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 曼
(貴陽學院 貴州·貴陽 550005)
中國是世界茶文化的發源地,是種植和飲茶最早的國家之一,也是茶的故鄉。據史料記載:“發乎農氏,聞于魯周公”。茶中含有多種營養成分與藥效成分,起到了醫療保健的作用。同時茶還以其獨特的內涵,豐富了人類的精神生活。茶與陶瓷、絲綢,都是中華民族對世界人民的卓越貢獻。茶文化是人們在生產、制造、發展過程中,通過茶這一物質載體,來表達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情感的集合體。茶文化對于研究中國傳統文化具有推動作用,經過千百年的歷史融匯和積淀,茶文化已成為一種獨特的文化現象;不僅是本國的文化,更是世界傳統優秀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
當下,部分年輕人熱愛西方的生活方式以及價值觀,一切以舍棄我傳統優秀文化為傲,以崇洋媚外為榮。要么就全盤西化,完全接受西方的價值觀念、文化、風俗習慣,要么就一味排外、缺乏文化自信;或者盲目自信樂觀,最終導致我優秀傳統文化流失,我傳統優秀文化受到嚴重挑戰。2018年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把要建立我們的文化自信提升到一個新的戰略高度,弘揚我們的傳統優秀文化,是刻不容緩的任務。尤其對我高等教育來說。大學英語所培養的人才是在國際對話和國際關系中肩負著我們的文化傳播和提升文化自信的人才;傳播我們優秀傳統文化,批判繼承和吸收外來文化。這就對我們英語老師提出新的要求,如何才能讓學生具有跨文化思辨能力,如何建立學生的文化自信,如何讓學生有了文化自信的同時批判繼承和吸收外語文化,弘揚我們中華優秀價值觀和傳統文化,這是當下亟待解決的重大課題。
許多中國青年學生在與外國友人的交流中,用英語把中國文化表達出來有難度,導致外國友人對中國文化習俗了解相當缺失。張璋(2018)在其文章中指出,英語的權威地位對我國傳統文化存在一定威脅,中國文化患上了“失語癥”,在國際交流中不能運用本國文化闡釋某一規則,缺乏話語權。最后的結果致使在長期的國際交流活動中,中國傳統文化缺失,中國語言缺失,中國的話語權和中華文化自信都受到嚴重挑戰。外國友人不知茶起源于中國,不知四大發明如何講好,不知孟子(Men-cius)是誰,誤認為是異國圣者。將其翻譯為“門修斯”,扼腕痛心。中國文化“失語癥”的原因大概有以下原因,第一是我們在吸收外來文化的同時,沒有采取批判態度辯證的來看跨文化交流,辯證的來吸收外來文化,不具有文化思辨能力;第二是全盤吸收外來文化,未經過分析、處理、歸納、總結、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而是一味照單全收。究其根本原因是因為我們大學英語教學中英語教師不具有文化思辨能力,一味灌輸語言知識或者語言技能給學生,缺乏文化思辨能力,沒有深入分析和批評外來文化,最終導致我們的學生缺乏批判思維。
《大學英語教學指南》提出,大學英語教學須同時發展學生的英語能力、跨文化能力和思辨能力。但是當下我們的大學英語教學還是在過多地關注語言知識和技能的傳授,而忽視學生的文化理解能力、跨文化意識和思辨能力。根據秦金花(2019)跨文化知識、跨文化意識、跨文化態度、跨文化技能構成了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而要想跨文化交際成功,學生還得具備文化思辨能力。什么是思辨能力?思辨能力,又即批判性思維,包含獨立思考、求證精神、創新精神,又包括分析、比較、歸納、綜合、推理、評價等一般性思維能力。段桂湘(2019)闡釋了跨文化思辨能力是指在掌握跨文化知識的基礎上,能進行不同文化的歸納、欣賞、評鑒和批判性思考,能對本國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差異進行深度理解和自我評價的能力,從而為實行文化間的有效溝通搭建橋梁。當下大學英語教學的主要問題是我們只是盲目輸入和推崇傳播英語為主導的文化,并未挖掘我傳統文化,未進行對比分析,未深度理解和闡釋中國文化,未講好中國故事。更未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思辨能力。
