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軍
(重慶市巫山大昌中學校 重慶巫山 404700)
新課程改革的不斷落實,更加注重課堂形式的優化升級,而課堂提問則是其中最為重要的方面,探索有效的提問方法,改善學生的學習方式,發現學生對問題的質疑狀況,及時的做出化解,發揮課堂提問的特性,施展教育教學改革的意義,有針對性的進行課堂提問,明確學生學習的方向,讓學生深陷到不同的問題之中,親身體驗解決問題的愉悅之情,從而全面提升學生解決問題的素養。作為高中歷史教師,要深度的研究課堂問題的本質,精心的設置提問的內容,制定切實可行的提問方案,展示課堂教學的優勢,遵循學生的發展特點,不斷的進行改革,增進學生對歷史課程的認知,找到解決問題的科學方法,逐漸消除學生的抵觸情緒,以達到學生歷史學習自主意識的提升[1]。那么,在高中歷史課堂中,采用哪些策略,展示課堂提問的技巧性呢?
行動是指導學生前進的動力和源泉,而觀念則是引導學生前進的思想,有什么樣的關系,學生就會產生什么樣的行為,富有激情的思想觀念,能夠促使學生探究意識不斷的提升。作為高中歷史教師,要精心的設計每個教學環節,恰當的進行提問,引導學生樹立問題觀,把握住問題的梯度,發揮學生的主觀意識,深層次的研究問題的本質,激發學生的思考和探索熱情,從而實現高效課堂的構建。例如,學習“民族資本主義的曲折發展”這一課時,如果教學直接就向學生發問:民族資本主義的曲折發展給我們帶來的怎樣的啟示?這樣的提問學生一定會感到非常的突然。教師需要首先引導學生整體感知我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歷程,分析阻礙我國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的諸多因素,當學生的我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有了整體的把握之后,充分認識到中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是阻礙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的根本原因時,再向學生提問,引得學生進一步思考這個問題,學生很自然地經過思考就能從國家獨立的角度來思考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的。
采用不同的方式,對學生的情況作出綜合性的分析,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是發展學生問題意識的重要途徑。作為高中歷史教師,由于學生學習的基本情況,各有千秋,采用切實有效的教學方法,深入的了解學生的學習方向,面向全體學生,提出不同層次的問題,引發學生對問題的思考,為學生進行學習,指明前進的方向,能夠帶來更為有效的幫助,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從而提高學生的問題意識[2]。例如,在教學“辛亥革命”一節的內容時,可以先讓學生略讀這章的內容,然后教師串講辛亥革命產生的政治背景和它的核心領導人物孫中山的豐功偉績,以及辛亥革命最終失敗的局限性和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接下來讓學生合上課本,開始進行隨堂測試,在限定的時間內收卷批改。教師通過批閱能夠發現每個學生學習的難點和疑點,然后針對試卷反映的幾種主要難點進行提問,并讓沒有很好理解的學生給出自己的思路和看法,再針對這部分學生的問題指出癥結所在,給予指導和講解。這樣一來,就會使懂得的學生記憶和理解起來更加深刻,同時沒有理解的學生也會掌握知識內容,從而使全班學生的歷史成績得到整體進步。
生活對于學生來說,無疑是親切的,是能夠帶來更深遠的影響的。作為高中歷史教師,要敢于創新提問的方式,添加生活化的內容,不再單純的呈現知識點,而是通過具體的模式,創設生活化的問題情境,運用富有特色的教學模式,根據生活化的情境,拓展學生的學習空間,更好的落實新課標,全面掌握解決問題的好方法,增強學生對課程的了解,從而實現學生歷史問題能力和水平的提高。另外,在新課改的要求之下,我們一直強調要將歷史學科的知識點與學生的生活相結合,努力將基本理論知識融入學生身邊的事物中。因此,為了提高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在開展歷史教學時,不應該是僅僅介紹基本知識點,教師還應該認識到學生唯物史觀的培養重要性,將教學與實際生活相連,借助教學輔助手段,增強學生的學習體驗,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歷史觀。例如,在學習新中國的科技成就時,教師在分析原因的過程中可以結合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的快速發展、國家統一和民族凝聚力增強等方面來開展提問,讓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切實感受到我們國家的巨大變化,然后在提問之后還需要進一步深化,引導學生認識唯物史觀基本觀點,即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要適應生產力的發展。
言而總之,課堂提問是聯系教與學之間的重要橋梁,通過學生喜歡感興趣的方式,合理的進行課堂提問,能夠最大化的保障學生的學習效果,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作為高中歷史教師,在對以上教學策略進行深度研究之后,更應注重課堂提問的技巧性,把握住提問環節,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觀,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探索高效的教學路徑,增進學生對歷史的情感,更有效的保證學生的學習方向,塑造學生積極健全的人格,從而達到高效高中歷史課堂的構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