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曉華
計算是數學知識中的重要內容之一,計算能力是每個人必備的一項基本素質,是學生進一步學習數學和其他學科的重要基礎。培養學生正確、迅速、合理靈活的計算能力是小學數學的重要任務,作為一名一線教師,我一直在探尋提高學生計算速度和計算正確率的教學策略,先就自己的教學方法整理一下,與同行切磋。
計算算理及計算法則是計算的依據和前提。正確的運算必須建立在透徹地理解算理的基礎上。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重視算理教學,使學生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在低年級計算教學中應重視學具的應用。比如,在一年級的“湊十法”教學中,通過捆小棒及在計數器上撥珠練習,使學生在親身經歷中體驗“湊十法”,明白算理之后再教學豎式計算,便于學生理解和掌握豎式計算的方法,有利于重難點的突破。
設計“小門診”練習,進一步辨析算理。在課堂練習中,根據計算的重難點及學生經常容易犯的錯誤精心設計“小門診”練習,先讓學生觀察找出錯誤所在,再對癥下藥,進行改錯,這樣為學生敲醒警鐘,防止他們犯類似的錯誤。在改錯的過程中學生挑戰踴躍,利于抓住重難點,在突破中感悟知識,體驗成功的喜悅。
加強對比練習和變式練習,更深地理解算理,提高學生的計算靈活性。此類練習有利于學生透過現象抓本質,正確區分知識間的異同,掌握知識點的考查深度及變換方式,可提高學生解題的綜合能力。
算理掌握了,學生在計算時就能按照計算方法,有條不紊地進行計算,計算速度及正確率就會隨著練習不斷提高。
新課程強調“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北師大版的教材在編排中很多內容都采用教學活動作為教學標題,這種設計為學生提供了基本的學習活動,是對教學過程的重新定位,雖然為學生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但若引導不到位,就會偏離主題,不利于學生把握知識點。因此,在課堂教學中結合教學內容,適時揭示本節課教學的數學專業名稱,作為本節課的副標題,幫助學生準確把握知識點,吃透教學內容。
口算是學生必須熟練掌握的一項基本功,是數學學習中最基本的最重要技能之一。抓好口算教學是學好計算的前提。在課前利用1分鐘到3分鐘進行口算搶答訓練是很必要的。
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在教學中,教師要不失時機地培養學生的估算意識和初步的估算技能,養成對運算過程和結果進行估算的習慣,以提高計算能力。
簡便計算是小學計算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要求學生充分運用所學過的運算定律、性質、公式,合理改變運算數據和運算順序,使計算盡可能簡便,提高計算效率。因此,在教學中應加強簡算訓練,逐步增強學生的簡算意識,提高學生的簡算能力。平時熟記一些數字變式,便于學生把握數字關系順利簡算,如:0.5=1/2,0.4=2/5,0.6=3/5,0.8=4/5,0.25=1/4,0.75=3/4,0.125=1/8,0.375=3/8,0.625=5/8等。同時進行計算技巧訓練,使學生的計算得以多樣化的發展,提高計算的靈活性。比如75÷300=75/300=(75÷3)/(300÷3)=25%。
面對學生計算出現的錯誤,教師往往被膚淺地認為是學生慌,不認真,粗心大意造成的,其實這只是原因之一,實際上很大程度上是學生有關計算方面綜合能力欠缺。在教學中,我們應客觀地對待學生出現的錯誤,分析出錯的真正原因,查漏補缺,為學生掃清障礙,為學生進一步學好計算奠定基礎。
培養學生仔細、認真、嚴謹的學習習慣。有的學生做作業時,抄錯題、看錯運算符號,運算粗心、不進行驗算而出現錯誤。針對這一現象,我允許學生小聲念題,調動學生多個感官參與學習,幫助學生理清思維。同時,在計算時,我要求學生首先認真抄題,抄好后應對著題目檢查一遍,才不至于“徒勞”;計算時應細心,步步有據可循,才不會“妄勞”;計算后還要養成驗算的習慣,這絕非“白勞”。這樣層層把關,學生的計算正確率提升很快。
加強書寫格式的指導,規范書寫格式,克服學生慌中出錯的毛病。
培養學生計算專心的習慣。有的學生做作業時拖拖拉拉,心不在焉,為此,我往往根據題量限定時間要求學生完成,學生在緊張的氛圍中專心計算,計算速度、準確率都很高。
計算教學是一個長期復雜的教學過程,應貫穿教學過程的始終,持之以恒,定有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