陸曼(2017)在大學英語茶文化導入實踐中明確提出,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導入茶文化,要注意選取教學內容的層次性,不但要注意中西方人飲茶的時間節點問題,還要在茶文化教學中批判區分英美茶文化明顯存在的階級或者個人主義傾向。同時,在陸曼(2017)還提出,在具體教學過程中,建設校園英語茶吧,以學生為教學實踐中心,把英語文化實踐課程落實到實體上來,調動學生文化學習和思辨的興趣。同時,從中英茶文化的比較分析,通過對英語用詞習慣和中國漢語用詞習慣與偏好異同的比較,由茶文化的不同培養學生思辨擴展到英美文化習俗和中華文化習俗的異同;同時經過對比,因為對兩種文化理解的進一步深入,促進了掌握英語詞匯和語法。了解茶文化所涉及的文化習俗和歷史,從而明確差異,批判繼承中國傳統優秀文化。
陸曼(2017)通過楊益憲《紅樓夢》中的飲茶片段分析,闡釋在《紅樓夢》中,通過對飲茶器具,茶種和場景的分析,目的是增強學生對本民族傳統文化習俗的理解、繼承和演變。從而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跨文化意識和文化批判能力。由此可見,教師除了在課堂上通過傳統文化融入去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外,還可以把古典文學的英譯本展現給學生,讓學生去體會兩種文化的雙重美,既學習了西方語言文化,培養了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同時又建立了我們的民族自信心。從而培養學生理解茶文化所體現的中國傳統文化精神習俗。
除了以上的茶吧實踐教學和經典文學融入大學英語教學外,我們還需要更多地在課堂教學中進行語篇對比教學來培養學生跨文化思辨。如在新視野大學英語二教材(第三版)第三單元翻譯中,有兩段文化對比,關于美國的文化價值體系“individualism”和中國文化價值體系“filial piety”。此兩段材料中,第一我們要讓學生明白中外文化價值體系內涵,了解不同國家文化價值的差異。第二,基于所讀材料,正確朗讀“individualism”和“filial piety”,并對比中外社會價值觀點,發表自己看法。在語篇教學活動中,通過KWL教學法引導學生在已有的主題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豐富補充和建構“individualism”,真正了解個人主義是什么?個人主義給予美國社會帶來了哪些影響?美國為什么要選擇個人主義價值觀作為社會價值觀?同時對比中國“孝道”,我們的價值觀為什么不是個人主義,我們的文化為啥不能崇尚個人主義,而是把孝道作為中國社會的基本道德規范。孝道產生的時代背景以及為什么能夠適合我國的時代選擇?孝道包含哪些內容以及內涵,為什么說孝道是國之根本?從以上的不同步驟,我們可以讓學生找出中西方文化的不同,體會中外社會道德規范的內涵,明白我們的社會道德規范點在哪里?告訴學生我們為什么不能選擇“個人主義”作為社會道德規范?建立學生對我們文化的認同和自信,而不是盲目的去認為西方的“個人主義”就是好,而是要去批判看待個人主義的優劣勢。建立學生對我們民族的自信,批判吸收西方文化。
通過語篇教學的分析和對比,從茶文化出發,再拓展到更多的中國傳統節日,藝術、書法、建筑、社會價值觀等更多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從而培養學生跨文化思辨能力,培養我們的傳統文化意識,在跨文化交際中,中華文化才不患“失語癥”。
學生跨文化批判思維能力的培養,有利于促進我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外宣;同時也有助于增加大學生的國家認同和家國情懷,堅定其文化自信學會做人做事;不盲目,不自大,成長為我們所需要的新時代人才,完成培養什么人,為誰培養人的歷史任務。如何更好地培養學生批判思維能力,我們應該開展更多關于傳統文化的實踐課程和活動,讓學生切身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同時以傳統文化為實踐活動中,以經典文學翻譯為材料,圍繞語篇教學設計文化相互關聯和對比的跨文化材料,融入大學英語教學,讓學生在語言學習中,在活動探究中自然地塑造文化意識及其它核心素養,培養其文化思辨能力,增加我們的民族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