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海關總署獲悉,為支持擴大豬肉等肉產品進口,我國2019年積極擴展多元化進口來源,全年新增16個國家肉產品準入。
海關總署發布的消息顯示,除新增16 個國家肉產品準入,我國還擴大了21個國家已準入肉產品的品種范圍。
海關數據顯示,2019年前11個月,我國進口肉類(包含雜碎)548.5萬t,同比增長42%。其中,進口豬肉183.8萬t、豬肉雜碎99.9 萬t,分別同比增長66%和3.5%。僅11 月份,我國進口肉類64.4萬t,同比增長82%。
企業進口肉類產品的,可向海關申請辦理憑稅款擔保優先放行。
與此同時,我國海關保持對農產品走私打擊高壓態勢,聯合有關部門、地方政府,強化對運輸、倉儲、銷售環節的清查整治。2019 年前11 個月,全國海關共立案偵辦農產品走私犯罪案件783起,案值323億元。
海關方面表示,將扎實推動豬肉等肉產品進口各項政策和工作措施有效落地,包括建立肉產品進口重大問題協調解決機制,及時回應社會關切,不折不扣落實2020 年1 月1 日起實施的降低凍豬肉進口暫定稅率等政策。
美國農業部海外農業局發布的最新參贊報告顯示,2019-2020 年度巴西有望取代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大豆生產國。
據悉,該年度巴西大豆播種面積將達到3 680萬hm2,預計產量將為1.235億t。與此同時,巴西大豆的出口量也將達到7 500萬t。
巴西是中國第一大大豆進口國,中國2018 年進口大豆8 803.1 萬t,其中75.1%都是來自巴西,因此巴西大豆產量增加對于保障我國大豆供應也有很大的意義。另外,得益于中國開始注重大豆種植,2019 年中國大豆播種面積增加了11%,大豆產量也同比增加13%至1 810萬t。
相對應的是,中國2019年進口的大豆也有所減少,數據顯示,2019 年前11 個月中國進口大豆7 897 萬t,減少4.1%,預計2019年是中國繼2018年之后連續第二年大豆進口減少。
農業農村部副部長于康震在國新辦舉行的發布會上表示,農業農村部將著力抓好六個方面的工作,進一步鞏固當前生豬生產恢復的好勢頭,確保2020年元旦、春節和全國“兩會”期間豬肉市場供應基本穩定。
國新辦就首次開展“菜籃子”市長負責制考核情況舉行發布會。有記者提問稱,豬肉是重要的“菜籃子”產品,今年豬肉供應偏緊,大家都很關心生豬生產恢復情況。請問農業農村部在加快恢復生豬生產、增加市場供應方面有哪些具體的舉措?
對此,于康震介紹,2019年9月份以來,中央和地方出臺了一系列加快恢復生豬生產的政策措施,效果已經逐步顯現,加上市場行情的帶動,養豬場戶補欄信心進一步增強,全國生豬生產開始探底回升。據監測,2019年11月全國生豬存欄環比增長2%,能繁母豬存欄環比增長4%。從2018年4月份以來,這是首次出現“雙增”的好勢頭。現在看來,在“菜籃子”里面,豬肉是分量最重的一個部分,所以對此農業農村部高度重視。
下一步,于康震表示,農業農村部將著力抓好六個方面的工作,進一步鞏固當前生豬生產恢復的好勢頭,確保2020年元旦、春節和全國“兩會”期間豬肉市場供應基本穩定。
一是牽頭抓總推動生豬生產加快恢復。我們要求各級農業農村部門參照我部的做法,抓緊成立恢復生豬生產協調辦公室,加強部門協同配合,形成促生產、保供給的合力。督促地方分解落實生豬生產恢復三年目標任務,對前期生豬產能降幅大、至今存欄仍未止降回升的省份,我們將加強指導,以盡快地扭轉下降趨勢。
二是力促各項扶持政策落實落地。加強調度和督導,確保先期出臺的17項扶持政策落地見效。會同相關部門抓緊落實養豬用地納入農用地管理,不須建設用地審批的政策,允許建設多層養殖設施和林地養豬政策,對年出欄5 000 頭以上的大型豬場項目實行環評告知承諾制、小規模豬場實行備案制,推動擴大抵押貸款試點范圍。
三是強化技術指導與服務。大力發展生豬標準化規模養殖,推動在建項目盡快形成產能。把恢復生產和脫貧攻堅結合起來,幫助企業與貧困地區對接。大家可能注意到,上周我們剛剛與國務院扶貧辦聯合推動大型龍頭企業與貧困地區,搞了一個養豬方面的產業扶貧對接活動。通過“公司+農戶”等“以大帶小”的方式,帶動中小養殖場戶補欄增養。
