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 益 陳 鑫 凌志彬
(蘇州科技大學土木工程學院 江蘇·蘇州 215011)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過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用好課堂教學這個渠道,其他各門課程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1]2020 年5 月,教育部印發了《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2]旨在全面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切實提升立德樹人的成效。《綱要》還強調,在高校“三位一體”的人才培養目標中,價值塑造是第一要務。然而,當前高校中還不同程度存在專業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兩張皮”的現象,專業課的教學大綱、教學內容、考核評價標準未能與思想政治教育目標有機統一、形成協同效應,土木工程的專業課程普遍重視專業培養,強調知識和技能的獲取,“育人”往往被忽略。[3]為貫徹習總書記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導思想,落實教育部頒布的指導綱要,全國高校教師積極開展了課程思政的教育改革,[4]取得了一定成效。本文以土木工程專業開設的一般必修課程“土建工程基礎B”為例,以現有土木工程專業課程的思政改革為參考,[5-10]進一步探索了專業教育與思政教育協調統一的教學方案與落實。
2019-2020 第二學期,我校正值課程教學大綱修訂及推進線上教學這一關鍵時期。“土建工程基礎”課程因新版培養方案的實施,形成了課程內容相對精簡的“土建工程基礎B”和保留原課程內容的“土建工程基礎”,二者適用于不同專業的培養需求。本文進行思政教育改革的課程為“土建工程基礎B”,適用于環境工程、給排水工程等專業。2019-2020 第二學期,“土建工程基礎B”課程的授課對象為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環工1811 和環工1812 班級的學生。課程內容包括:緒論(土木與建筑工程概況等)、工程材料、建筑物與構筑物的構造、結構與構件設計及地基基礎五個部分。該課程承上落實了“工程力學”課程相關知識的應用,啟下是“給排水施工”“環境工程施工”等課程學習的基礎。舊版課程教學大綱偏重專業技能傳授,未能反映課程思政的教育環節及要求。因此,本文從“土建工程基礎B”課程的教學目標、教學方案、教學實施和課程考核四個方面進行了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探索,明確教師在本課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的“角色”,挖掘本課程專業與思想政治協調統一的教學“特色”,以在日后使該課程能更有效地發揮“課程育人”的作用。
“土建工程基礎B”課程對于環境工程或給排水工程專業的學生來說,是對土木與建筑工程形象化認識的重要一門課程。從課程內容來看,它涉及了:“土木工程概論”“工程材料基礎”“房屋建筑學”及“混凝土結構設計原理”等多門課程內容。2019-2020 第二學期,“土建工程基礎B”課程的授課對象為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環工1811 和環工1812 班級的學生。因此,結合課程特點,本課程制定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為:(1)弘揚愛國主義,增強民族自豪感和文華自信;(2)培養良好品格,深化職業理想和職業道德;(3)培養工程思維和創新意識;(4)牢固法治觀念。
