平指標,不能排除一部分服用他汀類藥物對于膽固醇的影響;其次,心力衰竭患者合并水鈉潴留,也有可能影響血液白蛋白、膽固醇和淋巴細胞水平;本研究為單中心研究,患者樣本量有限。因此,對于心力衰竭患者營養狀態和臨床預后的關系,需要進一步大規模樣本量的多中心臨床研究證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