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琳婧 李夢華 王娜
肝臟是人類重要的新陳代謝的器官,在物質的代謝、分泌以及免疫防御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從一定程度上看,與人體內營養物質蛋白質的代謝,存在著密切的關聯性。就目前而言,乙型肝炎作為一個嚴峻的全球公共衛生問題,發展至后期會轉變為肝衰竭,對人體健康構成威脅,及時的診斷與治療可以切實改善患者預后,避免疾病發展。肝衰竭患者隨著生活條件的不斷提升,也呈現了不斷上升趨勢。從另外一個角度分析,不同時期各項指標隨著病情延長而發生改變。相關研究結果顯示,免疫球蛋白水平的變化與血清TBi L、PTA、ALB 水平的變化之間存在一定的相同臨床意義,因此血清免疫球蛋白檢驗在肝衰竭患者診治工作中,為肝衰竭患者早期診斷與治療提供給了一定的臨床依據[1]。本次研究探究了血清免疫球蛋白檢驗在肝衰竭患者中的應用意義,旨在為未來相關疾病診斷工作的開展提供理論支持,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 年10 月~2018 年10 月收治的84 例慢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按照患者疾病發展情況,將其分為觀察組(肝衰竭)和對照組(輕度衰竭),每組42 例。觀察組男18 例,女14 例;平均年齡(31.12±11.18)歲。對照組男29 例,女13 例;平均年齡(32.12±11.62)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①經臨床診斷確診為肝衰竭;②知情并自愿參與本次研究;③參與本次研究前未接受其他藥物治療。排除標準[2]:①患者伴有惡性腫瘤、心血管等會影響診斷結果的疾??;②患者不愿意參與本次研究。
1.2 方法 兩組患者均接受血清免疫球蛋白檢測,并對兩組患者檢驗意義進行分析。首先,需要采集樣本。在空腹的情況進行,進行靜脈血液的采集工作,采取的血液樣本容量為5 ml。并且這些情況都是在無菌的條件下進行。然后就可以把采集到的血液樣本安置到生化抗凝試管當中。在半個小時左后,將樣本送往實驗室。對照組不受到時間的限制,觀察組需要在病情發展期的1~45 d 的時候,進行對比觀察。
血清免疫球蛋白檢驗項目包括IgG、IgM、IgA,還包含了血清TBIL、PTA、ALB 等檢驗項目。使用西門子全自動蛋白分析儀(BN ProSpec)利用散射比濁法檢驗免疫球蛋白。使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ADVIA2400),利用化學氧化法來測定總膽紅素。使用全自動凝血分析儀(CA-1500),檢測PTA。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IgG、IgM、IgA、TBIL、PTA、ALB水平以及不同時期各臨床指標水平變化。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IgG 為(28.02±3.68)g/L,IgM 為(12.50±2.05)g/L,IgA 為(13.28±2.31)g/L,TBIL 為(582.31±150.10)μmol/L,均高于對照組的(9.52±2.01)g/L、(3.04±1.05)g/L、(3.62±1.12)g/L、(31.02±8.37)μmol/L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PTA為(32.18±10.21)%,ALB 為(18.92±5.62)g/L,均低于對照組的(85.01±9.62)%、(42.30±2.09)g/L,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觀察組發病31~45 d,IgG 為(18.12±3.25)g/L,IgM 為(5.98±2.18)g/L,IgA 為(5.67±2.10)g/L,TBIL 為(501.21±125.25)μmol/L,PTA為(38.01±15.28)%,ALB為(18.95±6.32)g/L;發 病1~10 d,IgG 為(9.01±1.25)g/L,IgM 為(2.10±0.25)g/L,IgA 為(2.30±0.36)g/L,TBIL 為(110.38±62.37)μmol/L,PTA 為(69.27±12.30)%,ALB 為(31.85±6.79)g/L。發病31~45 d IgG、IgM、IgA、TBIL 高于發病1~10 d,PTA、ALB 低于發病1~10 d,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
