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建平
(江西省上饒市婺源縣紫陽中學 江西婺源 333200)
隨著我國教育改革不斷深入,傳統高中歷史課程已經無法滿足新課改要求,加之,隨著高考改革的實施,改革方向已經轉變成為了以能為中心,隨之出現了高中歷史新課標。新課程標準的出現,是課程教學順應高考改革潮流與教育政策理念的結果。根據相關實踐顯示,新課改下的課程與以往傳統教學相比具有諸多亮點與實施意義,在教學內容方面更加側重于對學生史料分析能力的培養,并且在教學方法方面更加注重通過理解邏輯點進行綜合記憶,打破了傳統死記硬背的傳統方法。在該時代背景下,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教師需要深入研讀歷史新課標,明確其中的亮點和實施意義,并以此為依據,利用科學合理的教學手段,構建高效的歷史課堂。
最近幾年,我國高中歷史教師對于西方國家歷史課程標準關注度不斷提升,并且進行了諸多評價與比較,但是研究深度還遠遠不夠。在情況下,核心素養概念引入到了我國,開始了本土化的研究。高中歷史核心素養目標、學術素質水平劃分、通史加特殊史的風格等,都對國外一些經驗進行了借鑒[1]。總體來講,高中歷史新課標不僅符合我國實際情況,也具有一定的國際視野,一定會有效拓寬中外歷史教育交流途徑和渠道,在未來隨著中國改革開放不斷發展,中外歷史教育交流會變得更加深入和頻繁。
在高中歷史新課標中提出,高中課程大綱與課程標準必須在教育教學實踐中檢驗和不斷完善。從中可以看出,實踐對于真理檢驗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實踐,主要包括過去的實踐內容、獲得經驗教訓,也包括正在進行的實踐、經驗教訓。這兩個內容相比,后者更加重要。高中歷史新課標的實施,提供給了檢驗課程標準充足的條件與機會。
高中歷史知識點較為繁雜,在時間跨度方面相對較大,涉及到了我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在空間范圍方面相對交廣,涉及到中國、世界各國的整體發展過程[2]。在歷史學習中,若學生僅僅利用死記硬背的形式,是難以扎實掌握和記憶的,而學生如果記憶存在困難,那么在分析與理解方面也會受到阻礙。在高中歷史新課程標準中強調,要求高中歷史教師指引學生從多個角度組織知識點,使學生可以有效開展邏輯知識點整合記憶,進而有效提升學生記憶效果和學習水平。此外,教師還需要指引學生基于多個角度,對歷史事實進行分析,進而有效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與知識應用能力,發展學生的歷史分析思維。
例如,在講解“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和“古代希臘羅馬的政治制度”這兩個單元時,教師可以先指引學生根據時間順序,對古代中國、古代希臘羅馬的政治制度演變進行梳理。與此同時,教師可以指引學生橫向對古代中國、古代希臘羅馬的政治制度進行比較,促使學生可以形成橫向、縱向比較分析歷史史料的學習意識和掌握。在這樣的教學模式下,學生在理解記憶時也會根據時間順序對政治制度歷史演變進行回顧,并從空間角度對政治制度的具體特征進行依次記憶,進而幫助學生扎實掌握和記憶這兩個單元的知識點,提升學生學習效果,發展學生歷史核心素養。
中國歷史在發展過程中保存了很多史料,需要整合和分析這些復雜且零散的史料,而這項工作屬于史學家的工作內容。在高中歷史新課程標準中強調,教師需要教授學生分析史料的基本技能。詳細來講,就是提供給學生史料,學生根據自身對歷史事實的了解,對歷史文獻記載內容的原因、背景、意義進行推斷[3]。該種能力是學生進行歷史學習的必備技能,具備該技能后可以有效提升學生歷史知識運用能力,還可以幫助學生在歷史知識中總結和吸取歷史教訓,不斷提升學生學習效果。
例如,在講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道路”時,其中涉及到經濟建設曲折與發展內容,提供了有關中國的史實,教師可以指引學生深入分析基本史實,從數據中分析農業合作化改造可以提升我國農業整體產量;然后隨著農業生產合作社的出現,發展成為土地國有化,農民提升了生產自主。緊接著,教師可以指引學生分析聯辦政策背景,農業獲得該進展,究其原因是中國共產黨三大轉變,其中創建農業生產合作社政策獲得了較大的突破。通過這樣的教學模式,不僅可以加深學生對歷史知識的理解和掌握,還可以有效提升學生史料分析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總而言之,在新課改背景下,高中歷史新課標的亮點與實施意義研究是非常重要的,不僅可以有效促進教師專業發展,還可以有效促進學生成長,培養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和綜合能力。因此,高中歷史教師需要轉變自身的理念和思路,深入研究歷史新課標亮點與實施意義,并結合實際情況,通過多樣化的教學手段,培養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更好的實現教學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