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以攀
(畢節職業技術學院 貴州·畢節 551700)
在新時代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下,國家對人才的培養是德才兼備,以德為先,這體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人才培養的國家意志。近年來,課程思政、“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體育品德受到了高度重視。在課程思政的視角下,把體育品德與“第二課堂成績單”兩個育人環節有機結合起來,形成課程項目體系,充分發揮他們的育人功能,達到思想政治引領的作用。
體育品德是指在體育運動中應當遵循的行為規范以及形成的價值追求和精神風貌,由體育精神、體育品格與體育道德組成。[1]體育品德作為體育與健康課程核心素養之一,對維護社會規范、樹立良好的社會風尚具有積極作用。本文所指的體育品德是高職院校中體育組織形式發揮的德育作用及其育人資源。
“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是充分借鑒第一課堂教學育人機理和工作體系,是實現共青團的思想政治引領、素質拓展提升等作用的第二課堂體系和制度。[2]本文所指的“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特指在高職院校范圍內,第一課堂之外,由學校統籌管理和組織的育人項目活動。
體育品德的育人價值與“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的宗旨具有密切的關系。首先,體育精神、體育品格與體育道德對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有一定的隱性和顯性作用,可提高學生思想品德的有效形式和載體之一。其次,“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具有規范與引導、激勵與懲處、凝聚與輻射三大功能,[3]緊緊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深入挖掘第二課堂育人價值,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引領和素質拓展,培養能夠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在“第二課堂成績單”中開設有文藝體育項目,這充分體現了共青團對體育的高度重視,同時,彰顯了體育在促進青少年健康的作用和進行德育的價值。“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的設計和實踐總是體現學生全面發展的目的,蘊含學生的自我意識和內在尺度。這表明,其目的是學生的成長成才與自我價值的統一。
本文提出把體育品德融入“第二課堂成績單”,而不是體育課程或體育鍛煉,一是在一般情況下,體育課程或者體育鍛煉等以增強體質和傳授技術為主,強調運動和鍛煉,是體育運動的物質形式,而體育品德強調體育的育人作用,是體育運動的精神和靈魂。《普通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7版)》提出體育與健康學科核心素養,體育品德是體育學科的核心素養之一。體育品德的教育性較強,德育價值較高。二是從具身認知①的角度來審視,以身體運動為中介的教育活動具有環境開放性、身心統一性。這就是“具身德育”。②體育品德與“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的融合,能更好地拓展育人的形式,發揮協同育人的優勢。
融合的形式必須結合兩者的本質、內容和特征來考慮,只是簡單把兩者相加難以形成耦合效應,甚至適得其反。體育品德的養成一般以身體練習為主要形式,融入體育課程、體育鍛煉、體育競訓之中,當然也包括體育觀賞,在觀看體育比賽、體育電影中受到啟發而把體育品德融入自身的形式。同時,體育品德由體育精神、體育品格和體育道德三個部分組成,每一部分都可以在學校體育里得到體現。體育品德的優勢是通過身體參與具身認知各類體育活動中蘊含的價值。“第二課堂成績單”主要以第二課堂課程或活動的形式開展教育,并要求對可課程化開展的要進行課程化設計,在教學大綱,師資力量,教學過程,考核方式等方面形成制度體系。對不能形成課程的活動,要制定標準,嚴控質量。“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的本質是以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為中心,挖掘第二課堂的育人價值通過第二課堂協同育人。