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 丹
(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區彬江中心小學,江西 宜興 336002)
我們對現代教育技術的理解應該是全面、深入的,它不僅僅拘泥于常見的多媒體互動教學,其主要包括科學技術與信息技術在教育中的有機結合與拓展運用,彌補傳統課堂教學的不足,為教師的教學做良好的協助與補充,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拓寬學生的學科學習視野。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融合現在教育技術將有效拉近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距離,教師能夠將知識與學科情感以更清晰、飽滿的方式傳遞,進而實現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重要目標,全面提升學生的語文學科綜合能力,為學生今后的語文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現代教育技術是圍繞著計算機技術展開的新型教學方式,其將計算機的核心技術優勢巧妙融入學科教育當中,為教學設計、教育資源補充、拓展與分享、教學評價等進行整合并為教師所用。現代教育技術融入到學科教學中,無疑為教師增添了教學的羽翼,從而帶領學生在更為廣闊的知識海洋中遨游。
現代教育技術有其鮮明的特點,當然這些特點也是相對于傳統教學方式而言的。首先現代教育技術融入學科的課堂教學中,在教學方式上其以數字化和信息化的多元方式向學生展現了更加豐富與多層面的課堂教學。學生對于知識的理解與掌握將從單一的課本教學延伸到更為廣闊的領域,無論是從課堂教學效率還是學生的學習成果取得方面都是傳統課堂教學無法比擬的。其次,現代教育技術融合進學科教學將不局限于傳統課堂教學上的時間與空間層面,師生交流互動更加靈活、自由。現代教育技術為學科教學創造了豐富的教育資源和平臺,打破了傳統教育在時間和空間上的束縛。另外,現代教育技術對于學生的學習而言將不再局限于課本知識,而是將更加豐富多彩、有價值的知識以更生動、形象的方式展現給學生,使學生對學科知識學習充滿興趣,激發學習熱情。最后,學科教育充分融入現代教育技術實現了教學效果的更有效性,為教師打造高效課堂,幫助學生用較少的時間收獲更豐富、有價值的知識信息創造了更多可能。
常言道,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若能從學生感興趣的角度出發對教學內容進行設計,相信會收獲更為理想的教學效果。在實際的教學工作中,教師結合教學內容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為學生打造充滿趣味性的生動語文課堂,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熱情,使學生在相對輕松愉快的課堂氛圍當中不知不覺地掌握了語文知識。需要教師注意的是,利用現代教育技術進行語文課堂教學,應嚴格圍繞著語文教學目標展開,即興趣啟發點要結合教學實際,而不是單純為了學生的興趣而做課堂設計。小學生感興趣的點是充滿變化的,教師在教學設計上應靈活變通。利用現代教育技術激發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要注意興趣點投放的方向與層次,給予學生連續的、多角度的興趣激發,在教師的積極引導下學生對語文學科逐漸熱愛,從而掌握科學有效的學習方法,收獲理想的學習效果。如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中學習的寓言故事《守株待兔》,教師首先可以利用現代教育技術為學生播放關于守株待兔的動畫,要求學生對動畫進行認真觀看,因為老師會有問題提問,看哪位同學觀看得認真。教師在課前對動畫關鍵片段進行截取,待學生們看過動畫之后,帶領學生進行看圖回答問題。如“守株待兔”中的“株”指的是什么?教師可以將該課文中的生字、生詞等從動畫的展現中截取出來,由學生進行知識的回憶,從而加深學生的學習印象。
