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彥興
(重慶市萬州國本中學校 重慶萬州 404000)
閱讀理解作為初中英語教學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在開展傳統英語教學過程中,在課堂上教師常常將閱讀文本直接給學生進行翻譯,要求學生背誦文章中的重要的單詞和句子。采用這種教學模式,導致學生一直處于被動的學習狀態,直接影響了初中生英語閱讀積極性。素質教育背景下,教師應創新傳統英語閱讀教學模式,充分調動初中生英語學習積極性,確保課堂教學質量。教師在英語閱讀教學過程中通過思維導圖的方式,將一些比較復雜的閱讀內容應更加清晰的方式,給學生們進行呈現,可以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并加強學生記憶。
因為學生詞匯量的匱乏,使得他們對英語閱讀望而卻步,所以閱讀水平也一直止步不前。因此教師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應該根據文章的內容將詞匯進行分類,然后以思維導圖的形式將分好類的英語詞匯畫出來。比如描寫人物性格的詞匯,描寫故事情節的詞匯,描寫人物外貌、心理的詞匯等等。接著,教師可以利用思維導圖的發散性,將詞匯的詞根、近義詞、反義詞進行指導,幫助學生豐富并拓展詞匯認知,為閱讀教學掃除一大障礙。
如教師在教學《Is there a post office near here?》時,本章閱讀文章中出現了三個人物,他們分別是Anna、John、Lisa,他們三個人所描寫的地方不一樣,如果學生不梳理清楚,就會覺得很混亂。因此教師應該根據故事情節,將每一個地方所代表的典型詞匯進行分類整理,這樣學生在閱讀之前就對文章有了大致地了解,就不會受到生詞的阻撓。通過這種方法,可以讓教師教得更加輕松,學生的閱讀興趣以及自信心也會隨之提高。
一般情況下,初中英語閱讀教學工作的開展類型主要分為三種,也就是記敘文、議論文以及說明文。當教師在為學生們開展記敘文的閱讀教學時,一般采用的關鍵詞都是時間、地點、人物等,并且在每段或者某一處也將會采用表達先后順序的詞,像“First,Next,Thereafter,Last”。教師在為學生們講解記敘文時,就可以利用上述單詞串聯成一個事件。當教師為學生講解說明性的閱讀文章時,這種文章都是以時間以及空間當作主要詞語,并且也可以將實際的事物當作發展主線。當教師在為學生們講解Beyond time and space這一內容時,其中所講解的就是方位代詞以及部分不定代詞,這時教師就應當合理地結合課文中所闡述的內容,來為學生制作出具有針對性和直觀性的思維導圖,從而促使學生能夠體會到感官上的刺激,明確不同方位代詞之間所存在的各種關系。當教師在為學生們講解議論性的閱讀文章時,這種文章一般都具有明確的觀點,也就是整篇文章都是圍繞一個觀點或者多個觀點來進行敘述的,教師要注重引導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找出文章中的觀點。那么教師就可以采用分組教學的模式來開展教學,通過合理地為學生分組,讓學生們先進行小組討論,然后在自主學習中了解文章的內容,再由小組代表表示出自身的觀點和看法,從而找出文章中的觀點。教師再根據學生所找出的內容為學生繪制思維導圖,讓學生能夠以直觀的形式來了解文章所闡述的主要內容,對學生的視覺產生沖擊,更加深刻地掌握文章內容,提升自身的閱讀能力[1]。
就思維導圖而言,其最大的優勢就在于能夠將文章的所有內容進行概括,并以此為基點分叉和設置多個節點,并在每一個節點處進行全方位的放射性思考[2]。這一種思考模式與大腦的思維方式存在著一定的相似之處,初中英語教師將其應用于實踐教學中,可有效激發學生的思維,使其對文章有更深入的了解。為了能夠充分發揮思維導圖在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的優勢,教師應依托相應的主題對文章進行歸類,然后以此為基礎繪制思維導圖,可使學生在繪制的過程中掌握文章大意,這對其今后的閱讀學習和復習具有重要作用。
以“What is a wonder of the world”牛津廣州版初中英語八年級下冊Unit 3 Traditional skills的學習為例,在進行實踐閱讀教學的過程中,由于課文介紹的是一些世界的奇觀,其中主要介紹中國的傳統技藝,初中生對此會產生濃厚的興趣。所以,教師便可借助學生的這一心理特征,鼓勵其先通讀一遍文章,然后以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在探討與思考的過程中一同來繪制該主題的思維導圖。在課堂交流與分享的環節,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在此基礎上聯系最近所學的或以前所學的相關主題的文章進行對比,使其透過一個主題理清不同的寫作思路。這樣不僅可以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潛力,并且能夠使其思維得以發散,進而養成良好的邏輯思維意識。
總之,思維導圖的使用有利于簡化閱讀教學內容,系統地展示教學內容,提高初中英語閱讀教學質量。作為教師,必須用先進的閱讀理論來武裝自已,指導自已的教學實踐,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