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 磊
(江蘇省蘇州工業園區景城學校,江蘇 蘇州 215021)
統編版三年級下冊第八單元的第一條語文要素是“了解故事的主要內容,復述故事”。這是統編版教材中第一次提出復述這個概念,但復述的要求并不是在這里第一次出現,而是一直貫穿于第一學段的學習中——復述故事,側重口語的發展。那么如何在第一學段提升學生的復述能力呢?
第一學段統編版教材中提出復述要求課文以生動、有趣的故事為主,依據故事類文本的語言特色,貼合學生現階段口語表達的水平,利于發展學生組織語言的能力;依據故事類文本內容的呈現方式——并列同結構的構段方式,便于學生理清文章的脈絡,降低了把握主要內容的難度;依據故事類文本表達的邏輯思路,幫助學生理解文本,發展思維能力。
復述故事要求 年級 統編版教材具體實例二上 《小蝌蚪找媽媽》借助小蝌蚪生長過程圖片,講講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借助圖片(插圖)復述講故事《開滿鮮花的小路》借助插圖講講這個故事。《鄧小平爺爺植樹》借助插圖說說鄧爺爺植樹的情境。《千人糕》借助插圖,說說米糕是經過哪些勞動才做成的借助關鍵詞復述講故事二下二上 《玲玲的畫》試著用上“得意”“傷心”“滿意”講故事二下 《小馬過河》試著用上下面的詞語,講講這個故事。(12個詞語)二上 《大禹治水》按照下面的提示,講講大禹治水的故事。《風娃娃》根據下面的提示,講講這個故事。借助提示句復述講故事《大象的耳朵》畫出課文中大象的話,說說大象的想法是怎么改變的。《小毛蟲》畫出相關語句,借助提示講講這個故事。借助示意圖復述講故事 二下 《蜘蛛開店》根據示意圖講一講這個故事。借助表格內容復述講故事 二下 《羿射九日》根據表格內容講講這個故事。借助想象復述感二下興趣的部分 二下 《我是一只小蟲子》小蟲子的生活有意思嗎?和同學交流你感興趣的部分。
從上述表格中,我們可以發現在統編教材第一學段安排了大量的復述故事的訓練篇目:插圖式復述,以圖呈現具體的步驟,幫助理解、記憶課文內容,符合第一學段學生形象思維的特點;關鍵詞式復述,依托詞語呈現事情發展的過程,幫助學生還原故事情節,提升語言組織能力;提示句式復述,理清文章脈絡,概括段落的主要意思,為第二學段的復述做好鋪墊……訓練的要求呈螺旋上升的趨勢,二下還增加了新的訓練要求,體現了復述訓練目標的層次性、連續性和發展性,并在方法的遷移運用中不斷提升訓練目標,促進語文素養的提高。
細節被高爾基稱為“隱藏在文字里的魔術”,文本的細節決定著作品的高度和深度。課文中“我”的伙伴覺得當一只小蟲子不好,因為生活中危機四伏,稍不留神就會“一命嗚呼”。那小蟲子的生活還有意思嗎?毋庸置疑,答案是肯定的——小蟲子歷險記精彩刺激,學生可以從作者的文字表達中感受到有意思。如果沒有引導學生體驗三大危機對小蟲子致命傷害的細節感受、認真地品味和涵泳,將是課堂教學的一大損失,孩子的復述也將失去靈動的表達。
危機一:蒼耳。教學時,拿出一枚蒼耳,讓學生用一根手指觸碰一下,感受蒼耳的威力,并想象小蟲子高高躍起一屁股坐在上面的疼痛感。
危機二:狗尿。教學時,讓學生想象剛剛學游泳時掉進很深很深的水中,是什么樣的感受,再將這樣的感覺遷移到掉在狗尿里的小蟲子身上。
危機三:小鳥。教學時,讓學生轉換角色變成一只小蟲子,面對龐然大物般的毛茸茸的小鳥,內心是怎么想的,腦子里只有一個念頭——趕緊逃。
