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曉瑜
(紹興文理學院 浙江·紹興 312000)
形勢與政策課是一門結合國內外形勢對大學生進行黨的方針政策教育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是針對大學生開展形勢政策教育的主渠道、主陣地,對大學生進行形勢政策教育最早在1986 年國家教委《關于高校學生進行形勢與政策教育的通知》中提出,2004 年中宣部發布《加強高校形勢與政策教育的通知》,促進了形勢與政策課程在教學管理、教學內容等方面的發展,但形勢與政策課程建設發展水平與受到重視度相對不足,高校課程建設中存在諸多問題,如有的高校開設課程教學管理存在弱化現象,未形成科學的管理體制,教學體系不完善,將形勢與政策課程安排在學生接受力較弱的時間點,課程教學中教學模式單一,教學方法陳舊,教學內容隨意性較大等,表明高校形勢與政策課程建設與教育部要求存在很大差距,要保證課程教學質量,必須加強教學管理,對高校形勢與政策課程教學管理的研究是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課題之一。
開設形勢與政策課程目的是幫助大學生認識國家政治,改革發展所處國際環境,正確理解黨的基本路線方針政策,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增強其民族自信心。形勢與政策課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引入課堂、編入教材、進入學生頭腦,有助于教育引導大學生認清國內外形勢。高校形勢與政策課程建設經歷了設立階段及規范化建設階段。最初課程以學習時政為主要教學內容,因文革影響使課程被迫中斷,1986 年中宣部發布通知要求高校進行形勢與政策教育。2005 年教育部頒發《加強改進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意見》規定本專科院校要開設形勢與政策課程,形勢與政策課程規范化建設受到重視,但課程教學管理中仍存一些問題。[1]
形勢與政策課程是實踐性強的思想政治理論課,課程教學內容包括穩定與變動部分,是具有特色的內容,課程以培養大學生形成良好思維判斷能力為主要特點,是實踐性強的課程,非單純理論講授,課程主要目標是通過分析理論時政等,從中發現問題原因提出解決方法,培養學生對形勢政策有關問題的分析理解能力,幫助大學生在未來工作中分析解決問題。課程建設是對課程組成要素采取的優化措施,促進課程有序發展。形勢與政策課程教學管理涉及到高校各方面的支持配合,包括制定教學大綱,組建教師團隊等,規范教學秩序是普遍的準則要求,形勢與政策課程教學管理要結合教育部的有關規定,總結課程建設經驗,健全教學管理體制,采取切實可行的教學管理模式,實現幫助學生認清形勢,提高素質的教育目標。
形勢與政策課程教學管理是大學生思政教育的重要部分,是教育部對課程教學管理的要求,課程教學管理有利于提高課程教育價值,目前各高校課程教學中規范化相對薄弱,影響課程教學效果,迫切需要加強對課程的教學管理。加強高校形勢與政策課程教學管理是大學生自我發展的需要,是實現課程教學目標的要求。高校形勢與政策課程對大學生有很強的吸引力,過去課程教學管理受到思想認識不到位的影響,造成課程建設缺乏有力的物質和政策支持。隨著國家對形勢與政策教育的重視,課程教學管理具有重要意義。課程教育需要長期的階段,高校不能忽視大學生的思政教育,課程要想發揮良好的教育功能,必須加強教學管理。
高校大學生入學到畢業都要接受思政教育,形勢與政策是高校必修課,大學生在高校階段處于思想萌芽期,其自身發展可塑性較強,面對不同思潮沖擊,大學生成長中出現一些不協調現象,重視專業技術忽視思想教育,缺乏對事物正確的判斷能力,針對不良社會風氣步伐摒棄,由于大學生成長中存在不和諧因素,需要加強思政教育糾正大學生思想行為,形勢與政策課程應是大學生思政教育的重要途徑,應加強課程教學管理,促進學生形成正確價值觀。部分高校該課程開設不符合標準,教學方法滯后,教學手段單一,由于客觀原因導致學生不喜歡思想政治理論課,對課程逃課率較高,加強形勢與政策課程教學管理十分必要。[2]
目前大部分高校形勢與政策課的教學內容、師資隊伍等方面建設取得了一定成績,但隨著現代化建設發展,高校形勢與政策課程教育工作深入推進,形勢與政策課程教學管理中出現一些突出問題,影響了課程教學效果。通過分析課程教學管理現狀,總結出高校形勢與政策課程教學管理中主要存在的問題。
