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青青
(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區前進第一小學 浙江杭州 311228)
隨著社會的發展、時代的變遷,用傳統的教學方式對現在的學生進行教學已經不是最適合的了,尤其是小學生,小學生正處于活潑好動、貪玩的年齡段,一節課40-45分鐘,他們根本堅持不下來,即使勉強堅持下來,專注力也沒有維持多長時間,記住的東西也并不多,遠遠達不到預期成果。所以,現在的課堂上需要一些創新,可以吸引學生注意力,使其專注于教師要他們掌握的知識,這個時候微課應運而生。微課,是指運用信息技術,按照認知規律,呈現碎片化學習內容、過程及擴展素材的結構化數字資源。微課有教學時間短、教學內容少、資源容量小、主題突出、內容具體、趣味創作、針對性強等特點及優點,非常適合現在小學生的課堂教學。小學科學本應該是非常有趣的,學生應該很感興趣,感到很新奇,可在實際教學中并不是這樣,學生感到很枯燥。此時,微課的運用非常有必要,對教學有很大的幫助[1]。
在現在的小學科學的教學中,教師不能只是一味地講授課本內容、運用傳統的教學方法,這樣教學效果并不好,曾經有一句話是“沒有教不會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教師”當然,這句話并不對,但是從某方面來說還是有一定道理的,有些學生可能只是不適應教師的教學方法、風格,可能換個不同風格的教師,孩子的成績會不一樣。教師要注意引導孩子,吸引他們的注意力,激發他們對學習的興趣,畢竟現在的小學生已經和以前有了很大不同,時代在進步,對小學生的科學教學方式也要改變。
如說,在“地球的運動”章節中,學習“證明地球在自轉”時,傳統的教學方法就是看書,然后講授,學生可能并不理解,最后教師講的無奈了,沒有辦法了,就只能說一句記住就行了,但現在有了微課,就非常實用,微課可以通過動畫或其他比較新穎的方式,如特效等,展現地球是自轉的,微課的這種方式,時間不長,還新穎,學生會很感興趣,記的也會很牢固,記憶保留的時間也會較長。
科學的有關知識是很抽象的,看不見、摸不著,學生很難理解,例如,牛頓提出的萬有引力,我們都看不見萬有引力,可是萬有引力確實真實存在的,像這樣的一些知識對于學生是很難理解和接受的,尤其是對于新入門的小學生來說,尤為困難。而小學科學是他們以后學習物理的基礎入門課程,必須牢牢掌握住。對于立體的東西,我們平時可以看到的是很好理解的,而抽象的內容別說是小學生了,就是高中生乃至大學生也不容易記住,這個時候如果把抽象的內容化為具體的內容是不是就會很好理解呢?答案當然是肯定的。微課所運用的是一些電子、信息技術,呈現出來的是數字資源,所以微課有能力做到使知識鮮明、不抽象[2]。
不論是現在學過物理的學生還是沒有學過物理甚至沒有上過學的爺爺輩,都知道一句話“給我一個支點,我可以撬起整個地球”,這句話雖然現在運用的方面很多,但最本質的意思的就是杠桿原理。學習“工具和機械”篇章中的“杠桿的科學”時,如果教師運用微課,制作成動畫,動畫中可以把地球撬起,會引起學生的驚呼,效果會不一樣,他們會感覺“真的可以”“好神奇呀”,下課后幾個小伙伴可能還會湊在一起繼續討論,這種效果是不是很不一樣呢?結果肯定是必然。微課可以化抽象為具體,使知識鮮明、不抽象、易于理解,微課運用很有必要。
要構建小學科學興趣課堂,必然要激發學生對小學科學的興趣,只有激發了興趣,他們才會有想要學習的沖動,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教師,只要學生對教師所要講授的內容、知識有了一定的興趣,求知的欲望,那么教師對這些知識的教學就會很輕松,那怎么讓學生對知識充滿興趣呢?第一方面,需要教師的引導,教師可以通過一些話或動作提高學生的興趣;另一方面,教師可以運用新型課堂方式進行講授,如微課、翻轉課堂等。
比如,在“環境和我們”章節的學習中,這一章的主要內容是保護環境的重要性,對于學生來說,保護環境已經成為了老生常談的話題,夸張點來說,如果繼續用傳統的教學方法,容易讓學生產生抵觸心理,這并沒有好處。對此,教師可以利用微課制作小視頻,將環境的另一面為學生展現出來,破壞的森林、哭泣的鯨魚、正在融化的冰川等,對學生造成一種沖擊,這樣可以有效激發學生保護環境的意識。此外,教師還可以利用微課翻轉課堂,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對相關教材資料進行搜集,在課堂中展示出來。通過微課的利用可以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綜上所述,基于微課的小學科學興趣課堂的構建,主要還是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知識鮮明,化抽象為具體,激發學生對小學科學的興趣。正所謂“哪里沒有興趣,哪里就沒有記憶”,充分體現了興趣的重要性。因此,教師應充分利用微課的優勢進行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