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愛玲
(浙江省諸暨市店口鎮阮市初中 浙江紹興 311826)
由于初中生正處于青春期,生理和心理發展并不成熟,這些心理矛盾沖突帶來的一系列心理問題,如果不及時發現處理,對相應的問題學生進行指導,很有可能對他們的健康成長帶來不利影響[3]。班主任在學生心目中有較大的權威性,是知識的傳播者,還要負責協調各科教師商討班級教育教學工作,對班集體和學生的成長起重要作用。所以,班主任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承擔者,也是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執行者。
初中生正在處于身體發育的重要時期,從生理上來講,初中生在這個時期身體會產生非常大的變化,心理會隨著生理產生一些轉變,甚至還會產生一些壓力,學習壓力、社交壓力,這些壓力往往會導致學生情緒不穩定[2]。因此,教師對問題學生要有一個良好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前提在于教師正確認識與理解問題學生,只有在正確認識與理解的基礎之上,才能采取更加客觀更加專業的措施去幫助問題學生實現轉變。初中學生的心理雖然還處于發展時期,可他們也有自己的見解和想法,他們渴望得到尊重和理解。教師不能無視學生的個性,應尊重學生的發展,改變傳統觀念,以朋友的身份對待學生,引導學生樹立自己的信心。班主任要保持良好的心態,在解決矛盾處理問題時先“聽”后“講”,先“理解”后“教育”,使班集體的每位學生都能健康快樂地成長。
自卑、自閉是學生時代存在的一個非常普遍的心理問題,這類問題學生不論是在平時的課堂學習上,還是在課下與同學、老師的相處中,都是比較自我封閉的,他們不敢與人交流,而且還有一部分問題學生表現得恰恰相反,他們自大且自滿,總是以自我為中心,與他人相處比較霸道甚至野蠻。班主任應及時對問題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單獨對問題學生進行個別教育是不夠的,還需要在班集體中創建健康、和諧的班級環境,讓所有學生受到班級和諧氛圍的感染,消除學生在班級中的心理障礙。對此,班主任需要做到如下幾點。
第一,尊重每一個學生,不能因為問題學生的自卑就認為他們一無是處,也不能因為問題學生的自負就認為他們沒有教養。班主任要學會接受每一位問題學生的現狀,更不能戴著有色眼鏡對待學生,要多與問題學生溝通,耐心聽學生的訴說,尊重他們的想法,幫助他們正視自己的問題,且用自己的關心和照顧,使學生放下對老師的戒備心理。
第二,爭取其他學生的配合[2]。通常情況下,大部分學生都是喜歡和學習成績比較好、為人比較陽光友善的同學做朋友,而不愿意和心理有健康問題的學生做朋友。但是,對問題學生轉化恰恰需要使其處在一個包容、被信任的大環境中。如果身邊都是不喜歡自己的、不相信自己能改變的人,那問題學生的改變信心和積極性也不會有多高。為此,教師在積極與問題學生建立良好師生關系的同時,也要幫助其與其他學生建立良好的同學關系。比如,可以組織班集體活動[1],如拔河比賽、接力跑比賽、兩人三足跑比賽等,多給學生制造相互合作、相互幫助的機會,營造團結向上的班級氛圍。而且,對于一些偶發事件所帶來的心理變化而導致心理問題所出現的學生,他們更需要得到集體的關懷。像家庭中有親人離世的同學、家庭中有成員生了重病的學生,他們會變得焦慮、自閉甚至心理崩潰,班主任要適當地讓其他學生知曉情況、并在平時多與問題學生聊天,幫助問題學生緩解內心的痛苦。另外,班主任也要在班級中多公開表揚問題學生,通過表揚讓其他學生看到問題學生的改變,同時增強問題學生的自信心。
許多問題學生心理問題的產生,都和自身家庭有關,家庭伴隨著學生的成長,對學生性格、品質、習慣、能力的影響非常重要。家庭關系的不和、家庭結構的缺失、家長對自己的冷漠或者家長過高的期望等,都會影響學生心理的健康,甚至導致學生出現心理問題。因此,班主任要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必須與學生家長加強聯系,提高家長對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重視。
總之,心理健康教育是重中之重,它需要一定的時間,并非一時能解決的問題。雖然班主任的工作比較繁忙、辛苦,但為了使學生快樂健康地成長,班主任必須了解到每位學生的心理問題,并及時疏導,讓學生在學校感受到安心,讓他們健康快樂地成長,讓班集體成為一個和諧有愛的大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