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盧土坤
將德育融入教學,通過潤物細無聲的方式滲透德育內容,是當前教師開展德育工作時普遍采用的方式。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探究音樂中的情感,通過共情感受創作者的精神意志;可以引導學生了解音樂中蘊含的故事,使學生通過文字渲染加強思想建設,可以組織合作活動,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還可以進行拓展延伸,進而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促進學生思想品質的升華[1]。
教師在教學時可以通過導入的方式,提升學生審美能力,進而實現學生對美的正確判定。比如,學習《鳳陽花鼓》時,教師要明確指出作為民歌,《鳳陽花鼓》客觀反映了是人們的生活狀態,但隨著社會發展,其形式與內容也隨著時代而變化,然后教師利用多媒體為學生展示新舊時代鳳陽花鼓的區別。使學生通過對比的方式感受其中的情緒變化。教師先為學生播放舊時代的鳳陽花鼓,與此同時,利用多媒體為學生展示災民顛沛流離、食不果腹的生活狀態,使學生在這種氛圍中感受歌曲中的情緒;然后為學生播放新時代的鳳陽花鼓,并為學生播放近年來社會的變化現象,使學生感受歌曲中的情緒,然后引導學生討論不同時代鳳陽花鼓中情緒的轉變。有的學生形容在聽到舊時代的鳳陽花鼓時,感受整個場景是灰撲撲的,在聽新時代的鳳陽花鼓時,感受到很明亮、生機勃勃的情緒;有的學生形容舊時代的鳳陽花鼓聲調沉郁,新時代的則陽光積極。學生在感受兩種情緒的過程中會意識到新時代的美好[2]。
教師在開展音樂教學時,可以引導學生挖掘音樂故事,樹立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自主搜集素材,了解音樂相關創作背景,以及音樂中的故事。以《剪窗花》為例。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這首歌時,可以先要求學生搜集關于窗花的資料。像有的學生在資料搜集中了解到,在古代,人們一般會在冬天剪窗花,貼在窗戶上作為裝飾品,在新年時用紅色的紙剪窗花,寓意著喜慶和美好;也有的學生了解到花丫頭與何仙姑的傳說故事;還有的學生了解了剪紙窗花現代社會的發展狀況。在學生搜集資料之后,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分享這些資料。有的學生就講述了花丫頭與何仙姑的傳說故事,教師可以因勢利導,引導學生學習花丫頭刻苦努力、堅持不懈的精神;在學生分享窗花在現代社會的發展情況之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傳承傳統文化,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在學生分享了窗花的美好寓意之后,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就窗花的寓意創編音樂等。教師挖掘音樂中的故事引導學生學習,可以促進學生汲取優秀的精神文化。
教師在開展音樂教學時,可以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提升學生合作意識與團體精神。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可以將學生分為不同的小組,組織一些競爭活動或主題活動,豐富學生學習音樂的形式。以《走過教師的窗前》為例。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這首歌曲時,可以將學生分為不同的小組,使學生在教材基礎上結合傳統文化進行創編。有的小組在創編時,將贊揚教師的古詩詞融入音樂,進行了詩化音樂的創編,像“令公桃李滿天下,何用堂前更種花”;有的小組在創編時,則是將古琴、簫等傳統樂器與《走過教師的窗前》結合在一起,展示了另一番風味。學生在結合這首歌進行創編時,重新理解了教師的精神與思想,加強了對教師的感恩意識;同時,在創編過程中,學生分別負責編曲、填詞,在不斷磨合中,學會了謙讓與合作。教師在教學中引導學生進行小組合作,不但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還提升了學生的創新能力,也促進了學生對傳統文化的傳承,促進了學生精神品質的提升[3]。
綜上所述,本文從提升審美情趣、樹立正確觀念、培養合作意識三個角度對傳統文化視野下小學音樂德育教學進行了探索。希望本文可以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使小學生在音樂教學與傳統文化的浸染下,提升思想素質,升華精神境界,促進學生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