目前,隨著社會經濟的持續發展和生活水平的不斷提升,人們的生活方式與飲食結構隨著發生不同程度的變化,進而導致肝衰竭發病率呈現出明顯上漲的趨勢。綜合分析,肝衰竭疾病本身出現的誘因相對復雜,發病后患者臨床表現主要為食欲不振、極度乏力、凝血功能障礙等,嚴重影響生活質量,甚至危及生命安全,如果沒有給予針對性的干預治療,不僅會威脅患者的生命健康,同時還會進一步降低患者本身的生活質量,誘發患者出現焦慮、抑郁等嚴重負面情緒[3-6]。相關研究結果顯示,針對肝衰竭患者實施早期診斷與治療干預,對于改善患者預后以及提升患者生活質量具有不可忽視的積極作用,應該引起重視。
從一定程度上看,肝臟是人體最為重要的內分泌器官,并為人體的代謝工作,提供了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7]。不僅如此,還起到了一定的防御性功能。因此,早期診斷及治療尤為重要。肝衰竭一般根據TBIL、PTA、ALB 等變化作為依據,ALB 水平<32 g/L 即可確診為肝衰竭,尤其是針對PTA 活動度不理想的情況,可將其作為診斷肝衰竭的金標準。血清免疫球蛋白檢驗在肝衰竭患者中發揮了重要的應用意義,免疫球蛋白IgG、IgM、IgA 等指標,與病情程度緊密相連。免疫球蛋白水平上升越快,病情就會越嚴重[8]。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IgG、IgM、IgA、TBIL 均高于對照組,PTA、ALB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發病31~45 d IgG、IgM、IgA、TBIL 高于發病1~10 d,PTA、ALB 低于發病1~10 d,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免疫球蛋白的合成在體液中完成,一般可以被細化為5 種類型,分別為IgG、IgM、IgA、免疫球蛋白D(IgD)、免疫球蛋白E(IgE),在相關指標的診斷中可以對血清中的免疫球蛋白水平進行識別,并且相關指標變化與肝衰竭的疾病發展情況存在正相關,隨著疾病發展,免疫球蛋白的水平也會隨之升高[9]。有學者在相關問題的研究中,對血清免疫球蛋白在肝衰竭診斷中的應用價值進行了討論,結果證明:與健康患者相比,肝衰竭組患者的血清免疫球蛋白指標更高,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證明這一指標可以用來診斷肝衰竭的疾病發展情況,并為疾病臨床治療工作的開展提供可靠的依據[10,11]?,F代臨床研究普遍認為,肝炎病毒是引發肝衰竭的主要致病因素,并且疾病在從慢性乙型肝炎向肝衰竭的進展期間,肝臟細胞功能持續惡化,并出現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礙,導致人體難以有效清除機體抗原與腸道吸收的抗原,導致抗原水平升高,最終帶動免疫球蛋白水平升高。從器官功能來看,雖然肝臟并不是免疫球蛋白合成的場所,但是會調節免疫球蛋白的含量。一般情況下,如果肝衰竭患者的病情逐漸發展,在抗體與抗原生成不斷增多的情況下,患者本身免疫球蛋白水平隨之顯著增加。這種情況下可以確定血清免疫球蛋白的變化情況,根據相關指標變化情況醫師能夠對疾病發展做出合理的評估,對肝衰竭患者肝細胞的具體受損程度做出合理判斷,因此可以認為,其肝衰竭患者預后的評估與TBIL、PTA、ALB 具有相同的臨床意義,而本次研究結果進一步證實了上述理[12]。
綜上所述,血清免疫球蛋白檢驗的方式在肝衰竭患者中展現了較高的應用價值,幫助患者了解自身的肝臟情況,有效改善預后,獲取更好的治療,值得被應用和推薦,因此,應該在加深對血清免疫球蛋白檢驗方式了解的基礎上將其廣泛應用于肝衰竭患者的早期診斷工作中,實現其作用價值的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