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向麗
(甘肅省武威市天祝縣民族師范附屬小學,甘肅 武威 733000)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立國之本,興國之魂。習總書記指出,要在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從學生抓起、從學校抓起,要潤物細無聲。小學語文教學應充分發揮學科優勢,引導學生在增長知識、提升能力的過程中,升華情感、潤澤心靈,真正做到寓品德教育于知識教育之中,達到既教書又育人的目的。那么,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呢?下面,筆者結合工作實踐談幾點自己的看法。
小學語文課本中愛國題材的優秀文本數不勝數,它們往往是進行愛國教育的最好范例。在教學中,老師要用心挖掘教材中蘊涵的價值觀教育資源,引導學生體會人物形象,運用人物的高尚人格來陶冶學生的情操,適時進行愛國教育。如《小英雄雨來》一文中,雨來為了掩護交通員李大叔,機智勇敢地同敵人作斗爭。雨來,這個熱愛祖國、寧死不屈的少年英雄,是半個世紀以來中國人的童年偶像,具有極強的感召力。教學時,我將“智護交通員”這個情節作為教學的重難點,從雨來的語言、動作、神態等方面著手,引導學生反復品味文中“我們是中國人,我們愛自己的祖國”這句話的深刻含義,雨來在夜校念書時,他跟老師讀“我們是中國人,我們愛自己的祖國”,此時的雨來第一次受到愛國主義教育,并深深地刻在了他的腦海里。雨來機智掩護李大叔時,一滴一滴的血滴下來,濺到了課本的“我們是中國人,我們愛自己的祖國”那幾行字上。通過朗讀揣摩,讓學生領悟:這句話在文中前后照應,有力地說明雨來之所以有那種堅強不屈的斗爭精神,是因為他在夜校受到了愛國主義教育,這是他英雄行為的思想基礎。又如教學《夜鶯的歌聲》時,我注重引導學生學習小夜鶯巧妙同敵人周旋的過程,出示問題讓學生思考:夜鶯應對了敵人的幾次盤問?他的回答巧妙在哪里?夜鶯用鳥鳴聲向游擊隊傳遞了哪些信息?引領學生深入感受小夜鶯的機智勇敢和愛國主義精神。再如教學《燈光》一文時,我引導學生品讀郝副營長“點書照路”的壯舉,從而激發學生對郝副營長的敬佩和贊嘆之情,學習他不怕犧牲、勇于獻身的精神,還設計了課堂小練筆《我想對郝副營長說____》。只有讓學生在品讀文本中感受愛國,在賞析文本中領悟愛國,愛國主義教育才能真正“入腦”。
敬業是一個人對工作或學習認真負責的態度,但是在小學生眼里它是抽象的,艱澀的。教師要善于捕捉文本中的一些敬業因素,對學生進行熏陶、感染,端正他們認真做事和刻苦學習的態度。如教學《一夜的工作》一文時,我讓學生用讀、說、議的方法自主學習,引導他們探究問題:為什么“我”可以目睹總理一夜的工作?“我”陪同周總理審閱稿子時有哪些所見所聞?最后讓學生重點品讀“看啊,這就是我們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總理。我看見了他一夜的工作。他每個夜晚都是這樣工作的。你們看見過這樣的總理嗎”。從而讓學生體會周總理夜以繼日忘我工作的偉大形象。又如通過學習《手術臺就是陣地》,可以使學生從白求恩忘我堅持為傷員做手術,對工作高度負責中受到感染;通過對《全神貫注》中羅丹工作時專注神態的學習,使學生感受到羅丹全神貫注的工作態度;《魚游到了紙上》從聾啞青年做事勤奮專注中受到啟發;《兩只小獅子》引導學生領悟要從小勤奮學習,學會生活的本領,不能依靠父母的本領生活的道理。從《挑山工》中學習挑山工身上閃耀的人性美:在責任面前敢擔當,在困難面前不退縮,再重的擔子也敢挑,再難的道路也能走,再苦的活計也要干,從不拈輕怕重,奮力攀登……這一個個鮮活的文本就是最好的例子,教師要以此為支點,全力打造學生敬業樂學的人生底色。
誠實守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做人的基本準則,也是學校德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現實生活中,學生話不由衷、不負責任的現象卻時有發生。所以,語文教師要深入鉆研、充分利用教材,確定文本中的誠信教育點,學會讓文本“說話”,用文本中人物的人格魅力,激勵學生形成誠信品德。如教學《皇帝的新裝》一文時,我讓學生復述故事,整體感知文本:從前,有一個皇帝愛慕虛榮,每小時會換衣服,兩個騙子掌握了皇帝虛榮的致命弱點,就設下騙局,編出“任何不稱職或愚蠢得不可救藥的人,都看不見這衣服”的鬼話,引誘皇帝上鉤。皇帝怕別人說自己不配當皇帝,就光著身子去游行;大臣明哲保身,也跟著騙子說謊話;被壓迫的百姓也膽小怕事,人云亦云。最后一個小孩說了真話。設計了一些開放性的問題讓學生討論:“這樣的皇帝該不該騙?”引導學生對騙子的行為作出評價。“如果小孩長大后,還會不會揭露事實真相?”從而引發學生關注更深層的社會問題,引導學生做到誠實。又如教學《釣魚的啟示》時,文中的重難點是解讀人物的心理活動變化,我采用了“辯論”的方式來加深學生對誠信的感知,正方觀點:放魚。反方觀點:留魚。要求學生在文中找到支持自己觀點的語句,反方要用上“因為_____,所以可以留下來”。正方要用上“就算_____,也不能_____,所以要把魚放回湖中”。于是學生各抒己見,反方:因為這條大鱸魚是“我”和爸爸好不容易釣到的,當時四周沒有人,所以可以偷偷留下來!正方:離捕撈鱸魚開放的時間還差兩個小時,就算四周沒有人看到,也不能把魚留下來,所以要把魚放回湖中……在這一聲聲激烈的辯論中,誠信的那粒種子已在孩子心中悄然播種。
友善是公民的基本道德規范,是社會的潤滑劑,能夠讓人如沐春風。在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認識人性的真善美,從中獲得更多的感動,得到更多的啟發。如教學《掌聲》時,我提出了這樣的問題:英子上臺講故事前為什么膽怯?是什么讓她勇敢地走上了講臺?通過討論交流,逐步體會兩次“掌聲”帶給英子勇氣和動力。讓學生明白這掌聲就是同學對英子的關心,使她樹立自信,走出陰影,變得樂觀開朗。又如學習了《購買上帝的男孩》一文后,我進行了生活實例的拓展延伸:突如其來的“5.12”汶川大地震發生時,各國的救援隊把一條又一條寶貴的生命救出,人們也紛紛捐助資金、物資,這就是愛心的見證,愛心可以讓死神望而卻步,愛心可以建造一個個美好的家園……再如《七顆鉆石》《搭石》等課文也蘊含著純樸之愛、與人為善的真諦,這些可以使學生受到啟發和鼓舞,教師應很好地利用文本資源,對學生巧妙滲透友善教育。
總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既不能一蹴而就,又不能無動于衷。教師要找準文本中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滲透德育教育,引導學生形成積極的人生觀和正確的價值觀,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走出文本,走進學生內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