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靜斐 蔣一凡 鈕文龍 李佳敏
(合肥師范學院 安徽·合肥 230000)
新時代,美育是以審美教育為內容,以感性為基礎,將美作為最高的追求,通過美來陶冶人的情操,感化人的心靈,促進人的身心健康與和諧發展,解放和升華人的精神,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從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2015 年,《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中強調了美育具有推動道德教育的功能。2019 年,《教育部關于切實加強時代高等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這一文件中對美育提出了要求,將美育作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把手,美育通過美滋養心靈、振奮精神、鼓舞斗志,作用于人的全面發展。
新時代的德育主要以思想品德教育、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為內容,以理性為基礎通過對社會個體的行為進行規范和約束,激勵人的精神,有利于建立與維護良好的社會秩序。
章炳麟曾說過,道德衰亡,誠亡國滅種之根基。德育不僅關系到個人的發展,而且與國家的興衰密切相關。當前德育在我國受到高度重視,被看作是國民教育的根本基礎。2016 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明確指出:“我們強調學校教育、育人為本,德智體美、德育為先”。德育培育的是自我調控能力,使個體能按照既定社會要求融入社會,與社會實現融合發展,使個體具有良好的道德行為修養,成為一名為社會所尊重的人,努力實現自身的價值。
蔡元培有句名言,“美育者,與智育相輔而行,以圖德育之完成者也”。德育的主要內容是道德培養,美育作為培育德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對德育的培養有重要的價值推動。同時在當今社會,人們在教育中認識到了美育的重要性,也開始在思想品德教育中重視美育的作用。素質教育中,對于大學生德育來說,美育起到了積極促進作用,將美的教育引進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中,推動形成全方位的德育模式。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如何既能不動搖地堅持其意識形態的引領,筑牢其思想陣地,又能潛移默化地隱藏其意識形態的教化意圖,是對高校思政教育者的巨大挑戰和考驗。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自媒體的發展,大學生越來越關注大眾文化、視覺文化和消費文化等。而高校思想政治課的教育模式單一落后,互動式教育不足,更多的是講授式灌輸,使學生缺乏親和力,敷衍接受,無法真正有效的將其學習到的知識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雖然近些年來一些思政課程也做出了改變,增加了互動式和體驗式教學,但因部分高校工作者因循守舊,只是為完成教學任務而生搬硬套政治理論,有的內容教師甚至自己都不加深思,淺嘗輒止,更不用談教化學生了。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與美育德育應該水乳之合,融洽無間;是一種自然而然的契合與相適,是一種全員全過程全方位的思想政治育人工作格局。而不是簡單粗暴的將兩者合二為一,看似一體,實則分離。或者理所當然地把思政教育與美育德育看成是“皮”與“毛”的關系,把美育當成思政教育的附屬品。另一方面,美育與德育相脫離,美育脫離德育,美育缺乏以德育為基礎,以美修德滯后,德育脫離美育,德育缺少以美育為指引,以德尚美弱化。使德育與美育的發展并不協調,從而也對高校思政課程的開展提出了很大的難題。
新時代經濟社會發展和世界范圍內的文化交流和融合給大學生德個性發展成長帶來強烈的沖擊。大學生普遍具有較強的自我意識,他們對于道德修養和審美觀點有自己的思維方式和認知理念。大學生作為一個獨立的群體,有自己的判斷能力,渴望自我的發展,在美育和德育中應當發揮主體作用。高校思政課程的開展,不僅要符合課程教育的規律,更要在一定程度上滿足大學生的發展需求。當代大學生大多是“95 后”“00后”,個性較為鮮明,具有較強的獨立意識,自我情感體驗豐富、強烈,高校的育人工作應該充分考慮大學生的思想特點和個性需求。但是目前高校思政工作的開展,仍然將大學生視為被動接受教育的客體,教育的內容和形式沒有實質性創新,使高校的思政教育沒有針對性。
隨著當前大學生就業難問題的突出,大部分學生努力提高自身的科學文化知識和專業技術水平,但同時忽略了自身道德素質的提高和審美情趣的培養,高校中開設的相關課程又過于死板,只停留在理論層面,缺乏與時代熱點相結合,忽視了對大學生道德實踐的培養,形成大學生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的局面。鑒于當今社會對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當代大學生作為高素質群體,只有德才兼備,才能在社會上立足。但由于種種原因,當代部分大學生在思想道德方面出現了缺失,并且由此而引發的不良事件也給人們敲響了警鐘。所以高校應該在思政課程中加強對思想道德的教育力度。
實踐創新要建立在理念創新的基礎上,所以要探索美育與德育協同發展的路徑,首先要創新理念。首先,要加強黨的領導。我國的高校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學校,在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這一問題上必須旗幟鮮明地堅持社會主義方向,使二者朝著正確的方向協同發展。要從根本上重視美育“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育人功能,同時要突出德育的主導性,通過協同配合,實現“全方位育人”的目標。其次要構筑美育與德育協同發展的平臺,高校要根據當代學生的思想發展特征,創新運用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借助自媒體平臺,搭建具有開放性、創新性和實踐性的育人平臺,最重要的是發揮課堂的主渠道作用。最后要創造美育與德育協同發展的育人氛圍,依靠國家和社會的力量,創新環境,加強社會文化環境治理,積極營造有利于大學生全面發展的社會環境。
教師在教育工作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是大學生最重要的美育和德育表現載體,是學生感受美育和德育的直接途徑。所以首先教師應該培養自己的審美水平,培養創造美的能力,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質,同時提升自己的美育和德育表達能力水平。孔子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教師的言行對學生的思想、行為和品德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是一種重要的教育力量。在美育和德育的教學過程中,身教這種教育方式比批評、責罵與訓斥的效果要好得多。作為一名高校教師,要以身作則,凡是要求學生做到的,自己首先應該做到,凡是要求學生不能做的,自己先堅決不做。比如教師希望學生上課不要東倒西歪、萎靡不振,自己就應該端莊大方、精神抖擻。只有這樣才能達到樹己樹人的效果,可以更好的向學生們傳遞自己的審美意趣和道德風范。
加強課程建設是發展高校美育和德育的重要環節,也是加強高校思政教育的關鍵環節。新時代,高校學生對于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接受程度大多依賴于個人興趣和偏好,他們會關注一些熱點問題,傾向于將所學的思想政治理論知識能運用到社會實踐中。例如《感動中國》節目,它是一種呼應,呼應的是人們心里本來就有的向善向美之心;呼應的是我們每一個人都去尋找自己身邊的感動;呼應的是我們都努力成為感動他人的人。當代大學生能從中獲得力量和熱情。所以當理論知識與現實生活接軌,做到高校思政教育既“合情”,又“合理”;既“曉理”,又“明義”;既有“溫度”,又有“深度”,增強思政課程感染力和活力,促進大學生身心和諧自由發展。
美育的教學過程體現了以活動為中心的育人方法,提倡尊重個體,讓傳統的講授和灌輸轉變為個體的理解與感悟,強調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間雙方互動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德育過程本質上就是受教育者在教育者引導和幫助下,自主構建形成思想品德的統一。所以首先在德育的教學過程中要融入審美元素,在其內容中體現審美情趣;其次,在教學過程中要善用各種各樣的活動載體。例如情境元素劇、社區活動調查等這類有意義的活動,提高學生的參與性。最后加強對美育與德育的學術理論深入研究,完善學科體系建設,促進美育和德育的大力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