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 洋
(吉林省安圖縣第三中學 吉林 133600)
初中語文教學中情感教育模式的運用過程中,要想達成預設的情感教學目標,需要老師對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進行靈活的選擇,這樣才可以最大限度調動學生的積極學習情感,讓學生帶著情感進入對作品的賞析和品味中,感知作者的情感,并由作者的情感對學生的情操進行陶冶,優化語文課堂的教學效果。下面,筆者將結合多年的情感教學經驗,對其具體運用策略進行分析。
傳統的初中語文教學中,由于老師過于注重對知識的講解,忽視了對學生實際學習情況的關注,影響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將情感教育模式引入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老師會更加關注學生的學習情緒和狀態,開展以生為本的教學活動,能順利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語文是一門人文性較強的課程,將情感教育模式引入教學中,能將語文課程的教學屬性更好地發揮出來,讓學生受到更為全面的人文教育,逐漸對其優秀品質進行培養,這將十分有利于學生的“內化于心外化于行”,促使學生獲得全方位的發展。
一直以來,如何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的效率,是每一位一線教育者都非常關注的問題。情感教育模式的運用過程中,能為學生創建一種身心愉悅的學習環境,通過技巧性的方法向學生傳遞思想情感和觀點,進而引發學生的情感共鳴,這將能極大程度上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和效率。
情感教育模式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的運用意義重大,老師在對其運用的過程中,要注重其形式的多變性,這樣才可以在逐漸深入的情感教育中,對學生的情感進行培養,并促使課堂教學效果的不斷提高[1]。
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對情感教育模式的運用過程中,需要學生情感的融入,所以,情感教學氛圍的營造十分重要,而課堂導入就是營造情感教學氛圍非常有效的一種途徑,并能強化學生課堂學習心理。筆者認為,只有貼近教材和學生的生活實際,才可以實現對情感教學氛圍的順利營造,提高情感教學模式的運用效果。
比如在教學《回憶我的母親》課文時,老師可以圍繞“母親”主題,向學生講述一件自己和母親的小故事,讓學生在聽后主動向大家分享自己和母親之間發生的故事,這樣便可以實現對情感教學氛圍的營造工作,并讓學生對課文中描述的事件產生興趣,順利的將學生帶入新課的學習中,并讓學生對課文留下極深的印象。再如在教學《斑羚飛渡》課文時,在導入階段,老師可以給學生講述一個精短的小故事:在一場森林大火中,螞蟻家族為了生存,不得以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集體遷徙。在熊熊大火面前,螞蟻家族為了將生命延續下去,以非常快的速度結成一個球,并沖向火海。在一層層螞蟻被燒焦之后,最終只剩下一小部分螞蟻逃出了火海。通過這個故事,學生感受到了螞蟻為了家族生存下去毅然赴死的高尚品質。此時,老師就可以告訴學生我們今天就要學習一個與螞蟻家族十分相似的故事。這樣的方式既能夠營造情感教學氛圍,又能夠為學生接下來對課文的順利理解奠基。
情感教育模式的運用過程中,為了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老師需要將課文中的畫面真實的呈現在學生眼前,所以,老師可以根據課文內容,利用多媒體的方式,為學生創設逼真的教學情境,更好地調動學生的情感。比如在教學《沁園春 雪》課文時,老師可以先通過播放這首歌曲的形式,讓學生在與之相對應的情緒和情感中,體會粉妝玉砌、漫天冰雪的美;之后,邀請一名學生參與到朗誦中,并為其進行配樂,這樣更容易讓學生們與創作者進行情感的交流,真切感受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最后,要求學生們進行情感性的交流,老師根據學生們的交流,及時對其進行針對性引導,以及系統性的講解,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通過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不僅能讓學生獲得全新的情感體驗,積累豐富的寫作素材,還能夠對學生良好的人文意識進行培養[2]。因此,在實施情感教育模式的過程中,老師不能僅將教學局限在課堂,還可以將學生引入課外,讓學生通過親身的體驗,對課文內容進行情感體驗,培養學生的真情實感,并拓展其知識面。
比如在教學《小石潭記》課文時,老師可以將課堂教學遷移到學校周邊的小河邊,讓學生在真實的場景中進行學習,這樣學生既能夠對課文中描述的美景進行感知,又能夠激發學生的情感,讓學生在實踐學習中完成學習任務。同時,學生還會產生表達的想法,這將更有利于學生應用習慣的養成和應用能力的提升。
綜上所述,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情感教育模式的運用,能對學生實施全方位的情感教育,這將有利于學生語文學習興趣、能力和道德素養的提升,同時,更快速的完成預設的教學目標。因此,老師要從課前導入、課中教學和實踐活動等方面,擴大情感教育模式的運用范圍,將情感教育模式助力學生全面發展的作用發揮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