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 磊
(夏邑縣中醫院骨科,河南 夏邑 476400)
股骨頭壞死是一種臨床常發的骨科病癥,致殘率較高。該病發病機制較為復雜,往往是因為在其他外部或內在因素下造成股骨頭的血流供應損害或阻斷,繼而骨組織、細胞壞死、骨結構破壞、新生骨小梁支撐異常等病理性改變[1-2]。早期股骨頭壞死病癥不甚明顯,很容易被忽視造成治療的延遲,隨著病情的不斷發展,加劇股骨頭受損程度。治療早期股骨頭壞死的關鍵是針對軟骨下骨進行解壓、強化關節面力學支撐、改善髖關節功能、修復骨質結構[3]。隨著外科手術技術的不斷發展,髓芯減壓打壓支撐植骨術逐漸被用于早期股骨頭壞死的臨床治療,且獲得一定的效果。基于此,筆者探討其治療早期股骨頭壞死的臨床療效。現報告如下。
選擇2015年1月至2018年9月筆者所在醫院的早期股骨頭壞死患者54例作為研究對象,其中女28例,男26例;年齡23~52歲,平均(38.8±5.6)歲;病程1周至6個月,平均(3.2±1.5)個月;股骨頭壞死的(ARCO)分期:Ⅰ期30例,ⅡA期15例,ⅡB期6例,ⅡC期2例,Ⅲ期1例。
納入標準:股骨頭壞死診斷符合《股骨頭缺血性壞死診療學》[4]中相關標準;且均經X線片、CT、MRI檢查確診為早期股骨頭壞死;簽署知情同意書;符合手術指征者。排除標準:患心臟、肝臟、腎臟等臟器疾病者;嚴重骨質疏松者;患精神疾病者;凝血功能障礙者;手術耐受力弱者;類風濕性關節炎者。
所有患者均于術前進行硬膜外麻醉處理,手術期間保持患者呈仰臥位姿勢,對股骨頭壞死側的臀部進行墊高,髓芯釋壓、壞死骨質清理、植骨打壓、腓骨支撐等手術操作。麻醉后消毒,于髖關節外部做手術切口,完全暴露股骨大粗隆下股骨外側,將內固定物取出,輔助C型臂X線機透視,將多枚直徑3 mm的克氏針于粗隆下側 2 cm經由股骨頸鉆入壞死中央,塌陷下部,克氏針尖端距離軟骨下側5 mm,使用空心鉆進行擴髓處理,開通死骨清除隧道,用刮匙對死骨予以刮除,在確保死骨完全被刮除后,對手術所需植骨量進行預估,取一定量的自體髂骨,將其處理成顆粒狀,將顆粒狀的自體髂骨沿開通的隧道進行植骨處理并予以打壓,針對股骨頭壞死已達塌陷狀態的患者,打后植骨時使得塌陷的股骨頭處于騰起狀態,然后把對應的異體腓骨植入。兩組患者均術后做12~24個月的隨訪調查,常規X線片檢查其正位及蛙式位髖關節整體恢復效果。
髖關節Harris評分[5]:使用Harris評分法對患者術前及術后12~24個月隨訪的髖關節功能進行評價,主要包括疼痛度、髖關節功能、髖關節活動能力、髖關節畸形發生情況等內容,總分為100分,患者得分越高,顯示其髖關節功能恢復情況越好。疼痛程度[6]: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估手術前及術后12~24個月隨訪的疼痛程度,無痛是0分;輕度是1~3分;中度是4~6分;重度是7~10分。

患者手術前髖關節Harris評分為(65.26±6.25)分與手術后12~24個月(81.26±7.25)分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12.283,P<0.01)。
患者手術前VAS評分(5.35±1.04)分與手術后12~24個月(2.63±1.76)分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9.670,P<0.01)。
股骨頭壞死又稱股骨頭缺血性壞死,指骨的主要活成分(骨細胞、骨的造血細胞、脂肪細胞)產生病理性死亡,從而對骨關節結構造成破壞[7]。該病是骨科最為常見的疑難雜癥,甚至有“不死的癌癥”之稱。股骨頭壞死癥狀較輕者會有明顯的疼痛感,隨著病情的發展會造成跛行以及殘疾的出現,病情嚴重者甚至會出現癱瘓在床的情況,顯著降低人們正常的生活和工作質量,損害其身心健康[8]。相關數據表明,我國的股骨頭壞死的發病率居高不下且呈連年上漲的趨勢,每年新增的患病人數高達30萬,該病是嚴重損害人們健康的骨科常見疾病[9]。因此,對股骨頭壞死采取及時有效的治療對緩解患者臨床癥狀,改善其預后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股骨頭壞死的致病機制目前尚無明確定論,但隨著生物力學研究的不斷完善與發展,認為股骨頭壞死產生與發展和生物力學的關系更為密切,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形成塌陷[10]。參考ARCO分期法,股骨頭壞死發生后,Ⅰ期病變范圍占股骨頭的30%,采用細針穿刺減壓以及刮除植骨就可進行對應的治療;發展到Ⅱ期,股骨頭就呈斑點狀表現,骨硬化,囊性變,骨質稀少,此時影像學檢查無塌陷;發展到Ⅲ、Ⅳ期就會出現關節間隙變窄,髖臼骨硬化,邊沿形成骨贅,產生塌陷,需要進行髖關節置換術才能達到一定的治療效果若未經有效治療[8]。塌陷會破壞髖關節生物力學的穩定狀態,不利于修復壞死的股骨頭,繼而造成髖關節半脫位及關節軟骨損害,加大骨性關節炎發生風險,患者的髖關節功能會逐漸喪失[9]。因此,在早期股骨頭壞死時期進行相應的手術預防塌陷對改善股骨頭壞死患者預后至關重要。本研究中進行的髓芯減壓打壓支撐植骨術是在傳統髓芯減壓術進行改良,使用多枚3 mm的克氏針取代8~10 mm的環鉆,在C型臂X線機透視下進行髓芯減壓打壓支撐植骨術。本手術在徹底清除股骨頭內的壞死骨后,填充松質骨對輕微塌陷的股骨頭有撐起作用,恢復正常的球形結構[10]。在軟骨下骨板與腓骨之間給予一定強度松質骨的植入與填充,可以在股骨頭負重區產生不間斷的機械力學支撐效果,緩解局部應力;刺激股骨頭間隙愈合,輔助一定的打壓處理,對股骨頭塌陷的預防作用更好[11],該手術可降低術后塌陷率,加速軟骨下骨修復與重建進程,從而獲得局部結構良好的初始穩定性,療效確切[12]。另外,該術式打通硬化帶,緩解骨內高壓狀態,降低骨髓水腫的嚴重程度,對壞死區血運情況進行重建,強化股骨頭的血液供應能力。另外,植骨對壞死的股骨頭內部壓力產生抵抗作用,并實現其壓力值的降低,改善靜脈回流狀況,繼而起到緩解疼痛的效果;該手術操作方便,創傷性較小,即使治療失敗也不妨礙其他手術治療,受到廣大醫患的認同,應用愈發廣泛[13]。本研究中,手術后患者髖關節Harris評分顯著高于術前,且術后VAS評分低于術前,表明髓芯減壓打壓支撐植骨術能有效提升早期股骨頭壞死患者髖關節功能,減弱其疼痛程度。
綜上所述,針對早期股骨頭壞死患者進行髓芯減壓打壓支撐植骨術,能起到改善其髖關節功能、緩解疼痛的效果,手術治療效果確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