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麗娟
(湖南大眾傳媒職業技術學院 湖南·長沙 410100)
理想信念教育作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內容,既是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的重要課題,更是學生成長成才、全面發展的現實需求。而在如今的“微時代”,尤其是以微信公眾平臺等為代表的新媒體,正在悄然聲息地影響著我們的教育環境、教育模式,也逐漸成為大學生群體獲取信息的主要來源。因此,高校的理念信念教育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分析“微時代”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所面臨的問題,結合高校官方微信的性質和功能,找到傳統理想信念教育與新媒體環境相適應、與新媒體技術相融合的必要性與可行性,充分挖掘利用官方微信公眾號開展理想信念教育的價值。
“微時代”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是指在以微博、微信等公眾平臺作為傳播媒介的時代下開展的針對大學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其突出特點是依托移動互聯網技術,以移動互聯網和軟件為載體,用信息化的圖片、視頻和文字等短小精煉的內容即時、互動、高效地對大學生進行的理想信念教育。而拘泥于時間和空間的傳統理想信念教育顯然已經不適應“微時代”即時、互動、高速的時代特征,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正面臨著“微時代”的挑戰。
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在傳統的理想信念教育中占據了信息傳播的主導地位,在校報、校園網、校園廣播等傳統媒介中擁有絕對的話語權。而在“微時代”下,微博、微信等移動互聯軟件的出現,滿足了大學生關注社會、獲取信息和溝通交流的需求,也為大學生成為獨立發聲的個體提供了條件。這樣一來,信息發布的源頭將不再只有學校和老師,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主體受到沖擊,正在變得多元化。
在傳統的理想信念教育中,思政工作者可以根據上級的統一部署或教育主管部門的統一要求提前規劃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內容,從容地引導大學生進行學習。但是隨著“微時代”的到來,信息發布主體的多元化、信息傳播的交互性、信息發布的及時性使得輿論把控的主導權不再只有高校,網絡上的輿論熱點和廣泛觀點也常常使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處于被動狀態,這就給高校主動、提前開展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傳統方式帶來了挑戰。
高校官方微信(本文簡稱“高校官微”),是以高校官方名義注冊、認證的微信公眾賬號,由高校黨委領導、宣傳部門管理的官方新媒體平臺,是高校發布權威資訊的重要窗口,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陣地。一般來說,高校官微主要承擔以下四種功能:
一是文化傳播,高校官方微信作為依托于職能部門的新媒體窗口,其傳播功能是不言而喻的。不僅傳播各種信息,更是傳播思想觀念、價值取向、道德觀念等精神文化,它的傳播作用體現在全方位地觸及師生群體的工作與學習,乃至精神世界;二是思想引領,高校官微承擔著高校意識形態宣傳的重要職能,通過傳遞的各種信息發揮著自身的引導作用,一方面是對學生群體的思想引領,圍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另一方面是引導社會公眾對其的客觀認知,塑造有益的高校形象;三是信息交流,在官微平臺上,與師生密切相關的信息都會在平臺上傳播,官微不僅是高校師生獲取權威信息的主要渠道,更是其相互交流的重要平臺,這種交流是打破時間與空間束縛實現的公開交流、實時交流、高效交流;四是教書育人,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宣傳思想工作的意見》文件中強調:“要創新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開展高校校園網絡文化建設專項試點工作……打造示范性思想理論教育資源網站、學生主題教育網站和網絡互動社區,推進輔導員博客、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博客、校務微博、校園微信公眾賬號等網絡新媒體建設”。在“微時代”,高校育人功能的實現已經離不開新媒體,新媒體互動性強、傳播速度快、傳播內容廣泛等特點深受大學生群體喜愛。