形勢與政策在不同學校加大了投資力度,課程教學管理成效顯著,但同時存在一些問題,部分高校對課程教學管理重視不足,部分高校對課程教學管理投入力度不足,沒有對課程建設提供基礎性保障措施。形勢與政策是高校的必修課,應得到足夠的教學資源,但很多學校課程硬件配套設施方面未達到課程開設標準,多數高校忽視了課程教學管理要求,圖書資源匱乏,許多學校缺乏對教師培訓經費資助,形勢與政策課程授課教師大多為思想政治輔導員,授課經驗不豐富,教學能力弱,同時高校中具有學科專業背景的專任教師沒有進入該課程的授課教師隊伍,課程網絡化建設中,未配備網絡開發維護人員。
教學管理科學化是形勢與政策課程教學管理的必要保障,運用科學的管理理論,完善形勢與政策教育管理體制,實現高效的管理,是高校亟待解決的問題。高校形勢與政策課程教學模塊相互協同有助于課程教學科學化管理,但在實際工作中,教學管理缺乏科學性現象比較普遍。教學目標是由抽象變成具體內容,是教育的軸心,高校制定形勢與政策課程教學目標缺失表現為忽略了對大學生的實際需求,教學目標無法解決大學生內心疑惑問題,高校制定教學目標難度等方面存在漏洞,教學目標難度過高脫離大學生實際難以實現教學目標,目標過于簡單不利于激勵學生成長。形勢與政策課程教學管理信息方面,教學管理信息傳達不到位,要針對課程建設存在問題與其他院校加強溝通,借鑒其他院校教學管理的先進經驗,但在實際課程教學管理中,相關工作沒有引起足夠重視。
高校形勢與政策課程教學管理中存在諸多問題,應結合教育部,教師等各種教育力量,利用合理的教育資源,從不同維度開展課程教學管理,提高課程教學地位,促進學生形成正確的形勢觀,最終提高學生的思政理論素養,實現課程教學的目的。[3]
認識形勢與政策課程教學管理的作用是加強課程建設的關鍵,課程授課教師必須明確課程教學主要作用,幫助學生認識國家政治形勢,國家所處國際環境,全面認識理解黨的基本路線方針政策,增強學生的民族自信心,幫助學生正確看待國內外形勢,正確把握未來。高校進行形勢與政策課程教育教學中應將其作為重要思政教育部分,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內容較為枯燥,但形勢與政策課程教學可以建立在當下實效基礎上,教師講解主要內容是國內外熱點。當下很多高校未認識到形勢與政策教學的重要性,部分高校不能很好地理解課程的作用,高校大學生大部分有筆記本電腦,有必要開設形勢與政策網絡課程,提升高校形勢與政策課程教學效果。
高校形勢與政策課程名稱不同于思想品德課程,但其實質是思政教育范疇,形勢與政策課程授課形式多樣,課程沒有固定的教材,涉及教學內容與時俱進,形勢與政策課程內容具有時效性,很多學生喜歡學習課程內容。但由于受教育學生面大,教學內容變化快等原因,增加了課程教學難度。教學管理中,形勢與政策課程涉及到黨委宣傳部、馬克思主義學院、思政課教研室、教學管理部門等,各部門要明確分工,形成管理有效、充分合作的局面。各高校黨委要樹立重要的課程觀念,建立有序的教學網絡,教學管理部門應與其他部門積極協調,高校意識形態教育主管部門應對高校形勢與政策課程統一規劃,定期舉辦有關講座,充實課程教學內容,密切配合協作,確保實現課程教學目標。
當下各大高校課堂教學具備豐富的多媒體教學設備,形勢與政策課程教學中可以借助多媒體教學設備豐富教學形式,運用多媒體讓學生觀看時政視頻,運用虛擬仿真技術,讓學生體驗身臨其境的教學內容,從而有效提高教學效率,使學生更直觀了解國家的大政方針。形勢與政策課程教學內容沒有固定的教材,很多教師感到不易教學,對此要有效拓展教學內容。將形勢與政策課程教學內容與“概論”課、“史綱”課等理論知識結合,動態解讀時事政治。要與愛國主義教育相聯系,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要把大學生關心國家大事的愛國情感轉化為學好專業知識,培養社會責任感的動力。
形勢與政策課程是大學生思政教育的重要途徑,加強高校形勢與政策課程教學管理,增強課程教學實效性,必須規范課程教學建設,立足我國國情,創新課程教學方法,加強課程教師隊伍建設,引導學生了解國家改革發展政策,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為現代化建設培養高素質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