還原細節的復述就是讓學生感同身受,真切體驗到伙伴整天提心吊膽的生活,危機四伏。在復述的過程中,學生接觸的不再是抽象的語句,逐步將感受“內化”,轉換成帶有情緒的言語表達,有聲有色的復述更有活力,讓復述的趣味性完全凸顯了出來。
課文的第四自然段講述了小蟲子感覺自己的生活還真不錯,與伙伴的感覺完全不一樣。如何理解“我”與伙伴觀點的差異呢?可以讓學生扮演文中那條獨特的小蟲子,通過加入“外化”的動作表演“活”化小蟲子的生活情境,從而理解“我”的想法。借助這一系列的動作,復述文本一定能活靈活現地再現,達到“言意共生”的效果。
【教學片段:“不錯”中體驗有意思】
師:多么新鮮奇特的生活啊,誰愿意當當這只小蟲子?向伙伴介紹一下自己還不錯的生活——你們有什么需要提醒他的嗎?生:紅色的詞(表示動作的詞)要說清楚。生:邊講邊做動作,這樣顯得更有意思。生:太陽從東方升起,美好的早晨來了,我站在搖搖晃晃的草葉上正打算伸懶腰(搖晃著身體,伸懶腰),一陣風吹來,沒站穩——差點兒掉下去……師:你們覺得他講得怎么樣?生:他講得很好,他把自己已經當成一只小蟲子了,站在草葉上搖搖晃晃的感覺演得很真實。生:他邊講邊伸懶腰、洗臉、擦觸須,還有跳到狗的身上,很有意思。
還原情境的復述就是讓學生把自己置身于小蟲子生活的草叢間,融入小蟲子的生活,緊扣小蟲子的動作演一演,并說一說小蟲子還不錯的生活。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已不是在單純地復述課文的語詞,而是融進課文中的情境作有表情、有動作、有情感的復述,是儲存在大腦中的表象、情緒和情感體驗發生聯系的活生生的語言。不僅提升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還陶冶了情操,學到了活的語言。
還原人物角色的復述就是讓學生立足于角色本身,把自己當作文本中的角色,在遵循課文表達的基礎上發揮想象,對文本進行重新梳理、加工、再創造,化單一為豐富,化平淡為精彩。在這篇課文中有許多個性鮮明的角色,有可能會撞傷我的屎殼郎,有想吃掉我的螳螂,還有脾氣不好總是想頂我的天牛,它們不討人喜歡,可在“我”眼里,它們特別有意思。這樣令學生難以理解的情節,對當時的情境進行想象,還原角色的對話,走入小蟲子的內心世界,會明白它的獨特想法,一切就會變得簡單起來。復述的過程亦可演繹出無限的精彩。
第一學段的復述能力貫穿整個閱讀教學的過程,使學生能夠真正深入地理解文本、提高他們把握文章主要內容的能力和發展思維能力,因此這個過程中評價不可或缺,需要有全盤的考慮。在執教《我是一只小蟲子》一課時,我設計了一張復述評價表(如下表)。
《我是一只小蟲子》復述評價表
內容標準 復述方法 口齒清楚 態度自然 內容具體 語言連貫“不好” 感受(有 無) ☆☆☆ ☆☆☆ ☆☆☆ ☆☆☆“還不錯” 動作(有 無) ☆☆☆ ☆☆☆ ☆☆☆ ☆☆☆“特別有意思”對話(有 無) ☆☆☆ ☆☆☆ ☆☆☆ ☆☆☆
復述時,既要注意學生組織語言的能力怎么樣,也要注意學生的語言表情,包括身體語言。因此這張復述評價表的設計維度,是希望以評促練,引導學生在練習的過程中能關注復述方法的習得,關注口頭表達能力的發展,關注體態語言的表現,逐步做到自信地說、有層次地說、有細節地說、有智慧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