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很多教學內容都如故事般向學生娓娓道來,其向學生展現了不同的環境、表達不同深度的情感,因此不可忽視的是教學情境的呈現。教師設置教學情境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在情境中設置與教學目標相關的重要問題能夠引發學生的思考。當學生帶著問題跟隨教師的腳步進入接下來的學習時,勢必收獲理想的教學成果。這里教師則需要通過現代教育技術手段的有效協助,使教學情境的展示不再受傳統課堂教學環境的束縛,給學生較為豐富的感官體驗,將更加豐富的語文知識、文化內容展現給學生,從而加深學習印象,激發學習熱忱。如學習“富饒的西沙群島”一課,可能很多人無法體會它何其富饒。教師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在課前為學生展現西沙群島的美景,將西沙群島在祖國的位置、特點等向學生進行介紹,圖文并茂,吸引學生的眼球。教師結合教學內容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的詞匯描繪西沙群島是如何的美麗與壯闊,以及內心的感悟。教師積極引導學生在心中樹立遠大抱負,在未來能親自去欣賞祖國不同地域的美景,感受風土人情,熱愛自己的祖國。同時結合當下時事,提高保護環境的意識,從小做起,從我做起,將語文課堂教學意義不斷升華。
在語文學科教學中,廣大教師應注重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培養。可能很多教師都面臨這樣的問題,學生面對一幅景象或者定性的一個話題很難展開描述,即使能夠說出一二也缺乏特色,或者寫作能力薄弱。學生這種學習現狀的產生很大程度上是學習思維受限,學生所掌握的知識又有限,又不善于利用所學語文知識表述相應的內容。教師可結合教學內容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不斷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使學生的語文學習不再僅僅停留在會讀、會寫生字詞,會背誦課文這樣相對硬性的學習要求上,而能實現思維活躍,敢于想象和敢于描述,并且能夠做到言之有物。教師要深入挖掘語文教材的內容,從表現創新思維內容入手,如學習《蝙蝠和雷達》一課,人們能通過觀察蝙蝠的生活軌跡研究出雷達,為人類的科技文明進步貢獻了力量,這本身就是人類跳脫出傳統思維的束縛,敢于想象和勤于鉆研的結果。教師可以結合教學內容利用現在教育技術為學生展現充滿趣味性甚至富有懸念意味的圖片,引導學生進行認真觀察,并在觀察之后描述出圖片所表達的意思。如“琥珀”一課給予我們的啟示就非常多,作者通過一顆靜態的琥珀進行豐富的聯想,將幾萬年前蜘蛛與蒼蠅變成琥珀前的行動描繪地有聲有色,好像一幅動態畫面展現在我們眼前。教師帶領學生對圖片進行觀察,引導學生進行描繪,不過多干預學生,使學生樂在其中,享受天馬行空想象的快樂。之后教師再對學生的表述進行總結,鼓勵學生敢于想象的同時要對學生的描述做出評價,引導學生正面、積極地思考,同時給學生提出建議,從而提升學生的語文學習自信心,使學生熱愛想象與表達。
在小學語文教育中,教師還可以利用現代教育技術打造師生交流互動平臺,在不給學生造成學習壓力的前提下,利用課下時間拓展學生的語文學習內容,豐富語文知識積累。眾所周知,在語文學習中,課外閱讀顯得尤為重要,學生僅僅學習教材的內容是遠遠不夠的,學生只有積累豐富的課外閱讀經驗、喜閱讀、善閱讀才能在寫作、閱讀理解等多方面取得不斷的進步。例如學習語文教材中的遠古神話故事《盤古開天地》《精衛填海》等,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更豐富的、有教育意義的諸如此類故事,編輯、發布到交流學習平臺上,同時鼓勵學生在平臺上積極提出問題,表達自己的觀點。當然,這樣的交流學習互動平臺的打造也給了學生更多展現自我的機會。語文教材中的詩歌、散文都是優秀的朗誦素材,教師可以發布一些朗誦篇目,鼓勵學生進行朗誦。當學生飽含情感地對相應篇目進行朗誦時,會對所學內容產生深刻的學習印象,并形成自我獨到的情感認知,有助于學生語文學科情感的培養。小學階段的學生可塑性強,對新鮮事物充滿好奇心,教師利用小學生思想發展特征不斷豐富語文學習交流平臺內容,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優勢,開啟語文教學更新、更有效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