四是堅決清理不合理的禁養限養。聯合有關部門對凡是超越法律法規范圍劃定的禁養區,特別是打著環保等名義搞“無豬縣”“無豬鄉”的,堅決徹底整改。
五是堅持不懈抓好非洲豬瘟疫情防控。進一步壓實政府、部門和生豬產業各環節從業者責任,切實落實監測排查、應急處置、運輸監管等現行有效防控措施。堅持日報告制度,對瞞報、遲報疫情的,嚴肅追責問責。特別是在冬春季節和生豬存欄快速增長的情況下,這時候疫情風險往往會進一步加大,所以要堅決堵住疫情傳播的漏洞,確保非洲豬瘟疫情不反彈。
六是加強屠宰企業監管。部署開展打擊生豬私屠濫宰違法行為的專項行動,開展聯合執法,嚴厲打擊屠宰病死豬、注水注藥、私屠濫宰等違法違規行為,保障豬肉產品的質量安全。
據報道,商務部1月9日發布,第6批中央儲備凍豬肉2 萬t 已于當日投放,目前全國20 個地方已經或正在投放地方儲備豬肉9萬多t,下一步將繼續加大投放力度,全力保障節日肉類市場供應。
隨著春節的臨近,肉類消費逐步進入旺季。商務部新聞發言人高峰透露,為切實增加節日期間的市場供應,商務部會同相關部門開展了第6批投放中央儲備凍豬肉2萬t的工作。同時,各地正在加大地方儲備肉投放力度。高峰說:“根據初步了解,目前有20 個地方已經或者正在投放地方儲備豬肉9 萬多t,春節前還有一些地區將陸續安排投放地方儲備。”
近期商務部將會同財政部向青海、西藏、新疆、甘肅等少數民族聚居地區定向投放中央儲備的凍牛羊肉。高峰表示,下一步將進一步加大中央儲備肉投放力度,擴大豬肉進口,全力保障節日期間肉類市場供應。高峰說:“指導地方和企業加強產銷銜接,加快儲備肉分割、加工、銷售等工作進度,切實增加終端市場的供應。鼓勵引導企業按照市場化原則,積極拓展貨源渠道,擴大豬肉進口,全力保障節日期間肉類市場的供應。”
1 月8 日,農業農村部畜牧獸醫局局長楊振海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2019 年以來,牛羊、家禽養殖的效益都比較好,牛羊肉、禽肉、禽蛋、牛奶市場供應十分充足。
有記者提問,現在豬肉價格比較高,消費者會增加其他替代畜產品,比如禽肉蛋奶等消費,春節期間禽肉蛋奶供應情況如何,能不能保障消費者的需求?
楊振海表示,2019 年以來,牛羊、家禽養殖的效益都比較好,養殖場戶生產積極性非常高。
據農業農村部監測,2019 年全年肉雞出欄同比增長13.2%,水禽增加更多,初步測算,禽肉產量增幅在15%以上,增產約300萬t,這是歷年少有的。牛羊肉產量約增長3%左右。雞蛋產量增長5.7%,牛奶產量增長5.7%,增幅都顯著高于近5年來平均水平。
楊振海表示,總的來看,牛羊肉、禽肉、禽蛋、牛奶市場供應十分充足,這是畜牧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成果,既可一定程度上填補豬肉供應缺口,又能豐富老百姓的“菜籃子”,改善膳食結構。
近年來,河南省依托區位、資源、市場三大優勢,堅持把奶業發展作為調整農業結構的突破口,將奶業作為現代農業“四優四化”重點產業,高位謀劃、強力推進,走出了一條傳統農區奶業創新發展之路,奶類產量、乳品產量位居全國前列,成為新興的奶業大省。
在鄭州召開的中荷奶業論壇上,河南省農業農村廳黨組成員王承啟介紹,河南省百頭以上奶牛規模養殖場350家,奶牛規模養殖比重達到85%,奶類產量209 萬t,居全國第五位。全省乳品加工企業33家,加工能力350多萬t,居全國第三位,產值超億元乳品企業10 家。河南進入全國十大奶業主產省行列,正努力建成全國重要的乳品生產和加工基地,加快由奶業大省向奶業強省跨越。
奶業發展優勢凸顯。河南作為糧食第一大省,農作物秸稈資源豐富,全省年種植玉米、花生面積453.3 萬hm2,年產秸稈8 500萬t。通過實施糧改飼項目,在中牟、鄧州等69個縣市試點,實施糧改飼面積7.9萬hm2,年青貯全株玉米318萬t;積極實施奶業振興苜蓿發展行動項目,種植苜蓿2.3 萬hm2,示范帶動全省飼料作物種植面積18.7 萬hm2。全省現有秸草加工企業173 家,為奶業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近年來,河南省通過政策引導,重點發展奶牛標準化規模養殖。全省百頭以上規模養殖比重達到85%,機械化擠奶率100%;規模場全株玉米青貯、TMR、苜蓿基本達到全覆蓋。良繁體系持續完善,有國家級種公牛站4 個,存欄優質種公牛400多頭,數量居全國第一。河南省積極實施奶牛群體遺傳改良計劃,持續開展奶牛生產性能測定、品種登記、測料養牛以及單產提升行動等基礎性工作,全省奶牛生產性能測定能力超過10 萬頭,實際測定數量達到8 萬多頭,規模奶牛場參測159 家,應測奶牛參測比例47%,居全國第一。
