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麗佳
(貴陽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貴州·貴陽 551400)
孝是特定規范和行為模式的總結,是一系列特定模式組成的社會角色,其能夠反映社會、組織以及個人以及類似身份的行為期望,實踐中子女和類似身份者都根據自己的角色領會,以及相關情景定義自身的角色扮演。例如孝中的子女在行為上有特定規范和模式,孝的內涵極其豐富,其約束了行為模式,實現了資源和信息的完整詮釋,實現了資源和信息由子女向父母的流動。
我國文明和世界文明進程中,孝在發展進程中始終有三個基本特性,如孝在社會文化中的重要性,在人們現實生活中的普遍性和適用性,以及人類文明長河中所具有的特殊性。作為中華民族最獨特的文化,孝不僅成為天地自然的天性,更是宇宙中最高的至理。因此積極研究孝的重要性可見一斑。隨著儒家思想的逐漸增強,中華文化中孝的地位逐漸提升,縱觀我國歷史,如兩漢時期佛教和道教盡管在具體觀念上有所差別,但是極力主張和倡導孝道都是始終如一的方向。在政治生活地位中,現代學者喜歡以孝治天下,歷代王朝以孝進行德治。縱觀現代學者,以及政治生活中孝的地位,可以窺探出其在政治生活中的重要性。
當代中國,大多數的人比較認同和重視孝道,在日常生活中,孝道也賦予個體行為真正的意義和價值,評價孝道的重要標準也隨著時代的變遷而有所轉變,目前當代人生活中其也有著重要的意義和作用。目前,尤其是當今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對孝道的研究也提出了新時代的要求。新時期道德建設和和諧社會的建設,以及人口老齡化形勢的出現,使得孝道有著全新的解讀,積極研究孝道有助于更好的解讀中國文化和社會。總之孝作為一種文化現象,在中國社會和文化層面,以及理論倫理行為微觀層面都有著重要的研究意義。本文積極研究孝道,在新時代特點的文化背景下,希望積極的研究有助于社會倫理的創新。
從古代字書和經典文獻的注疏中,孝散見于經典文獻及部分源自或直接征引字書的解釋,大致來說理解“孝”字主要有以下幾種孝,可以進行統稱如父母、親愛父母的情感、畜、養、順,利親、美德之通稱。天然情感的存在也在孝的內涵中,無論是先祖留下來的孝道,還是在儒家思想架構下的孝道,孝都不僅僅是自然情感的展現,更是社會發展中提升到“禮”的規范層面,孝可以展現出一些層面的內容,如“學會感恩”或“知恩圖報”,這也是一種孝的體現。所謂報恩更是孝的一種體現,也是人之所以為人的最后底線,有這樣的底線才是人之所以為人,只有懂得感恩并懂得報答才能體現人格價值。
2.2.1 從理論角度來窺探孝的社會框架
如《孝經》為核心來尋求孝建立的社會學框架,可以看出該書基本上繼承了孔子關于孝的理念,它是關于“孝”之理論和思想的集大成者。“孝”之道也是歷朝歷代學者比較關注的課題之一,如《孝經》本身也在構建社會方面提出了孝的設想。從“孝行” 方面則主要從教化層面來看,判定孝的實踐能力和發展,還要在實踐中找尋孝的內在價值。
“孝”也大致經歷了從宗教化向道德化的轉化,儒家思想中一些尊老敬祖而舉行的祭祀活動,以及教化民眾和培養民德的一些行為都將歸納于孝的表現,另一方面政教合一的社會運行體制,也是符合時代發展的新趨勢。儒家孝道的教化策略是從天下推向國家,由國家的意愿向家庭內部的灌輸,這樣的灌輸能夠使得民眾更于接受,這樣的思想行為能夠從單個家庭出發,從家庭內部成員的本身出發,最終再回歸于國家的治理方向。儒家的思想根植于民心,民心所向才能長久。儒家所要表現的孝道其也展示出了孝也是自熱秩序,也是維護社會秩序的根本所在,逐漸地將孝轉化成一套大一統的秩序,形成和諧規范的儒家孝的規范,在這一思維方式的引領下,所謂由孝而興的“教”,通過特定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機構,實現民眾的教化,最終帶動整個社會意識形態和形成社會制約,形成和諧的社會關系。
2.2.2 從社會學角度來考察孝
孝道能夠以道德的方式從微觀到宏觀建立起情感化的社會模型,這樣大大降低了社會治理中的運行成本,能夠將社會推向家族化、倫理化、溫情化、網絡化與權威化,從而實現社會更加和諧的狀態。社會實踐的文化理念中我們發現,同情心或同理心來運行國家治理,相比較來看就會更加的順應民心,更加地扎根于民心,反向的也會促進社會建構。人關系中從社會秩序向政治秩序的轉換,體現了儒家孝的豐富性,也在精神層面上體現了孝道,一些學者的孝道研究也從生理、心理直至社會方面都賦予了新的含義,不斷地繼承的基礎上延續先輩遺志,從而從整個家族直到為國家增光添彩。
