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衡
(黑龍江省實驗中學 黑龍江 150001)
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出自卞之琳《斷章》)
這兩句詩寫出了“看”與“被看”的相對性。其實,這種“看”與“被看”很普遍。今天,我在看同學們,同學們也在看我,聽課的老師在看我們。當作家有意或無意地在小說中使用“看”與“被看”時,“看”與“被看”就成為小說的一種敘述視角,乃至敘事模式。我們這節課以必修三第一單元的《林黛玉進賈府》和《祝福》為例,講一講如何通過“看”與“被看”的敘事模式欣賞小說。
1.《林黛玉進賈府》以林黛玉的視角看賈府及眾人,賈府眾人也在看林黛玉。
2.借林黛玉一雙慧眼宏觀介紹賈府及賈府人物。有沒有比她更適合的人來看賈府?
(1)初進榮國府(好奇)。
(2)黛玉性格(處處留心,時時在意)。
(3)林黛玉的知識、素養,適合介紹賈府。
3.賈母及眾人、王熙鳳、賈寶玉,每個人眼中都各有一個林黛玉。作者這么安排有什么意圖?
賈母及王熙鳳、賈寶玉,每個人只看出了一部分,合在一起,就形成了林黛玉的完整形象。作者由此完成對林黛玉的初步塑造。同時,作者安排不同人物出場,依次出場,是對人物地位和人物關系的揭示。
作者精心選擇林黛玉作為敘述視角,介紹賈府及賈府人物,看得更細致、更深入,在“看”與“被看”之間,推動了情節的發展,完成了人物的初步塑造。作者敘事技巧的高妙可見一斑。
這種“看”與“被看”的敘事技巧,魯迅把它提到了新的高度,發展為一種敘事模式,在《示眾》《孔乙己》《藥》《祝?!分畜w現得較為明顯。今天,我們研習《祝福》中的“看”與“被看”。
1.《祝福》中都寫了哪些人?這些人中存在哪些“看”與“被看”?

2.我們聚焦祥林嫂講述阿毛的故事,分析魯鎮各個階層的人們如何看祥林嫂的不幸。請抓住文中詞語分析。
預設1:
一個“陪”字,關注的是故事而不是人。因此,這個“陪”表明,人們看到的不是感動,而是吸引。吸引人的是故事情節。人們其實對故事里人的命運是不在乎的,就是看熱鬧、看笑話,是一種談資。這種麻木、冷漠是不是就看出來了?這個“?!钡谋硌菪再|太濃了,魯迅太神了對不對?大家會發現,他好像把對人的諷刺準備好了,就像老師喊“上課了”,同學們就上課起立。這是準備好的狀態。而大家要醞釀好幾天才能這樣。
預設2:
“你們的阿毛”在這里還有調笑她的失子之痛的意思。這個意思在“你們”和一個“似笑非笑”的表情中表達出來了。多么深刻!“你們”這詞哪來的?這些人從哪來的?祥林嫂之前做什么了?“我們的阿毛”,當我在說話的時候用了你的話,對比“你們的阿毛”,在這里面,什么味道更足一些?嘲諷,以己之矛,攻己之盾。用你的話,反過來之后,這種嘲諷的味道太足了。怎么繼續往下想?這些人把祥林嫂看成“你們”?!澳銈儭钡膶γ媸钦l?就是“我們”。他把祥林嫂看成“你們”。這些人是不是“你們”里的?
魯迅曾說過:“群眾,——尤其是中國的, ——永遠是戲劇的看客。犧牲上場,如果顯得慷慨,他們就看了悲壯劇;如果顯得觳觫,他們就看了滑稽劇。北京的羊肉鋪前常有幾個人張著嘴看剝羊,仿佛頗愉快,人的犧牲能給予他們的益處,也不過如此。而況事后走不幾步,他們并這一點愉快也就忘卻了?!盵1]
3.魯迅塑造這群看客的目的是什么?
“看”與“被看”敘事模式揭示了一種民族的精神狀態——民眾的麻木、無知與愚昧。他通過描寫人們的精神病態強調了“看”與“被看”的悲劇性,將“看”與“被看”的命題轉化為中華民族性格的側寫。
“我”在敘述魯鎮人們看祥林嫂時,也在看魯鎮人們和祥林嫂。“我”是如何看魯鎮人們和祥林嫂的?抓住文中詞語分析。
預設3:
祝福還有捐門檻,對吧。這些都背她而去,因此,魯迅說這是一個百無聊賴的祥林嫂。那么,下文中還有哪些詞?人們怎么看待祥林嫂?魯迅在這里審視了一個視角——我的視角?!拔摇庇X得魯鎮其他人把祥林嫂當成玩物,而且是厭倦了的、陳舊的玩物。那么,還有沒有其他詞了?沒有的話,老師想領大家更上一層樓。在這里,“我”在看祥林嫂、魯鎮人的同時,還有一個人在看著“我”。是誰呢?是四叔?四叔現在很厭煩“我”。還有誰?還有一個更大的視角,是魯迅,是作者在看“我”。為什么這么說呢?因為我們發現魯迅小說里“我”是一個什么人?
“我”是一個從外地回到魯鎮的人?!拔摇边€是一個要走的人。“我”是一個知識分子,同時,“我”是故事的敘述者。這個小說中有兩個故事,一是“我”回鄉的故事,二是“我”在敘述祥林嫂。那么,“我”在敘述祥林嫂中有什么表現呢?魯迅是怎么看“我”的呢?他說“我”怎么了?“舒暢起來了。”看到這個詞了嗎?祥林嫂死了之后,“我”舒暢起來了。“我”有心理歷程?!拔摇毕乳_始緊張。一問“我”,“我”跑了?!拔摇本o張。到后來,祥林嫂死了之后,“我”怎么樣了呢?“我”舒暢起來了。因此,大家發現沒有?魯迅也在審視著“我”對不對?那這個“我”,魯迅是怎么審視的?其實,這段完成了對“我”的塑造?!拔摇庇涗浟唆旀偹腥说挠^察暴力,但“我”最后參與了嗎?“我”也參與了,成為暴力中的一部分。“我”同情了祥林嫂。后來,“我”一直和祥林嫂之間有一種疏離感。原文中說了,“為人為己,還都不錯”。所以說,魯迅在這里審視了“我”的道德上的懦弱,“我”的逃跑、逃避。
正如作家余華所言,魯迅的敘述“在抵達現實時是如此的迅猛,就像子彈穿越了身體,而不是留在了身體里……”[2]“看”與“被看”的深刻性在于不僅批判了看客的冷漠,而且揭示了被侮辱、被損害的不幸者的麻木,更可貴的是,站在更高視角審視國民的劣根性,啟蒙者的局限性,揭示了主題深層次的含義。
同學們,這節課從敘事技巧講到敘事模式,讓我們洞悉了小說的深層內涵,也能在看懂、看透的基礎上學會欣賞某一類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