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靜雅
(浙江省義烏市后宅中學 浙江義烏 322008)
本節課圍繞“細菌的威脅以及抗生素的作用”這一內容展開多層次教學。筆者通過生活情景引入,引發學生提出問題;提供不同的材料,引領學生回顧科學史;借助課堂活動,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從而達到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了解細菌危害人體健康的方式。
2.了解常見的細菌性疾病,以及治療方式。
過程與方法:
1.通過情景設置,讓學生介入到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促進學生對新知識的學習。
2.通過學生對科學史的整理,增強學生歸納總結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相關科學史的回顧,將科學史背后所隱含的科學態度傳遞給學生。
2.通過本堂課的學習,讓學生樹立安全用藥的意識。
細菌引起的疾病以及抗生素的作用。
細菌引起的疾病。
課前,筆者找了兩位同學進行情景表演:A同學拼命咳嗽,B同學不斷閃躲,并流露出嫌棄的表情,表演結束。
師問:通過觀察,你認為A同學怎么了?
回答:A生病了。
師問:那么B同學的表現大家還記得嗎?
回答:在躲避A,捂住了嘴,嫌棄A。
師問:為什么B同學要躲避A呢?
回答:怕被傳染。
師:導致這種疾病的原因是什么呢?今天我們來學習來自細菌的威脅。
設計目的:通過學生情景表演迅速吸引了同學們的注意,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生活出發,也體現了科學來源于生活。
師問:你對細菌了解多少?
設計目的:此時引導學生進行知識回顧,完成課堂學習單中的相應部分,對細菌的大小、細胞結構、形態等知識點進行梳理。通過課件中細菌結構圖片以及學習單的運用,幫助學生迅速回憶起細菌的有關知識。
1.細菌的危害以及常見的細菌性疾病
師問:細菌是如何危害人體健康的呢?請同學們自主閱讀書本的相關內容,尋找答案。
學生自主學習后,迅速發現細菌破壞人體細胞的兩種方式。
師:了解了細菌如何致病后,我們來認識一下細菌引起的常見的疾病。

?
設計目的:這一塊內容我并沒有花很多時間,一則學生可以通過自主學習完成,二則為接下來的課堂活動爭取時間。
2.回顧科學史
教師先介紹一種由細菌引起的疾病:產褥熱,然后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根據教師提供的材料,總結出歷史上人類是如何戰勝產褥熱的,并將總結呈現在素描紙上。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開展討論,或以歷史上的關鍵時間點入手,或以關鍵人物為切入點,也有以關鍵事件為載體。筆者將學生完成的作品粘貼在黑板上進行展示,并讓學生講解自己小組的觀點。
師問:人類在與產褥熱的抗戰中,具有轉折性意義的事件是什么?
回答:1927年弗萊明發現了抗生素后,人們可以徹底消滅病菌。
接著,教師介紹青霉素的發現史,加深學生對相關科學史的了解。
3.設計實驗方案,提升探究能力
師問:如果你是弗萊明,看到青霉菌周圍細菌生長受到了抑制,你會怎么辦?
回答:做實驗。
于是,我們根據書本上的實驗內容進行實驗討論:
討論一:要驗證青霉素有抑制細菌生長的作用,該如何控制變量?請你設計實驗方案預測結果。
學生以小組討論并匯報實驗方案。
在學生匯報過程中,教師不斷補充、完善實驗方案。
討論二:你設計的方案與書本中的實驗方案有何不同?
回答:實驗裝置不同,實驗目的不同,實驗結論不同。
總結:通過剛剛的討論,我們得出結論,青霉素能抑制或殺死細菌,且在一定濃度范圍內,青霉素濃度越高,效果越好。
設計目的:通過實驗討論環節,提升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
4.結合視頻,掌握新知
學生在了解什么是抗生素后,可通過視頻了解抗生素的滅菌原理以及抗生素的效用。
師問:A同學的咳嗽若是由細菌引起,那可以一次性吃很多抗生素來消滅細菌嗎?
生回答:不可以,抗生素不能多吃。
播放第二段視頻,讓學生了解抗生素不能濫用的原因。
設計目的:本環節通過有意思的視頻,將抽象而難理解的知識點形象地做一些解釋和說明,加深學生的印象和理解。
本節課的小結以問題的形式拋出,結合本節課的學習,請學生談談如何捍衛自己的健康。
學生總結:我們要對癥下藥,要注意鍛煉,增強體質等等。
接著增強體質的話題,我拿出兩瓶用白紙包好的牛奶(其中一瓶為酸奶)邀請兩位課堂表現最好的同學進行喝牛奶比賽。結果,輸的同學馬上說不公平,因為自己喝的酸奶更粘稠,不容易喝。在學生們的笑聲中,筆者進行總結:細菌雖然會導致疾病,但也不是說所有的細菌都是不好的,我們也可以利用某些細菌,如乳酸菌制作酸奶。科學來源于生活,也服務于生活。
設計目的:課堂小結不僅回顧了所學知識,通過游戲讓學生學會用辯證的眼光看問題,不僅趣味性十足,也加深了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與掌握。
本節課知識點不多,無法完成實驗探究,那么如何進行生本教育呢?生物內容往往較為抽象,同時無法用實驗進行輔助教學。生物實驗不同于物理以及化學實驗,實驗結果不存在及時性。因此,對于書本中的實驗,我們進行了簡化處理。學生學習完相關知識后,已經了解了青霉素的抑菌作用。那么,將書本中的實驗目的稍作改動,如何用實驗探究青霉素具有滅菌作用呢?一方面,學生在設計實驗的過程中需要考慮變量的控制,考慮條件的設置,這一過程比實驗結果更重要。另一方面,我們在課堂教學中通過材料,讓學生了解回顧相關的科學史,了解細菌性疾病是如何被人類戰勝的。本節課整體的教學思路清晰,教學過程流暢,但是還有一些細節值得改進。
本節課也暴露出了一些不足,如課前沒有做好硬件檢查,導致一段視頻沒有播放成功。課堂中學生分組活動時間沒有把握好,導致后續的教學活動有些匆忙。
總之,新課程就是要打破束縛學生手腳的做法,課堂的真正魅力是能夠吸引學生永遠保持一顆好奇心,讓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課堂。只有讓學生置身于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時,才能促進學生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