“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課程項目體系里明確了文藝體育,因此本文認為,把兩者進行融合是有邏輯起點和現實依據的。內容決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內容。體育品德與“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融合的初衷是通過兩者的融合更好地協同育人,達到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因此,兩者融合的“最大公約數”應是育人。在對兩者進行了分析后,筆者認為,兩者的內容基本相同,可通過第二課堂課程化和非課程化兩形式進行融合。把體育品德融入課程化的體育課程、專項運動技術、體育理論知識等。融入非課程化活動,如體育鍛煉、體質測試、體育運動會、體育社團活動和體育欣賞、體育展演等形式。
《關于在高校實施共青團“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的意見》中明確,對能課程化的項目活動,要在制定教學大綱,配備師資力量,規范教學過程,完善考核方式等方面進行課程化設計。體育品德融入“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要結合實際,兼顧兩者,拓寬形式,把兩者有機地融合起來,形成價值最大化。
高職學生需完成108課時的體育課程,體育課程育人在運動能力、健康行為體育品德三個核心素養下開展。可見,國家課程標準給體育課程的育人提供了理論指導。因此,在體育課程要有意識地設計體育品德教學,達到育人目的。目前,高職院校學校體育除了體育課程,還包括體育競訓、體質測試、體育社團和體育鍛煉。本文認為,體育竟訓、體育社團的專業技術訓練都可以采取課程化的方式進行德育滲透。其基本面是體育訓練對象是有一點運動能力,運動潛質的學生,同時也是比較熱愛體育運動的。在這類的訓練中可以加入一些體育文化元素,如體育明星、體育電影、體育比賽、體育事件等,把德育嵌入其中。把學生引入具體的情境中,讓體育明星的言行感染學生。體育社團涉及專業技能的,可由體育教師進行課程化設計,把體育品德育人元素融入其中。這一點上,其融合方法與體育課程的體育品德基本是一致的,可相互貫通。
《關于在高校實施共青團“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的意見》指出,對不宜課程化的項目活動要規范供給標準,注重質量控制。
對于體育竟訓的競賽部分和體育社團的非專業技能部分,這類內容開放性、靈活性較強,具有多樣性,可采用非課程化以活動的形式開展。體育競訓的競賽部分可以運動會、小型比賽等融入體育品德。在運動會頒獎儀式中,可以加入升國旗儀式,結合頒獎嘉賓的言語鼓勵,在莊嚴的國歌聲和國旗升起畫面中進行儀式感教育,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培養愛國主義意識。在小型比賽中,可滲透拼搏精神、規則意識和團隊榮譽,以此教育引導學生。
在體育社團的活動中,可開展體育講座、體育主題電影播放、體育游戲、體育比賽和體育競猜等。如體育講座可結合學生興趣愛好作體育明星、體育電影、體育文化方面的介紹,以此為契合點感染學生。播放體育主題電影,在文化活動中影響學生,如觀看“女排精神”“我和我的祖國”“破門”等電影。體育游戲和體育比賽則是以身體實踐的方式,讓學生積極體驗,在運動中感悟體育品德。同時,以聚合理論的角度來說,學生可以把體育課程和體育活動中的感悟和所想聚合在具身認知中,幫助自己體會體育品德。此外,可融合學校體育文化素材,把學校運動會、文藝比賽、課外體育鍛煉、學生社團活動等融會貫通,形成具有校本特色的體育文化活動節,可在嘗試和規劃下形成一校一品體育文化,把體育品德貫通在“第二課堂成績單”。
從課程思政角度來看,體育品德融入“第二課堂成績單”是對學生思政教育形式的拓展,是思政教育實踐方法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思政課程與其他學科課程的協同育人。對踐行“三全育人”具有較高的理論和實踐價值。無論是采用課程化的形式,還是運用非課程化的活動方式,體育品德的育人功能都具會發揮一定的作用。關鍵是,如何進行體育品德的教學設計和活動設計,制定完善的評價方法,促進教師和學生積極投入到課堂和實踐活動中。這將是本研究后繼要解決的問題。
注釋
① 具身認知:具身認知(Embodiedcognition),也稱"具體化"(embodiment),是心理學中一個新興的研究領域。主要指生理體驗與心理狀態之間有著強烈的聯系。
② “具身德育”簡言之就是基于具身認知科學的德育,抑或建立在具身認知理論基礎之上的德育。它是指身體經驗同道德認知與判斷等心理過程相互嵌入和相互影響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