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嫣華
(浙江越秀外國語學院 浙江紹興 312000)
PBL(project—based learning)起源于19世紀60年代加拿大的麥克馬斯特大學的臨床醫學部。當時上課的教師們意識到課上的學習和醫療現場的應用相脫離。于是,作為講學與偏重記憶的代替物,以歐美為中心發展起來。PBL的前身是問題式學習(problem-based learning),與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問題式學習相比,項目式學習更注重真實世界的任務。項目式學習在90年代迅速發展起來,近年來,作為積極學習的一部分,從產能界到教育界不斷推廣開來。
項目式學習在美國被中小學廣泛采用,其中著名的High Tech High(美國一所創新高中)就完全是跨學科項目式學習。在它的教室,沒有課本和考試,學生都是通過小組合作完成項目并展示成果的方式進行學習,但在標準化考試中同樣表現優異;芬蘭重新設計了它的學校系統,使PBL成為國家教育策略的核心部分。在國內,PBL在有的學校是主要教學方式,比如北京順義國際學校的未來學院、中關村四小、重慶巴蜀小學,有的學校在某些課中運用PBL方法,如北京中學的STEM課程,但很多學校還沒開始。在紹興市,乃至浙江省仍是一項較新的教學方式。
從課程結構看,有張有弛,與傳統教學相結合,加大了學生體驗語言、自主掌握語言的時間。對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習行為和學習偏好方面有積極影響;從課程內容看,外語課堂中的PBL,不光是對語言的學習,作為語言背景的文化也成為學習的對象。通過PBL,可以掌握“語言”的內涵,可以關聯文化、理解文化。同時,與社會現實緊密結合,本著“實際、實用、實踐”的原則,打破傳統課堂偏重死記硬背的特點,積極發展學生各類興趣,增加成就感;通過項目建設,更廣、更深、更結構化的層次對學生的綜合能力進行培養和提升;探索新的學習質量評價體系,多層次、多元化考察學生。PBL學習平臺的一部分,完善了平臺建設。
PBL,作為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學習法,首先要充分考察學生的需求,然后決定與學習者相適應的內容。雖然只是外語的教學內容,需要學習者通過此項目,嘗試各種方法,培養自身的必要外語能力及相關技能。
在大學外語教育中,對課文內容熟練有效的掌握至關重要。以大學日語為例,基礎階段的課文一般由單詞、語法、會話、練習四部分組成。在傳統的課堂教學中,往往是老師講,學生聽;老師提,學生答。雖然課文主要內容以會話的形式出現力求改變,但由來的教學方式單調枯燥,效率低下。這里,將以基礎日語教學為例,嘗試以PBL為主的全新教育方式。
本課題以日語專業二年級的學生為研究對象。日語專業二年級學生經過一年的專業學習,對日語專業知識有一定的掌握。在課文內容會話階段,讓學生通過PPT、實際道具、場景模擬等進行會話表演,并進行拍攝,自行剪輯,制作課文會話小劇場影像。本方案以日語系的拼音RIYU的頭字母,命名為Project R。
1.Project R首先需要將學生進行小組分組。小組分組4~5人為宜。
2.按順序平均分配課文會話內容。
3.準備時間2~3天(2~3天內可以完成課文的前期內容,如單詞、語法),學生通過圖書館翻閱書本,上網查詢資料等手段,尋找與會話內容相關聯的圖片、圖像、音樂等制成PPT。同時,理解會話,加入需要補充的內容,結合PPT等手段練習表演會話。
4.課堂表演會話,并進行錄像。
5.通過小組自評,小組互評,老師評價,每個小組利用錄像進行剪輯和簡單的編輯,再進行整合,形成連貫的會話小短劇視頻。
6.上傳PBL教育資源平臺,供學習、參考和討論。同時,老師和學生一起對所學知識點、項目完成的有效程度進行評價和反思,找到可以改進和提高的地方。
通過對項目教學法在教學內容中具體運用的探索,探討了外語教學改革的PBL路徑。研究大學外語課堂新型教學模式應用的策略,從而實現外語學習效果的最大化。在外語教學的會話部分,綜合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利用小組協作學習,充分尊重學生自主創造性,并最終形成一個完整的作品。將PBL教學運用于非英語的外語教學是一個全新的探索,學生主導了整個PBL過程,學習評價不再是分數。PBL區別于傳統教學模式,極大地促進了學生的學習熱情與主動性。本課題將傳統教學和PBL相結合,順應歷史潮流,探索解決教學中的實際問題,因此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和較好的推廣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