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杰
(重慶市黔江區人民小學校 重慶黔江 409000)
在當前的教育大環境下,信息技術的融入已經成為了必然。作為小學語文教育者,我們要順應這種轉變,進而讓學校教育空間始終擁有生命力、競爭力。不過,任何新技術的應用、新環境的營造,都不會是一帆風順的。如其中最突出的問題就是因為云環境的生成使得教師對于學生的問題有了更為準確的把握,還可以進行問題的追蹤,這本是一種優勢,但是,因為教師對于其價值的定位轉變為“掌控”,反而帶給小學生更多的束縛。此時一個新問題孕育而生。那就是課堂教學變得“臃腫難行”。教師因為難以割舍進而將所有的資源一下子都輸送給了學生,這樣的展現方式不僅僅不會讓學生吸收更多的知識,還會讓學生生成厭學情緒,他們覺得自己是“小木偶”。可見,在云環境下的小學語文教學需要繼續改變。從“臃腫”變得“簡約”,從“師本”轉變為“生本”。
小學語文課堂是最美的,它可以直接、也可以婉約的展現出美,它可以靜態、也可以動態的展現出美。在打造“簡約”、“生本”的課堂時,我們要注意將此當做立足點[1]。借助云環境讓小學語文課堂中可以提供給學生更多的美的資源。不過在這一過程中,我們要注意以“鑒賞”為主,而不是以“灌輸”為主。如小學語文課是欣賞課,它所反映的感情多種多樣,或慷慨激昂,亢奮高歌;或如泣如訴,低聲吟唱;或淋漓盡致,纏綿哀婉。而有的教師感情充沛,善于以情感人;有的教師思維敏捷,注重設疑問難;有的教師嗓音清脆,通過誦讀課文激起學生閱讀的興趣;有的教師表達言簡意賅,從不經意處入手引導學生步步深入。云環境的應用我們可以把教師的個人優勢無限的擴大,我們也可以把教師個人的不足借助技術效能來加以彌補。這樣的教育活動不僅僅可以讓小學生欣賞到美,還可以讓小學語文教師有更大的施展個人能力的空間。
小學生最缺乏的就是見識,這是他們與我們之間存在代溝的主因。因此,在應用云環境的過程中,我們還需要幫助小學生生成更多的見識,讓學生能夠在“懂生活”的過程中,實現“懂情感”、“會學習”[2]。如在學習《要下雨啦》這一課的時候,學生對于要下雨時的燕子蜻蜓螞蟻小魚等動物的行為理解并不透徹,雖然課文讀的很熟,但是對自然知識的缺乏讓學生并不能深入理解課文。我通過讓學生課前問家長,搜集資料,利用多媒體文本解讀的方式讓學生充分的理解這種自然現象,加深對文本的理解。當然,我們的教學活動不會止步于此,我們可以給學生更多的話題,讓小學生暢所欲言,給這些大自然中最常見的生物展現出生命力。小學生對于大自然中的事物最為好奇,在有了云環境的支持后,學生可以自由的選擇方法來一次次的感知生命,解密大自然的神奇,進而生成求知的欲望。
小學生在自主學習方面能力較為薄弱,不過這也恰恰是我們最關注的問題。只有讓小學生生成自主學習能力,學生才能表現出可持續發展的潛能。尤其是在當前的社會大環境中,學生可以應用的碎片化的時間和空間越來越多,在云環境的支持下,小學生完成自主學習活動也成為了可能。而因為小學生有了學習的準備,才能讓課堂教學活動變得順暢,進而變得“簡約”。如,在講《吃水不忘挖井人》這一章節時,考慮到這是一篇以人物為描寫對象的課文,而學生的年紀畢竟還小,對毛主席沒有一定的認識,教師就要首先讓學生做好預習工作,讓學生們問問他們的爺爺奶奶,毛主席究竟是一個怎樣的人,是怎樣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讓學生對毛主席生成一定的認識和了解,對毛主席的偉大人格和光輝業績先有一個大概的印象,樹立起對毛主席由衷的敬仰之情。因為有了這種預設,課堂教學中師生之間變得“毫無代溝”。
語文教學活動的基礎就是“語言表達”,這既是學習方式,也是教學目標。在應用云環境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幫助小學生生成“想表達”的欲望,還可以為他們營造“能表達”的平臺。如閱讀《永遠的白衣戰士》時,初讀時便被葉欣身先士卒、舍生忘死的精神所打動。帶著這份感動再次品讀文本時,文中這樣一句話深深地叩擊了我的心靈:“這里危險,讓我來吧!”在非典這場沒有硝煙的戰場上,在連續奮戰了數十個日日夜夜身體疲憊不堪,在生死攸關的時刻,葉欣把生的希望留給了他人,把死的危險留給了自己。“這里危險,讓我來吧!”簡單的八個字,蘊含的又是怎樣的“情”?當這句話呈現在學生眼前,通過情景再現,讓小學生的內在一下子受到了巨大的震撼,小學生必然會說出自己的想法,此時我們還可以將課堂教學作為基礎,讓學生進行延伸,進而獲得更多的感悟。
綜上所述,在云環境融入小學語文課堂時,我們可以讓學生成為課堂學習活動的主體,為小學生拓寬學習的空間,進而讓小學生能夠在做出改變的過程中,生成自主學習能力。對于小學生而言,他們自己發現的美才真的美,他們親身經歷的體驗才能轉變為他們的思想。可見簡約生本課堂的構建,讓學生擁有的收獲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