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慶鵬
盤狀半月板為膝關節半月板發育異常,半月板體部呈現異常增厚,形態似盤狀,所以稱為盤狀半月板,多見于外側半月板,因其形態及血供異常,比較容易發生損傷、撕裂,導致患者膝關節功能受限[1-3]。此類損傷需手術治療,隨著關節鏡技術的成熟與發展,關節鏡應用越來越廣泛,將關節鏡技術應用在盤狀半月板損傷的治療中取得了比較滿意的效果,但一部分患者術后出現關節疼痛。本次對80 例膝關節盤狀半月板損傷應用關節鏡手術的患者進行研究,觀察手術效果,對術后疼痛原因進行分析。現將研究結果進行總結。
1.1 一般資料 選擇本院2016 年2 月~2018 年5 月80 例膝關節盤狀半月板損傷患者做為觀察對象,患者均有明確外傷史,磁共振顯示出半月板體部增厚,矢狀位可見蝴蝶結樣消失,有不同程度關節功能受損,在關節鏡下見盤狀半月板[4]。患者無關節畸形,膝關節退變,無膝關節及下肢手術史,肝腎功能均正常,無惡性腫瘤及血液疾病。其中男54 例,女26 例;年齡21~72 歲,平均年齡(44.7±11.6)歲;左側損傷36 例,右側損傷44 例;Ⅰ度損傷16 例,Ⅱ度損傷30 例,Ⅲ度損傷34 例。行半月板成形手術的患者68 例,行半月板次全切除術的患者12 例。
1.2 方法
1.2.1 半月板次全切除術 全身麻醉或硬膜外麻醉,協助患者仰臥位,膝關節屈曲90°,置入關節鏡,打開冷光源于前內側入路,刨削刀植入,對增生滑膜予以清理。于前外側入路將輔助藍鉗置入,切除損傷嚴重的半月板,對所累及的臨近組織應部分切除,將碎屑完全清除。而后應用0.9%氯化鈉沖洗關節腔,手術后對關節腔及髕上囊再次檢查,避免有殘留組織,而后退出關節鏡及輔助器械,手術切口關閉。包扎傷口,測生命體征,行抗炎,抗凝及止痛治療等。
1.2.2 半月板成形術 全身麻醉或硬膜外麻醉后,取仰臥位,膝關節屈90°,將關節鏡置入,打開冷光源,前內側入路將刨削刀植入,對增生滑膜進行清理。前外側入路將藍鉗輔助置入,將盤狀半月板增厚的體部切除,修整切口邊緣,對半月板C 形結構予以保持,桶狀撕裂,沿撕裂邊緣成形,層狀撕裂,將下面一層切除,對前后角附著點進行保護,同時保護膝橫韌帶,板股韌帶,手術結束,依次檢查關節腔、髕上囊,防止殘留組織,退出關節鏡,輔助器械,關閉切口,繃帶包扎,術后抗炎、抗凝、止痛。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①比較不同術式患者術后1 年療效,分析不同術式患者術后3、6、12 個月的Lyscholm 膝關節評分情況,膝關節Lyscholm 評分≥90分為優,80~90分為良,60~80分為可,<60分為差。優良率=(優+良)/總例數×100%。②優良者視為無痛組,可差者視為疼痛組,分析疼痛的危險因素,包括年齡、性別、體質量指數、負重時間、關節軟骨損傷、有無冷敷等。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1.0 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不同術式患者術后1 年療效比較 行半月板成形術的患者68 例,術后1 年療效:優25 例,良29 例,可11 例,差3 例,優良率為79.4%;行半月板次全切除的患者12 例,術后1 年療效:優4 例,良5 例,可2 例,差1 例,優良率為75.0%。兩種術式患者的優良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2.2 不同術式患者術后3、6、12 個月的Lyscholm 膝關節評分比較 行半月板成形術的患術后3、6、12 個月的Lysholm 評分分別為(86.2±6.7)、(92.1±4.3)、(93.5±4.1)分,行半月板次全切除的患者術后3、6、12 個月的Lysholm 評分分別為(91.1±3.7)、(92.5±4.2)、(94.1±3.6)分。行半月板次全切除的患者術后3 個月的Lysholm評分高于行半月板成形術的患術,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種術式患者術后6、12 個月的Lysholm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2.3 疼痛危險因素分析 疼痛組患者17 例,無痛組患者63 例。疼痛組患者的體質量指數為(24.3±1.6)kg/m2,男女性別比為12∶5;無痛組患者的體質量指數為(24.1±1.2)kg/m2,男女性別比為42∶21。兩組患者的體質量指數及男女性別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疼痛組患者的平均年齡為(57.12±9.23)歲,關節軟骨損傷率為82.4%(14/17);無痛組患者的平均年齡為(31.12±8.45)歲,關節軟骨損傷率為22.2%(14/63)。疼痛組患者的平均年齡及關節軟骨損傷率均高于無痛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疼痛組患者術后負重時間<7 d 者占比為64.7%(11/17),術后未冷敷者占比為88.2%(15/17);無疼組患者術后負重時間<7 d 者占比為15.9%(10/63),術后未冷敷者占比為19.0%(12/63)。疼痛組患者術后負重時間<7 d 者占比及術后未冷敷者占比均高于無痛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盤狀半月板是半月板先天發育畸形,因其發育異常,在負重工作,劇烈體育運動時容易導致半月板損傷,該病在臨床屬常見疾病[5,6]。受傷后如采取保守治療,療效不佳,因此常需通過手術改變半月板的結構,使之功能正常[7]。傳統手術創傷大,視野局限,視野暴露時間長易出現術后感染以及容易殘留后角等缺點,已漸被關節鏡下手術所替代。關節鏡手術有手術創傷小,出血量少,并發癥發生率低,可同時處理多種病變的優勢[8-10]。
本院對80 例盤狀半月板損傷的患者應用關節鏡手術,行半月板成形手術的患者68 例,行半月板次全切除術的患者12 例。術后1 年,行半月板成形術患者的優良率為79.4%,行半月板次全切除患者的優良率為75.0%,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行半月板次全切除的患者術后3 個月的Lysholm 評分高于行半月板成形術的患術,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種術式患者術后6、12 個月的Lysholm 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說明應用關節鏡治療膝關節盤狀半月板損傷療效確定,安全性高。術后一少部分會出現膝關節疼痛,分析原因,疼痛組患者和無痛組患者的體質量指數及男女性別比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疼痛組患者的平均年齡及關節軟骨損傷率均高于無痛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疼痛組患者術后負重時間<7 d 者占比及術后未冷敷者占比均高于無痛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關節鏡手術治療盤狀半月板損傷療效佳,創傷小,可最大程度保留半月板結構和功能,為防止術后疼痛發生,應對關節軟骨損傷進行針對性處理,防止過早負重,術后進行局部冷敷,可降低術后疼痛發生率,利于患者的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