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榮
(黑龍江省綏化市望奎縣第一中學 黑龍江綏化 152100)
生活化教學模式在生物課堂教學中運用,符合新課程教育理念,對學生知識運用意識與探究學習能力培養具有促進作用。如何利用生活化教學模式開展生物教學,培養學生綜合素質呢?是教育工作者面對的問題,本文就此進行簡單的分析。
在高中生物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生活素材引入的方式,實現生活化教學,為學生創建一個熟悉的學習環境,以此提升課堂教學效果。在生活化教學中,教師需要以學生的實際生活為主,結合教材內容,選擇與學生生活有關的素材進行教育工作,以此達到教與學的融合,實現現代化教育要求[1]。利用生活素材進行教學工作時,增加師生之間的互動,引導學生說出自己的想法與問題,讓學生在表達的過程中,對生物理解能力得到提升,發現生物學習的本質。這樣一來,不僅可以實現生活化教學,同時還可以提升課堂教學效果,使教學活動更加有序的進行。
例如,進行《遺傳信息的攜帶者—核酸》內容教學時,教師可以利多媒體收集生活資料,將生活中常見的遺傳現象呈現在課堂教學中,并利用此引出教材內容,讓學生進行更加深入的探索。在課堂教學活動開始前,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選擇選擇一些狗寶寶與狗媽媽的圖片,將圖片信息打亂,以直觀的方式呈現在課堂上,并對學生問道:同學們,你們知道多媒體圖片中的哪些狗寶寶和狗媽媽是親子關系?哪些不是嗎?為什么?然后引導學生運用自身的生活經驗對圖片內容進行判斷與說明。當學生討論結束后,教師可以為學生留出一到兩分鐘的自由交流時間,讓學生說出自己的判斷依據與最后的結論。當學生表述結束后,教師可以直接引出教材內容——遺傳信息的攜帶者核酸,然后進行針對性的講解,讓學生了解遺傳因素是通過什么載體遺傳給下一代的。當課堂知識教學結束后,則引導學生運用課本中學習到的知識對多媒體圖片中導入環節的內容進行討論思考,運用專業知識解決問題。生活化素材與生物知識的結合,可以使學生學習過程更加貼近現實,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提高課本知識學習效果,促使學生思維能力發展。
在高中生物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生活化教學手段對傳統的教學模式進行創新,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與興趣。傳統教學中,教師會利用填鴨式教學方法,開展課堂活動,希望通過在自身的講解,學生可以獲得更多理論知識,忽略了教學方法的創新。而生活化教學手段的運用,不僅活躍了課堂氛圍,同時還可以優化學生學習過程,使教學過程變得更加有趣、生動,實現了高效教學。生物教學中的生活化教學手段包含的內容比較豐富,如課堂分享、小組合作、情景教學等等[2]。在教育工作開展的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教材內容,選擇情景教學方式,引導學生對新的知識進行探索,以此實現生活化教學的目的。
例如,進行“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內容教學時,教師可以利用課堂討論的方式組織教學活動。這一內容要求學生掌握生態系統能量流動的概念、過程、特點與意義,目的是通過對某一生態系統能量流動的分析,使學生形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進行基礎知識教學后,教師可以就教材內容設計一個情景——非洲草原生態系統概貌,并將此以視頻的形式展示出來,對學生提出以下問題:第一,在片中出現了哪些生物?他們是否可以構成生態系統?生態系統中還應該有什么必需成分?第二,什么是生態系統的營養結構?第三,你認為一個典型的食物鏈模式應該包含哪些內容?你會怎樣書寫?然后引導學生根據課本知識、教師提出的問題進行討論。在學生討論學習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適當的參與與補充,使學生的討論思路變得更加清晰,以此提升課堂討論的有效性。學生討論結束后,則留出五分鐘的時間,由學生總結與分享學習經驗,表達自己對生態系統能量流動的看法,以此完成課堂教學活動。
實驗作為生物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生驗證理論知識,理解教材基本知識的重要媒介之一。在實驗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引入生活素材,引導學生對課本知識進行探究學習,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思維能力與學習能力得到提升[3]。生物實驗與生活素材的結合,不僅夯實學生的學習基礎,同時可以培養學生的實驗動手能力,對學生綜合素質提升具有很大的幫助。
例如,進行《用高倍鏡觀察線粒體和葉綠體》這一實驗活動時,可以讓學生自帶實驗素材,選擇不同的素材進行實驗,觀察線粒體與葉綠體,并探究兩者的不同。在實驗活動開始前,教師可以就學生準備好的實驗器材進行討論,讓學生說出自己選擇這一實驗材料的原因,如學生帶了一棵菠菜,教師可以對他問道:為什么要選擇菠菜做實驗材料,而不是其他的材料呢?然后讓學生說出自己選擇的原因。通過實驗材料的準備,使學生對實驗學習產生更加深刻的印象,學會實驗創新。
總而言之,在高中生物教學過程中,加強對生活化教學方法的運用,利用生活素材豐富教材內容,提升學生學習興趣。運用生活化教學手段,強化學生基礎知識理解效果,提升學生學習質量。在實驗教學中,引入生活工具或者器材,培養學生創新意識與動手能力,促使生物教學穩定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