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睿
(遼寧省遼陽市第九中學,遼寧 遼陽 111000)
初中語文群文閱讀中的議題,指的是為實現具體的教學目標,教師在教學中為學生設計的閱讀教學討論中心及線索,其是教師組織教學活動的主線,體現了課堂活動的思維脈絡,對教學有效性的高低產生巨大影響。但是,當前部分初中語文教師在群文閱讀中尚未摸索出確定議題的有效方法,不利于教學效率的提升。由此可見,深入探索初中語文群文閱讀中確定議題的策略,具有重大現實意義。
不同體裁的文學作品,其教學內容及教學目標也有很大差異。因此,在初中語文群文閱讀教學中,教師應結合差異化的體裁特點,有針對性地確定相應的議題。比如,教師在組織詩歌體裁的群文閱讀教學活動時,應側重引導學生體會詩歌的意境、意象及節奏,對比詩歌作品在描述方面給人的差異化感受;小說體裁的群文閱讀教學,教師應側重指導學生就小說作品中的環境、情節及人物進行對比,使得他們都能對作品主題表達、人物塑造等方面的個性特點有深刻的感受;散文體裁的群文閱讀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側重體味主題升華、材料組合、語言品味等特點;說明體裁的群文閱讀教學,教師應引導學生通過比較的形式體會不同說明方法的運用技巧,感知各種說理手法的個性化表達效果。從某個角度來講,各種體裁的文學作品,因為閱讀取向存在較大差異,所以其教學指導方法及教學內容也會有很大區別。針對這一情況,初中語文教師在群文閱讀教學中,應明確了解各種文體的閱讀指導技巧,不可張冠李戴,從而幫助學生逐漸增強自身的閱讀能力。
比如,在學習統編版初中語文教材中《杞人憂天》這一則寓言故事的時候,教師就可將本單元中的《赫爾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獅子》《穿井得一人》三篇寓言故事組合一起供學生集中閱讀,以“寓言故事的特點”為議題為學生設計一節群文閱讀教學活動。在實際的群文閱讀教學中,教師可先引導學生初步閱讀文本,讓學生對寓言故事這一文體的藝術手法有一定的了解,使得他們明白寓言故事其實就是具有教育意義或諷喻價值的故事。初中生已經具備了較強的自主閱讀能力,通過閱讀議題為“寓言故事的特點”的一組文本,很多學生可總結出故事的主角不僅可以是動物,而且還可以是人類,甚至也可以將非生物作為主角來寫。在表達方式方面,寓言故事不管是借此喻彼、借大喻小、借物喻人,還是借古喻今,都是通過淺顯具體的故事,折射出深刻的哲理。教師通過組織議題為“寓言故事的特點”的群文閱讀教學,可讓學生對該體裁的一般特點諷刺與教訓有較為透徹的理解,借助嘲笑、諷刺的手法揭開敵人殘暴、丑惡的面目,從而提醒大眾打擊敵人、加強團結、提高警惕,也可嘲笑與諷刺某些人懶惰、愚蠢、虛偽、自私等缺點,讓讀者在歡笑中受到道德教育。
初中生所處的年齡段特點,決定他們特有的閱讀能力及個性化的閱讀取向。因此,在初中語文群文閱讀課堂活動中,教師應以學生差異化的年齡段特點及閱讀水平恰當設計議題。比如,在學習統編版初中語文教材中《皇帝的新裝》這一童話故事的時候,由于該故事選自于《安徒生童話》,因此學生都應該較為熟悉。然而,如何讓學生在最初對該童話故事認知的基礎上有進一步的思考,是初中語文教師在群文閱讀教學中應該認真分析的內容。假如,初中語文教師將往常單文閱讀教學中“解讀故事情節”“闡述人物形象”“體會主角情感”等作為閱讀教學內容,這種乏味的學習目標極易導致學生對閱讀素材產生疲憊心理,難以讓學生對故事特點產生興趣。針對這一情況,初中語文教師可嘗試如下設置群文閱讀議題的形式:安徒生在各個時期的作品為什么在風格及主題方面有較大變化?這一議題一拋出,會令學生產生較大的好奇心,并且還可為組文指出明確的方向,有助于群文閱讀教學活動的高質量展開。