從社會學意義上看,我國的儒家思想是整個社會運行倫理的核心,其中孝是核心概念,例如報恩、知恩圖報也是社會運行的原動力。從道德角度來看孝,其有著“孝者,隆于報本,得此而后家庭蒙養乃有所施,國民道德發端于此,且為愛國之義所由導源”,這也是“報本”的關鍵所在,更可以窺探出恩情是最為天然性的實質所在。孝可以將其價值歸根于個人情操的方向,將孝做為德之根本,之后在構建倫理關系并重鑄社會之關系。從傳統儒家學說來看,其將個人的道德逐漸提升到社會的道德,其所帶來的影響也會在構建社會秩序上更加的深入潛入人心。現階段幾乎所有的家庭,都將希望寄托于孩子,期望子女的恩情,也期望子女的回報,期望其獲得社會地位做出成就,也期望其在社會闖蕩中得到貴人的相助,這樣的恩情和恩義也能改變人的生命軌跡。
從社會運行的角度來看,正如《禮記·曲禮》上說的“太上貴德,其次務施報”,以及傳統儒家的“貴”之“德”經歷了儒家的運行,實踐中更是通過“報”才得以運行和開展,這就是所謂的有“感恩”再有“戴德”。孝能夠關乎一切事務最終能夠達到知恩圖報的結果。社會行為的根本在于恩情,從私情出發為公情作為基礎,逐漸開展一些社會關系,如恩人、貴人、恩師及恩惠、恩典、恩義、恩澤、恩愛、恩寵、施恩、開恩等,這樣的社會情感逐漸構建了社會的關聯關系,這樣的情感運行使得每個家庭道社會都在以恩情為主導構建和諧的社會關聯關系。
從我國近代史的革命發展歷程來看,一系列革命最終也是要解決人的束縛,需要人具有大無畏的精神,尤其是在暴風驟雨的革命變遷中,文學工作者以及革命先烈都必須吶喊倡導和平社會的新思想,倡導男女平等,只有在沖破傳統的倫理束縛,才能開啟新思潮和新思想。新時代下的我國孝之道,不僅成功的推進了我國社會實現和諧發展,更加地促進了我國對外交流與合作,實現了民族團結與發展,實現了國家大一統的全新發展方向,更隨著世界發展的變化,世界格局的變換趨勢,儒家“孝”更能起到引領與延伸,更能促進我國社會實現可持續性的發展與開拓。
新科技技術革命的全新洗禮,使得我國社會更加的和諧與開放,很大程度上歸根于孝之根本,對孝的深入研究與探討,對孝之研究與展望,在一定意義上是科學生物的使命,更是讓人在觀念上脫離思想的束縛,走進全新和嶄新的世界。總之“孝” 秉承著傳統儒家的思想體系,同時延伸到整個中華的精神文明,隨著時代的發展與變遷,其規范著我們的政治生活和社會生活,我國社會更需要繼續沿用“報效祖國”“感動中國”來激勵民眾實現和諧社會的美好愿景。
《孝經》所講孝字,幾乎無所不包,無所不至。現代社會發展中孝道文化崇尚對人格品性的塑造,注重孝引領的和諧社會與和諧家庭,這其中孝都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和影響。因此,社會孝道文化的傳承需要做好以下幾點:
首先注重人格、品性的修養,其次是關愛父母、尊老愛幼,形成和諧的親子關系和積極向上的社會環境。最后激發愛國情懷,凝聚民族情感,加強家庭倫理關系的協調,從而才能真正地緩解老齡化的壓力。新時代下,構建和諧的社會主義社會需要對傳統的孝進行辯證的發揚與摒棄,取其精華并去其糟粕,積極地發揮好傳統孝道的引領作用,取其精華部分并構建高尚的道德體系,才是和諧社會發展的必然之路。
新科技技術革命的引領,我們必須將傳統孝道理論進行轉換,將其轉換為能夠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服務的現代道德,只有將其不斷地充實到社會主義道德體系中,為社會主義現代化服務才是方向。傳統孝的理念對家庭和社會都有著重要的價值,特別是現代社會積極地發揮好孝道能夠提升家庭成員的基本素質,緩解親子關系并充分地促進和諧,這都需要充分發揚其“孝親”“敬長”的精神,促進和諧發展,為構建和諧社會奠定良好的基礎。
“孝”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其通過報效實現了“社會共情”。當然,當今社會以及每個家庭都能夠通過“孝”實現命運的共同發展,通過“孝”實現社會的和諧發展。“孝”在社會歷史的發展中,也能夠飽受各個歷史階段的風雨洗禮,也能夠承受現代意識的沖擊,逐漸保留自身的意識之底色,從中我們也應該意識到其所獨有的精髓。本文僅僅從“孝”的實質出發,窺探儒家學說中孝的觀念,融合當今時代發展的變遷,探索其歷史的變遷并繼續延伸到影響社會的發展,未來我們更要秉承“孝”的理念,繼續開拓全新的和諧社會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