乳品龍頭企業勢頭強。據了解,蒙牛、伊利、光明、三元、君樂寶等國內知名大型乳品龍頭企業先后在河南投資建廠,持續擴規模、延鏈條,加速戰略布局,高起點建設了8 000頭以上牧場6個,其中萬頭以上的5個。光明滑縣、君樂寶正陽、首農蘭考第一牧場三個萬頭牧場均已達產;首農蘭考第二牧場、優然牧業寶豐兩個萬頭牧場有望年底前投產;焦作蒙牛百億產業園區40 萬t 加工項目進展順利,配套建設的0.8萬頭牧場已開工建設。
本省品牌乳品企業正努力做大做強。花花牛、科迪、三色鴿、三劍客、博農等企業快速擴張,初步形成了十大奶業產業化集群。花花牛乳業集團通過建奶源、延鏈條、創新品、提品質,持續強化全產業鏈升級,建立自有奶源基地13個,存欄奶牛3萬多頭,成為河南奶業本土第一品牌。
推進奶業高質量發展。河南擁有1億多人口,是一個巨大的消費市場。當前年輕一代的奶類消費習慣基本已經形成,全省每年乳品消費300 億元。伊利、蒙牛、光明、飛鶴等全國主要大型乳品企業的主流產品在豫銷售份額均占全國十分之一左右。河南周邊2小時高鐵經濟圈,可輻射中部地區近6億人口的大市場;面向長江流域及以南廣闊區域,是連接我國奶牛養殖優勢區域和乳品消費主要區域的重要集散地,是北奶南運的重要橋頭堡。
近年來,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奶業,把發展奶業作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點突出來抓,奶業已成為我省農業結構調整的重點產業、農村經濟的新興產業、食品工業的先導產業。
為加快推進奶業發展,河南省先后制定出臺了《支持肉牛奶牛產業發展的若干意見》《高效種養業和綠色食品業轉型升級方案》《黃河灘區優質草業帶建設方案》等政策,落實了一系列推動奶業發展的關鍵舉措,省財政每年安排2.5億元資金支持“兩牛”發展,重點支持新建擴建標準化規模奶牛場;大力推行DHI 測定、品種登記、測料養牛、質量監管等保障奶業健康發展的公益項目,有力推動了全省奶業的快速發展。
據了解,下一步河南省將扎實推進黃河灘區優質草業帶建設,支撐奶業快速發展,利用伊利、蒙牛、首農、光明等大型乳品龍頭企業南下、外遷、擴張等機遇,實現河南奶業快速躍升。通過強化科技支撐,加強與國內外企業的合作交流,實現河南奶業高質量發展。
從河南省農業農村廳與中原農業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原農險”)獲悉,按照雙方當日簽署的生豬穩產保供綜合金融合作協議,雙方將推出覆蓋生豬全鏈條的復養“保險超市”,以幫助全省養殖企業盡快提高復養水平和穩產保供能力。
河南是養豬大省,而中原農險是河南唯一的本土農業保險機構。據河南省農業農村廳廳長申延平介紹,此次合作旨在圍繞養殖企業復養的金融痛點,由河南省農業部門和農業保險機構合作,分別從金融產品的需求側和供給側共同推進畜牧業與金融融合發展,助力生豬穩產保供。
按照協議,生豬復養“保險超市”由“四體一保”提供支撐。其中,河南農業畜牧部門指導各地推進涵蓋四大體系的農業保險基礎設施建設,即建立與保險精準保障相匹配的畜牧產業發展體系、信用培育體系、風險控制體系和金融服務體系建設;而中原農險則負責開發覆蓋全鏈條的生豬復養保險產品。
中原農險董事長畢治軍介紹,目前,生豬復養“保險超市”已完成全鏈條產品開發。這些產品包括疫苗獸藥綜合保障保險,種豬、能繁母豬、仔豬和育肥豬保險,母豬生產水平險和育肥豬補充保額保險,觀察豬保險和淘汰豬保險,養殖場環境污染責任險,活體運輸險和生鮮冷鏈物流險,以及生豬價格保險、畜產品安全責任保險和防疫人員綜合保障險等15個險種。其中,防疫人員綜合保障險等7個險種為全國或河南首創。