在具體的群文閱讀教學中,在教師設計的“作品風格變化原因”議題的引導下,初中生借助體會、共議及賞讀等方式,仔細閱讀安徒生的一系列作品《海的女兒》《丑小鴨》《屎殼郎》《野天鵝》《夜鶯》《雪人》等。學生在閱讀中會發現,安徒生早期創作的童話故事的靈感來自于他童年聽聞的民間故事,基于兒童理解能力有限,安徒生把故事中原有的繁冗情節有所刪減,在此基礎上將自身個性化的想象力及寫作技巧融進其中,因此該階段的作品都體現出樂觀精神及綺麗幻想。而到了安徒生創作中期,由于他在生活閱歷中對人生有了很多想法,也對生命的意義有了深刻的感知,因此其作品中原有的浪漫風格與氣息就一點點淡化了,逐漸將創作內容轉變到了現實生活中。到了晚年,安徒生更加敢于直面現實,開始更深入體味人生,因此其所創造的作品重點描寫了生活在社會底層民眾的凄苦命運,折射出生活的黑暗、陰冷,以及世事的不公平,該時期的作品以低沉基調為主。通過這一議題為“作品風格變化原因”的群文閱讀教學活動,學生都能在明確閱讀目標的引領下明白“文學作品是現實生活的一面鏡子”。
語文教材中選編的文本都具有內容豐富的特點,因此其教學內容具有較大的不確定性。究其原因,是因為教材課文的選文目的如果存在差異的話,其在各種組文中所產生的教學價值也不盡相同,所以教師應根據組文具體目的,科學確定議題。比如,在學習統編版初中語文教材中《走一步,再走一步》這篇課文的時候,從內容方面分析,這篇文本中涵蓋有“成長”意味的話題。而成長故事通常會涉及成長因素、日常故事、成長故事,所以教師可引導學生從客觀、主觀等方面進行分析。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將《走一步,再走一步》《安靜下來的夏天》《孤獨之旅》三篇文章組合在一起,并把“角色成長變化”作為議題,同時確定教學目標:分析人物成長原因,掌握描寫角色成長的藝術手法。
另外,對于《孔乙己》這個文本,在初中語文群文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敘事角度”進行學習,差異化的敘事視角會給學生帶來差異化的閱讀效果,作者選擇的是個性化“孩童視角”。孩童視角屬于一種典型的敘事方法,文本巧借孩童單純、質樸的生命來深刻、客觀、冷靜地折射當時復雜的社會生活。作為敘述者,孩童用單純的眼光直觀地描述事件,沒有對事件的是非曲直做任何評判,這就讓讀者更加客觀地感知生活真相。那么,孩童視角下的人情、社會、國家到底是什么樣子的呢?在實際的群文閱讀教學中,教師就可把《我的叔叔于勒》《最后一課》兩篇文章與《孔乙己》組合在一起,讓學生在閱讀一系列作品中孩童視角下的世界與事件之后,對拜金主義、愛國情感、社會人情冷漠的現狀等有深刻的認識。在“孩童視角”這一議題下,教師可將以《孔乙己》為主要閱讀目標的群文閱讀教學活動教學目標定為:從孩童視角敘事方式入手,指導學生感知小說的豐厚意蘊及藝術魅力,體會清新、稚拙、單純的敘事口吻,以及給我們帶來的全新審美體驗。
總之,群文閱讀理念下的初中語文閱讀教學,其提高了教學內容的開放性,激發了學生參與閱讀活動的興趣,有助于學生思維的多元化發展。因此,教師應依據文本體裁、學生特點及組文目的,盡可能設計出適合的議題,使其成為引領群文教學高效課堂的導航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