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金濱
(青島遼源路小學 山東青島 266034)
毫不夸張的說一個學校有怎樣的老師群體,學校也就有怎樣的學校環境,學校的發展離不開教師的積極借助網絡的力量有效作為。學校的發展,得益于教師自身的努力。從學校的校風學風來看,從教師的敬業奉獻精神來看,從學生的品德習慣來看,教師是學校發展的最大關鍵。
教育信息時代,老師會不會被發達的信息網絡“老師”所取代?答案是否定的,因為老師教育的是有感情的人而不是知識的接收機器。學生是各具風格的學習者,還沒有一臺“機器”老師能夠如此靈活的應對每一個學生,要求老師靈魂教學,因材施教;學生是獨特的生命個體,不是一成不變的物,沒有一臺“機器”老師能與學生面對面的心靈溝通,要求老師是靈魂的工程師,不是高樓的建筑師;學生是要開發的潛能者,不是知識吸收者,沒有一臺“機器”老師能發掘學生的本能,要求老師以培養學生學習能力為主,而不僅僅是裝知識的“垃圾桶”。
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就要大力促進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資源,辦好每一所學校,教好每個孩子。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基礎,是實現社會階層合理流動的重要通道。教育是美好生活的第一要務,也是人民滿意的重要方面。我們要努力做到讓每個人都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加快縮小城鄉、區域、學校、群體間的教育差距,回應人民群眾“上好學”的熱切期待,緩解人民群眾的“教育焦慮”,讓擇校熱、補習風等不斷降溫[1]。
積極努力作為的老師才會搭建起優秀的信息化教育平臺,這是一個“互聯網+師”努力創造美的時代。隨著信息時代的發展,老師與家長進行交流溝通的渠道更多、更便捷了。每天早晨,老師都會在班級聯系群里發現:有許多關于“請假”、“教學疑惑解答”、“學生班級常規問題”等多方面的問題等待老師來答復,有許多低年級的老師稱九點之前為“批閱奏折”時間。例如有的家長會說:你們孩子吃什么?我們早晨雞蛋蛋清和蛋黃一塊吃,張老師你說這么吃對孩子好不好?請回答。老師又不是醫生,怎么會知道呢?再例如還有一些老師每天在群里不停的要求家長幫助孩子做許多事情,更有甚至將孩子批評犯錯誤的照片發到了班級群里,這顯然是不合適的。
互聯網時代,作為老師,應該怎樣引導家長們合理正確的運用信息工具呢?自己又應該如何運用信息工具才能達到教學目的?辯證地看,聊天軟件作為一種信息交流工具,自然有其缺陷,但只要其優勢大于不足,且不違背科學倫理,就應該為教育所用。教師要做的,是在保留傳統家校面對面交流的基礎上,盡可能地采用新的溝通渠道來緩解家校矛盾,提高家校互信度,進而促進家校的長效合作。一方面,聊天軟件可以成為教師和學生家長交流教育信息的重要途徑。教師和學生家長互加好友,既可以交流孩子的學習成績、興趣愛好等內容,助力教學信息公開透明,減少孩子學習過程中家長與教師之間的信息不對稱;還可以通過朋友圈的心情和轉發信息,傳播教育理念,提升家長的教育素養。另一方面,聊天軟件群如果沒有制度的制約,家長和教師可以發各種消息,很容易對群成員造成影響,導致教育焦慮和家校互信的土崩瓦解。
教師和家長也應該多一些媒介素養,尤其是教師,要提升教育素養,理性傳播教育理念,做到心中有學生,留存孩子成長過程中的點滴美好,而不是利用教師的強勢地位來脅迫學生,做出有違師德的事來,借助網絡發展新平臺,這是一個“家校”努力發現美的時代。
網絡有助于當代教學的開展,給我們提供無限便捷的同時,它又是一把引導學生走向“泥潭”的小船,沒有老師、學校和家長正確的規范和引導學生們會越陷越深。青島電視臺前段時間一直在播報某學院進行“封校”和“斷電”等不合理規定。學院學生偷偷給記者打電話,請求記者暗訪學校,以幫助他們解決“困難”。俗稱大二和大三的學生說:學校實行封校管理,有時甚至斷電“懲罰”他們……總之對學校意見矛盾很大。
有的大學學校有時也實行過封校管理,但只有在突發狀況下才會進行,比如“非典”時期。有時也會斷電,晚上十點休息的時候,熄燈睡覺。通過對比不難發現,當你身處一個不同的環境下,往往會有不同的心理反應:一個經常訴苦于現代網絡,一個卻從來也沒有什么怨言。這難道是大學的孩子智商不如學院的學生?還是大學的孩子呆板更聽話?作為學校為什么封校?無非是害怕學生惹出禍端太多,安全得不到保障。你遵守的規則越多,你得到的自由也就越多。學校又為什么斷電?無非是擔心經常逗留網絡游戲而荒廢學業,更為了學生身體健康,保障休息時間。大學的孩子有充足的課程、講座、活動等,他們沒有時間用電來傷害自己的時間。相反某學院的同學卻會得到這些鍛煉的機會少的多,他們更多的時間是在宿舍游戲、購物,學院為了保障學生有更多的時間投入讀書,無奈“斷電”,但卻招致罵名不斷,幾項對學生“簡單”的政策卻招來諸多誤解和揣測。
很多人非名牌大學畢業,也深知學校的不近人情與各種規則,只是有感而發,對那些動不動就訴苦于報端媒體的學生不盡心寒,他們只是在訴苦,但是自己卻沒有改變,更沒有行動起來。當初為什么給自己這樣一個選擇,用一句咎由自取是不是有點不近人情,但是又似乎顯得合情合理。當年你在初中、小學的時候,你為什么不勸誡自己“好好努力”?當看到清華、北大的孩子在和名家名人交流彼此、暢談人生的時候,你為什么苦苦掙扎在沒有網絡而悲鳴的爭吵里……
幫助孩子們減少埋怨,盡自己最大的努力開始行動才是根本,教導他們何必去計較一時得與失呢?一些優秀的教育教學方法、學習方法等需要學生和老師們不斷地發揚和傳承,這是一個“師生”努力傳承美的時代。
我們是否沿襲著農業社會陳舊落后的教育方式,并不斷親手締造著“劍拔弩張”的關系,而忘卻優良教育作風的傳承?教師所需要具備的不只是敬業奉獻的精神,更需要具備常人所沒有的專業素養、教育智慧和創新精神,“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為了幸福教育在互聯網時代的崛起,路漫漫其修遠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