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楠
(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第六中學校 黑龍江齊齊哈爾 161041)
研究性學習,具有開放性、綜合性的特點。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將該方法貫徹在課堂環節,使學生主動參與、探究、實踐,促使學生更好的學習物理知識。本文就研究性學習在物理課堂教學中的運用進行分析。
高中物理課堂活動中,運用研究性教學方法進行教育活動時,需要教師注意的是明確的研究學習目標,可以使課堂教學過程變得更加順利,學生學習效果更加理想。研究性學習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完成課堂學習任務,并在實踐學習中獲得一定的經驗與技能,以此達到研究性學習的目的[1]。高中物理教學內容,多以理論知識為主,需要學生具備主動思考與探究意識,了解各個知識點之間的關系,并構建完整的知識結構,以此達到知識學習的目的。教學活動開始前,對將要講述的內容進行深入研讀,確定學習目標與學習方法,避免學生在研究性學習過程中出現迷茫的情況,影響最終學習效果。
以《探究功與速度變化的關系》內容教學時,教師需要根據這一內容的教學要求,設計研究性目標,并將學生分成人數相等的小組,要求學生在學習目標的指導下,思考如何完成學習目標,獲得新的知識。這一內容要求學生學會利用打點計時器打下的紙帶計算物體運動的速度,能夠運用圖像判斷功與物體速度變化之間的關系。研究性學習中,教師可以將“功與速度變化的關系”作為學習目標,并要求各個小組在研究學習過程中,做好人員安排與實驗報告撰寫活動。這樣一來,學生在研究學習過程中,就不會出現脫離主題的情況,同時還能增加學生之間的合作交流,促使學生合作意識形成。在學生研究學習過程中,教師也應適當的參與,對學生研究學習過程進行適當的指導,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教材知識,提升研究學習有效性。
研究性學習方法運用的目的,是增加學生學習體驗,使其參與課堂教學過程中,感受知識的形成與運用。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注重討論環節,鼓勵學生對自己獲取的知識,或者存在疑問的知識進行交流討論。討論環節的運用,夯實學生學習基礎,使師生之間的關系更加核心,促使高質量教育工作開展[2]。學生討論環節,教師可以適當提出一些問題,將此作為檢驗學生學習效果,了解學生學習上不足的方法,使學生在教師的鼓勵下深入學習,鞏固基礎知識。
以《向心加速度》內容為例,課堂活動中,教師可以簡單的介紹“向心加速度”定義、公式,讓學生對此有初步的了解。然后設計關于向心加速度的研究課題,并引導學生以合作學的方式,探究教師設計的課題,加深對該內容的學習效果。將探究向心加速度作為研究的主要對象,引導學生運用前期學習過的牛頓三大定理及運用與力的關系知識體系,探究“向心加速度”。當學生在課堂上討論結束后,引導每組派出一名代表總結討論內容。當所有小組代表總結發言后,教師可以就學生表達的內容進行提問,如如何表示速度的變化量?是不是所有速度方向指向圓心的圓周運動就是向心加速度?然后引導學生回答問題,并說明原因。通過學生在課堂上的討論,提升小組研究學習效果,活躍學習氛圍,使整個學習過程變得更加有活力,無形中增加學生學習積極性,提升教育工作質量。
研究性學習活動開展的目的,就是讓學生的思維得到開發,能力得到提升。在研究性學習活動中,教師需要發揮自身的組織與主導作用,對學生學習過程進行指導,引導學生以嚴謹的學習態度,對待學習,并利用以往的學習經驗,探索新的知識,思考各個知識之間的關聯性,并在探究中總結學習方法與經驗,為后續更深入的學習提供保障。傳統教學中,教師很少對學生學習過程進行指導,多數是教師講解,學生記筆記的方式完成教育工作。也正是因為此,導致部分學生探索精神與主動學習精神較差[3]。為了提升課堂教學效果,優化教學質量,教師可以對學生研究學習過程進行適當的指導,鼓勵學生深入學習,促使其構建科學知識體系。
例如,學習《機械能守恒定律》內容時,教師可以將生活中與機械能守恒有關的案例呈現出來,讓學生對此有直觀的認識,并研究性學習活動開展提供更多的動力。課堂上,利用多媒體為學生播放機械表工作狀態,兒童在蹦床上跳動、人們蹦極的過程,視頻展示后,對學生問道:在這一視頻中,你看到了什么,你認為三者的本質是否相同,或者有什么區別?你認為視頻中的物理現象與那些物理知識有關?然后引導學生自主探究,思考教師提出問題,并結合教材內容研究什么是“機械能守恒定律”,探究這一定律的特點,并充實自身的知識結構。通過教師的指導,使學生學習過程更具針對性,為學生更好的學習物理知識做好鋪墊。
總而言之,在高中物理教學中,研究性學習方法的運用,提升學生主動探索學習意識,使學生學習效果更加理想。通過研究性學習目標的制定、課堂討論及教師指導,優化研究性學習效果,提升學生物理學習能力,為學生綜合素質發展打下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