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彬
(重慶市科學技術局 重慶 401120)
去年底,我們一行25人有幸獲得了市委組織部、市科技局提供的赴德學習機會,參加主題為“科技創新驅動引領高質量發展”的專題培訓。在這三周的時間里,我們在慕尼黑商學院和馬格德堡大學比較系統地學習了德國工業4.0戰略、智能產業布局、創新體制機制運作、創新型人才培養、創新開發與專利保護、“雙元制”職業教育等理論知識,實地拜訪了寶馬公司、KUKA公司、丁格芬技術中心、大眾集團、SBH跨企業培訓中心等科技創新代表企業和機構,與德國相關專家、學者和企業家面對面交流,見識了德國企業先進的生產技術、卓越的創新能力和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風;同時,與來自各個區縣和市級部門的同學們進行了深入的交流研討。盡管只有三周時間,但深感此次德國學習之旅從宏觀和微觀上加深了我們對德國地理、人文和科技創新的了解,對于身在科技創新行業的我來說,不僅增長了見識,開闊了眼界,而且獲得了新的認知,啟發了思考。
德國既是全球經濟強國,也是全球科技創新強國。德國是第一、二次世界大戰的戰敗國,它的政治、經濟和社會也因此受到巨大影響。二戰后,德國的發展表現得穩健而強勁。德國在歷次危機中,包括近年來的歐債危機、2008年的金融危機中都表現得十分突出,可謂一枝獨秀。強大的科技創新能力應該功不可沒,他們在科技人才培育與管理方面的一些獨特做法與經驗,非常值得我們進行研究并借鑒。
德國擁有一批具有強大創新能力的企業。它們大約70%的研發經費投入都來自于企業,企業研發部門在創新體系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80%的大型企業集團擁有獨立的研發機構。同時,那些被譽為“隱形冠軍”的中小企業也非常重視研發投入。在工業4.0框架下,通常由大型龍頭企業牽頭制定相關標準,眾多中小企業則廣泛參與,研發投入平均比例遠高于一般國家。其中,最關鍵的是企業充分承擔起了人才引進培育和使用的主要責任者,從高端人才到技能人才,從管理人才到經營人才。針對人才引進、使用、培育各個環節,大多數企業特別是大型企業都具有系統的人才戰略與實施路徑。
當前,人才,特別是科技人才非常缺乏,這依然是我市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創中心,實現高質量發展的主要瓶頸。我們在科技創新中要充分尊重企業的主體地位,發揮企業的主體作用,激發企業引育人才的動能,真正把科技人才引育與企業研發活動和長遠發展結合起來。
在德國的科技人才培育與引進中,政府與市場的關系,政府與企業在其中如何發揮作用的邊界是非常清晰的。我們在培訓中,有學員向授課教授提問“政府有些什么政策支持企業引進培育人才呢”?教授對提出這個問題感到十分不理解。因為德國政府與企業各自在人才引進培育上的邊界非常清晰,它們在各自領域內行使各自的職能。德國政府的職能主要是制定實施相關政策,吸引全球頂尖科學家、高層次管理人才、科研人才,培養青年后備方面的人才。這些政策主要體現在薪資制度、人才評價機制、高端人才引進和激勵措施、青年后備培養計劃、立法保障等方面。這些政策與措施,主要是通過資助諸如享譽世界基礎研究領域的馬克斯·普朗克學會、最大的應用技術研發機構弗勞恩霍夫協會等各類科研機構和高校,但真正的實施主體依然是這些具體的機構,很少會出現象政府干預高校院所具體人才工作的行為,而對企業的具體人才引進與培育等,政府更是基本不會插手。
我國由于與德國國情不同,當然不能生搬硬套他們的做法,但在努力厘清政府與市場,特別是政府與企業的關系上,還是值得借鑒的。政府主要應在政策法規上進行引導,即使給予資助,也應充分尊重各類市場主體,如企業與中介機構的自主權,放手發揮他們自己的作用。這樣才能保障政府支持政策效應最大化。
德國在科技和成果轉化方面,各種類型的中介機構較多。這些中介的業務范圍涉及對政府資助科技項目的立項進行評估和監督管理,為企業的創立和發展提供信息咨詢和職業培訓服務,以及從知識和技術的供給方向需求方面進行技術轉移等。科技中介服務機構在政府、科研院所和企業之間起到了橋梁紐帶和組織協調作用,融化了產學研用之間的邊界,有效促進了知識和技術要素在創新主體間的流動。
目前,我國科技人才隊伍建設遇到的一個突出問題,就是人才與企業、高校院所等人才引育主體之間信息隔離與不對稱。只有培育發達的中介機構,通過中介機構為雙方提供機會與規范服務支撐,搭起暢通的橋梁,才能保證科技人才自身與使用者雙方的有效對接與高效的契合。
德國有全世界非常著名的“雙元制”職業教育,它是由企業與非全日制職業學校合作,對學生進行職業教育。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模式是德國采取的一種較成功的辦學模式,此教育模式“重實踐過程、重方法訓練、重能力培養”。學生通過“雙元制”培訓,不僅可以勝任其職業領域里的所有工作任務,還能學會大量基礎知識以及有實用價值的社會能力。受訓者既是學徒,又是學生,他們以學徒的身份在企業中學習職業技能和相關知識,以學生的身份在職業學校學習與職業相關的理論知識和一般的文化基礎知識。學生在企業與學校之間進行交替學習,在企業學習的時間約占60%~70%,在學校學習的時間約占30%~40%。雙元制職業教育的培訓對象一般是中學畢業生,學制一般為2~3.5年,其培養目標就是為企業培養高水平的產業技術人員。約有三分之二的德國中學畢業生都要接受職業教育,參與培訓的企業數量占所有企業總數的比例接近22%,企業對參與培訓的積極性很高,不少的大企業都建有自己專門的職業培訓學校。這就有效保證了培養出的學生正是自己所需要的人才。
重慶市作為全國著名的制造業基地,缺乏高素質的創新創業人才,導致全市制造業向全球價值鏈高端躍升的核心驅動力較弱。為此,我建議學習借鑒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模式,學習其系統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及各項職業標準。我們要大力鼓勵企業積極參與到職業教育中來,讓企業在職業教育中發揮更大的作用。學校按企業要求采取訂單式方式培養企業需要的人才。學校和企業要共同確定技能型人才的培養模式,提高技能人才培訓的針對性與實用性,提高企業留住技能人才的凝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