作為高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載體,官方微信利用“微”傳播打造思政教育“微”陣地,充分利用其優勢,把教育主、客體連接起來,發揮特有的育人功能,促進大學生成長成才。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要運用新媒體技術使工作活起來,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優勢同信息技術高度融合,增強時代感和吸引力。”[1]基于上述“微時代”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現狀和高校官微具備的功能,相較于傳統以課堂灌輸為主的理想信念教育,運用官方微信平臺開展理想信念教育更具優勢。同時,相關研究資料也表明,超過80%的大學生會使用學校官方微信公眾號獲取信息,因此,利用官微教書育人,開展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具有較強的可行性及價值。
“微時代”下,信息傳播的環境正在發生深刻的變化,從傳播特征來看,利用官微開展理想信念教育的傳播力大于傳統單一的課堂傳播力:其一,微信作為時下最流行、最受大學生青睞的即時通訊工具,在信息傳播方面具備極強的時效性和互動性。官微在開展理想信念教育的時候,根據特有的信息推送方式有針對性地向特定群體輸出信息,再借助其轉發、互動等功能為知識的擴散提供了條件,使之產生裂變式的傳播;其二,隨著4G、5G通信技術的普及和小型移動終端功能的完善,使得理想信念教育內容的傳播和接收范圍擴大,信息的傳播進一步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學生可以用手機、平板電腦隨時隨地接收官微推送的理想信念教育內容,理想信念教育的傳播變得更加流動、更加便捷、更加高效;其三,運用微信開展理想信念教育,其傳播的扁平化趨勢更加明顯,知識的傳播不再只是自上而下,每一個手持移動終端的個體都是一個傳播節點,每個個體還可以相互交流,這樣的傳播趨勢也改變了傳統理想信念教育模式中出現問題“發現慢、反應慢、解決慢”的問題了。
雖然“微時代”下的學生因為信息傳播環境、傳播方式的改變慢慢成為了可以發聲的自媒體,但在語言經濟學看來,話語權掌握在具有經濟權利的群體中,誰控制了話語權,誰就控制了輿論引導的走向。[2]所以,學生是屬于話語權缺失的群體之一,而官微作為由職能部門領導的權威信息平臺,占據著高校的輿論主導地位,主導著理想信念教育的話語權。在官微上開展理想信念教育,借助網絡可以及時更新教育資源,并推送給學生,師生在官方微信公眾號中發表意見,進行觀點碰撞,老師則在這過程中對學生進行正面引導,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思想導向,搶占理想信念教育的制高點。同時,由于網絡化催生的網絡新語言備受學生歡迎,理想信念教育工作者在對學生進行教育引導的時候借鑒或使用網絡新語言,無疑是贏得了學生的好感,用學生喜歡的語言在學生喜歡的網絡平臺上學習,能夠進一步把握話語權,增強教育引導力。
在官微中開展理想信念教育教學工作,能夠改變傳統單一的、教條式的課堂教學模式,利用互聯網豐富的教學資源,開展多樣的教學模式,調動學生的參與性和積極性。微信公眾號不僅豐富了思政課程教育形式,而且也使學生在思政課堂學習中的熱情高漲。[3]學生可以在官微上學習理想信念教育視頻資源,通過視覺、聽覺感受教學內容的多元化,感受教學的趣味性。同時,還能讓學生親自參與理想信念教育,利用官微平臺,開展以大學生對對象的理想信念教育主題微視頻、微文比賽,拓寬學生的參與途徑,讓大學生成為理想信念教育內容的創作者和傳播者,實現理想信念教育的全覆蓋,使理想信念教育更具影響力和吸引力。
誠然,利用官微開展理想信念教育具備一定的優勢,但在挖掘其價值的同時,我們也看到了在官微中開展理想信念教育出現的問題與挑戰:認識不到位。高校在官微運營上,不能從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全局角度看待和認識官微的理想信念教育價值,主動運用官微推動理想信念教育的責任感與緊迫感不足;方法不恰當。運用官微進行理想信念教育,不能丟棄傳統的教育方法,主要是結合官微傳播手法,針對微傳播時代碎片化的傳播特征及大學生微信使用的習慣,探索新的方法;內容不新穎。借助官微傳播理想信念教育內容,不是將傳統的內容“搬運”到微信平臺,而是要圍繞理想信教育的新任務,在傳統內容的基礎上,多結合高校學生關注的一些蘊含理想信念教育元素的社會熱點話題,在官微上做好解讀與引導;形式不靈活。微信的傳播形態不局限于簡單的圖文形式,微信傳播的話語體系也不是傳統表達方式,高校官微在傳播理想信念教育這一“硬內容”時,更要結合微信傳播的話語方式及短視頻、H5等傳播方式,以“軟手法”增強傳播的吸引力與靈活性。
針對上述問題,我們將繼續探索官微開展理想信念教育的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