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玉萍
(廣東省廣州市花都區秀全街紅棉小學 廣東廣州 510800)
繪畫基本技能包括整體觀點、對邊線和輪廓的感知、對陽形與陰形的感知、對比例與透視的了解和使用、畫出重量與體積的技巧、對光影陰暗與色彩的感知與應用、靠記憶作畫的水平、自由聯想的繪畫水平、情感表達和提煉與概括的水平、了解和應用不同工具表達[1]。
美術作品能夠體現學生的想象、創造和審美,是一個具有整合性和創作性的學科,美術教學通常以單元制進行教學,每個單元都包含了一定的基礎知識和繪畫技巧,教師的教學往往會穿插繪畫任務和課后繪畫作業,以加強學生對章節知識的理解和繪畫技巧的運用。美術繪畫作品沒有標準答案,學生可以從自己的理解、能力、感知和經歷出發去完成作品,但從現階段的繪畫完成來看,作品普遍存在缺乏多樣化、缺乏學生的思考、受到局限性、嚴重抄襲等問題。問題的存在不僅影響了學科教學的風氣,更限制了學生的學科能力和興趣的培養。
合作交流是各個學科開展教學都必不可少的環節之一,它的進行能建立良好的學習氛圍,使學生通過合作交流感受到集體的力量。在合作交流環節中,學生可以大膽嘗試和提出想法,包括色彩的搭配使用、實物描繪的比例、光線陰影的協調等,通過合作交流集中全體學生的智慧,從而創造出一幅幅“藝術品”。但從現階段小學美術教學來看,教師組織合作交流的環節少,大部分教學活動都以學生獨自完成為主,學生長時間缺乏合作的機會,會產生不想合作、不會合作、合作沒有價值的錯誤思想,從而導致在實際中不愿意分享自己的感想、不愿意聽取別人的建議,即使任務重也不愿意尋求幫助的局面。
教學手段包括從課堂模式和教學形式出發,包括合作學習、高效課堂、分層學習、信息技術、課件、圖片、音頻和微課等,教學手段是教學工作和課堂開展的輔助工具,能在豐富課堂內容和多樣展現知識的同時,激發學生的參與積極性,從而實現效率質量的穩定提升。但從現階段小學美術的教學來看,課堂內容較為固定死板,多以教師的講述和學生的練習為主,缺乏多樣性和趣味性,導致學生的積極性不高,缺乏該有的課堂情緒波動。因此,在實際教學工作中,教師必須合理有效滲透多樣的教學手段,使課堂靈活多變,激發學生的參與感,增強課堂趣味性。
繪畫是視覺藝術,觀察力的培養是提高繪畫技能的基礎。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周圍事物引導學生進行系統、周密的觀察,使學生在觀察的過程中感知生活、發現世界的多樣[2]。以嶺南版小學美術二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7課《美麗的葉子》為例,教師可以準備不同種類的葉子實物或者利用課件播放不同種類的葉子圖片供學生觀察。
教師:同學們,你們能觀察到這些葉子的區別嗎?
學生一:顏色不同,有綠色的、紅色的、灰褐色的。
學生二:形狀不同,有的葉子圓圓的,有的葉子長長的。
學生三:大小不同,葉子好像沒有大小相同的。
學生四:邊緣不同,有的葉子邊緣是光滑的,有的則是齒輪的。
教師:同學們說的都是對的,看來每位同學都觀察的非常仔細呢!
學生在觀察的過程中達到了一定程度的視覺感知和訓練,以此開展繪畫葉子的訓練能幫助學生從多角度出發去刻畫,從而促進繪畫作品的創作多樣性。
在繪畫過程中加入思維想象能有效增添作品的生機活力[3],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開展多樣形式促進學生的思維想象。以嶺南版小學美術三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第18課《奇妙的建筑》為例,以觀圖想象為例,教師可以畫出一個飛行的建筑,讓學生展開想象,猜想建筑可能有哪些奇妙的地方。以故事想象為例,引導學生猜想奇妙建筑產生的原因和發生在建筑里的故事;以拓展想象為例,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猜想建筑可能有哪些作用,比如降雨、救人……
在學生完成初稿后,教師可以從構思和主題上幫助學生進行開拓。以嶺南版小學美術四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第13課《千姿百態的樹》為例,教師可以問:“能在樹上畫上裝飾嗎?能通過描繪表現出樹的作用嗎?”通過教師的開拓啟發,學生可能會想:可以裝飾彩燈和圣誕帽,把樹變成一顆圣誕樹;可以畫上樹蔭和太陽,表現出夏天乘涼的作用;也可以畫上白雪,象征了冬天等。通過教師的指導,能使學生充實繪畫作品,了解自己在描繪時的局限和想象不足等問題。
小學美術重視基礎知識教學和繪畫技巧培養,教師應當兩手抓,在課堂教學中同時開展這兩部分的教學,使學生得到最大化的學習和進步。教師要合理運用多種教學手段,提升學生的美術素養,提高小學美術課堂的教學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