為助力應對生豬疫情,簽約儀式上,中原農險聯合畜牧部門向河南全省近萬名檢疫人員捐贈了保障金額17億元的綜合保障險,并同時與河南多家生豬養殖龍頭企業達成合作協議。這意味著下一步,河南生豬復養“保險超市”模式將進入規模化落地階段。
青海省出臺恢復提升生豬核心產能、調整財政金融保險臨時性扶持政策等9項措施,以支持生豬產業發展。
在恢復提升生豬核心產能方面,青海省提出按照“分類發展、優先扶持、重點支持”的原則力支持生豬養殖場(戶)、產業園等新建和改擴建,多點建設,重點保障現有的適度規模生豬養殖場進行標準化改造升級。
在實施生豬良種補助政策方面,青海將以2019 年年末存欄數為基數,對能繁母豬實施補助政策,盡快恢復全省能繁母豬存欄到10 萬頭以上;實施良種種公豬補助政策,鼓勵養殖場(戶)引進生產性能優良的種公豬,提高群體品質,由青海本省引進的每頭補助1 000元(人民幣,下同),由青海省外引進的每頭補助2 000元。
根據措施,青海將暫時提高能繁母豬保險保額到每頭1 500元,育肥豬保額每頭800元,增強生豬養殖風險抵御能力。結合生豬生產實際,于2020 年12 月31 日前,采取貸款貼息方式,對種豬場(含地方豬保種場)和年出欄1 000 頭以上的規模豬場積極給予政策性信貸擔保,適當擴大貼息范圍,緩解養豬建設企業資金壓力。
此外,建立完善生豬產業全產業鏈扶持機制、提升生物安全防護水平、重點推進糞污資源化利用、加強疫情防控力量建設、科技支撐帶動以及資金監督檢查和績效評價工作亦被納入支持生豬產業發展措施之中。
據悉,山西省2020年將加快生豬產能建設,努力恢復生豬生產,力爭2020年出欄生豬800萬頭,增加市場供給,保障豬肉市場供應。
2019 年山西積極開展豬瘟聯防聯控,推行屠宰企業“自檢”和官方獸醫派駐制度,全年沒有發生新的豬瘟疫情。與此同時,山西省農業農村廳積極落實生豬扶持政策服務,開展現代養豬技術服務,主動加強部門協調聯動等,助推全省生豬產能恢復。山西省農業農村廳統計顯示,2019 年山西省生豬出欄約為730 萬頭,比2018 年減少10.3%。
山西省農業農村廳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山西省生豬生產雖然還沒有完全恢復到常年的水平,但在政策和效益的雙重激勵下,中小生豬養殖戶的生產積極性正在被調動,特別是一些龍頭企業近期擴產的速度加快,生豬飼養量增加迅速。
“2019年我們公司擴大生產,新建了6個種豬場,能繁母豬新增3萬頭,總數已達11萬頭。”山西大象農牧集團有限公司總裁劉文革說。
“2020年各地要在‘養’字上下功夫,推動扶持政策落實落地,加快產能建設,特別是投資15.6億元的42個生豬規模化養殖場建設項目,要盡快形成產能。”山西省農業農村廳廳長喬建軍說,“爭取2020年6月底前全省生豬出欄要達到350萬頭,年底前要確保達到800萬頭,基本恢復到接近常年的水平。”
羅牛山公司擬非公開發行股票募集資金總額不超過24.84億元,扣除發行費用后將投資相關生豬產能擴張項目。
羅牛山公司有關人員表示,與行業龍頭相比,公司現有生豬養殖業務規模相對較小。隨著商品豬市場價格上升以及生豬產業景氣度上行,公司將主動把握生豬產業發展的黃金周期,及時布局,加大投資,擴大生豬養殖規模,提升生豬養殖效率,并積極拓展屠宰加工、飼料生產等產業鏈配套布局建設,快速完成公司產業鏈布局發展,進一步提高市場份額。
據悉,本次募投項目具體包括羅牛山崖州15 萬頭現代循環農業示范基地項目、羅牛山儋州樂滿20 萬頭生態養殖基地項目、羅牛山儋州大講20 萬頭生態養殖基地項目、羅牛山儋州樂賀40萬頭生態養殖基地項目、羅牛山澄邁東嶺20萬頭生態養殖基地項目。
羅牛山公司有關人員表示,本次募投項目全部實施并達產后,公司預計將新增年生豬出欄135.63 萬頭,存欄能繁母豬數量以及商品豬的生產能力均將得到大幅提升,有利于公司充分發揮已有優勢,繼續擴大生豬養殖業務規模,進一步提高規模效應,較快提升公司在生豬養殖領域的核心競爭力,使得公司在積極響應“規模化養殖”發展要求的同時,抓住本輪豬價上升的良好行業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