高校專業課程教學是課程思政的最主要依托,而教師是課堂教學的第一責任人。因此專業課教師必須積極圍繞如何將專業課程教學和思政育人工作緊密結合起來,主動開展思考和實踐。本課程思想政治教育方案的制定堅持了“四個相統一”,首先是提高自身的職業素養,將“言傳”和“身教”相結合;其次是結合教學內容,引入土木工程發展歷史、經典工程案例、工程災害和事故、人物事跡等,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引導學生養成良好品格,培養學生的工程思維和創新意識,牢固學生的法治觀念;最后,通過課后練習和期末考試個別題目的改革,考核課程思想政治的教育效果。
《土建工程基礎》教材對土木與建筑工程概論的介紹相對簡略,對于緒論部分的教學改革主要是在建筑工程、橋梁工程、道路工程、水利工程等內容的介紹中引入了相對詳細的發展歷程及典型工程簡介,特別是我國古代的萬里長城、京杭運河、都江堰水利樞紐、趙州橋等、我國現代的港珠澳大橋、高鐵、上海中心等世界前茅的工程案例。以土木工程發展史及“超級工程”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文化自信及對本課程的學習興趣。
工程材料部分涉及了各類材料的再分類、性能特征及技術指標等,教學內容相對枯燥且繁雜。針對該部分教學:(1)引入鋼筋混凝土的發明故事啟智,強調工程思維;(2)介紹我國墻體材料改革的目的與歷程,引導學生思考環境問題,培養職業素養與社會責任;(3)引入自身參加學術會議掌握的工程材料發展現狀與趨勢,培養學生創新意識。
建筑物與構筑物構造部分的內容同樣包含了各種專業名詞、分類和構造要求對應的數據。該部分教學嘗試引導學生自主設計,以各類建筑的門、窗、樓梯設計為課后思考題,培養學生的職業素養,以因設計不當而被網絡稱為“幽靈樓梯”的視頻啟發學生的工程倫理。
由于“土建工程基礎B”課程的課時減少,該部分的教學內容不能如原“土建工程基礎”課程那樣詳細展開,教學方案制定在專業方面以原理講授為主,結合生活常識或基礎知識理解結構與構件的設計原理;強調工程類課程的學習方法,不能死記硬背公式、生搬硬套做題;在思政方面,針對所學專業知識引入對應規范條款及相關工程災害或事故分析,增強學生的法治觀念、職業道德及社會責任感。
在課堂中,協調專業教學和思政教育的占比、實現“潤物細無聲”的價值引領以及保證專業與思政的教學效果是本課程教育改革的重點和難點。在思政教育的實施過程中,專業教學和思政教育的融合要設計、占比規劃、時機要計劃。如在講授“受彎鋼筋混凝土構件的三種破壞形式”中,引入了工程事故案例:某建筑公司A 受開發商B 委托改造既有房屋建筑C,因A 對原結構構件承載力估算錯誤,最終在改造施工過程中,房屋發生倒塌事故。該案例與專業內容相對應,案例分析中除了結合“構件承載力計算”的專業知識,還分析了事故的其它原因,如A 公司的違法轉包,開工前未依法辦理相關手續;材料供應方存在違規行為;施工方的施工質量不過關,施工方案不合理,安全生產責任不明確等等。事故現場照片、經濟損失和傷亡數據對學生形成一個直觀的沖擊,講授時機設計在課堂尾聲。這樣既保證了專業知識不打折扣、適當延伸課堂空間,還能“隱性”講授職業道德、法治意識及社會責任。
本次課程將思政教育的考核融入至部分課后習題及期末考試題目中,分值占比約為20%。整體上看,課程思政教育效果初顯,但未達到預期目標。思政考核題目的題干設計盡量做到與專業考核無差別,但評分會依據課堂中“隱性”講授的思政教育內容進行。如本次課程期末考試第三大題是對工程材料中墻體材料的相關知識進行考核,最后一小問為“為什么空心砌塊比燒結普通磚更適用于建筑墻體?”根據環工1811 和環工1812 考生的答題情況統計:約80%考生就二者的力學性能特點進行了分析;約40%考生能提及制作工藝、環境、經濟、人文等因素的影響。值得說明的是,“墻體改革”是課程思政教育方案改革后,拓展的課外內容,從考生對這一問的回答情況來看,課程思政“隱性”教育有一定的效果,但不夠深入。
本文從教育目標、教育方案、方案實施及效果考核四個方面對“土建工程基礎”課程的思想政治教育改革進行了探索。目標制定以《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為原則,方案設計以“價值引導”為內核。從實施過程及效果考核可以看出,本課程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效果初顯,邁出了本課程思政教育的重要一步。但深度和廣度仍有不足,在日后“教書育人”的工作中,應進一步挖掘課程的思政元素,“全過程”開展課程思政教育,形成專業教育和思政教育的有機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