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冬,李璐,毛慧芳,梁永林,2*
(1.甘肅中醫藥大學,甘肅 蘭州 730000;2.敦煌醫學與轉化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甘肅 蘭州 730000)
談及“象”的概念當追溯至中國傳統文化中對世界時空觀的認識,中國的認識傳統,以時間為主,空間為輔,時間統攝空間[1]。時間方面顯示為“象”,指事物自然運變的動態表現,即變動著的現象。空間方面顯示為“體”,指形體、形質。《周易》與先秦諸子開創了中國的象科學,運用“象思維”——以事物的各種外在表現為依據,充分借用觀察者已有的知識經驗,通過廣泛聯系,旁征博引,體悟事物的內在本質或變化規律的思維方法[2]認識和看待世界。根植于這種傳統思維方式,中醫學形成和發展了能夠體現中醫藥本質與特點的“象思維”,通過觀察宇宙自然之象的特征和變化與人體動態生命系統之間的聯系,從而構建了以“藏象學說”為核心的具有整體觀的生命系統及其表現于外的生理病理特征——中醫之“象”。相對于中國傳統的時空觀,西方在時空的選擇上則以空間為主,時間為輔,看待世界著眼于空間實體。因此,認識生命體也是從不同的層次(分子水平、細胞水平等)、不同的結構及形態出發。西醫“表型”一般是指某物質由于相關化學分子空間架構的不同而作用不同、特定細胞因亞基的改變在疾病發生機制中而功能改變等被賦予的相應的名稱。可見,中醫“象”與西醫“表型”因在相對的時空觀基礎上產生,前者注重對生命體的宏觀把握,后者著重形質的微觀改變,二者的出發點不同。但其發展的生理過程和病理變化以及中西醫干預是否具有相關性?筆者以腫瘤相關巨噬細胞(TAMs)的表型及生理病理特征為例,將其與中醫“象”比較,探求中醫“象”與西醫“表型”在某一高度的相通之處,為相關疾病的治療奠定理論基礎,提供新的思路。
中醫“象”是在象思維的指導下,根植于人們對自然物象的觀察和認識逐漸形成的對人體生命的系統性認識。在我國古代的農耕時期,人們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產生了對自然物象的依賴與崇拜。通過對天地間最大的象——太陽的觀察發現,由于太陽的運動變化,地球上形成了一日之晝夜更替,一年之四季(春夏秋冬)輪回的自然之象。正如《易·系辭傳上》曰:“是故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兇,吉兇生大業。”兩儀即陽(春)陰(秋),四象即少陽(春)、太陽(夏)、少陰(秋)、太陰(冬)。通過從具體的春季萬物復蘇、草木枝葉條暢;夏季萬物華實、草木欣欣向榮;秋季萬物收斂、草木肅降蕭條;冬季萬物閉藏,草木凋零沉寂的自然之象可抽象出自然界四季變化的根本,在于陽氣的多少——少陽始生,春氣發陳;太陽隆盛,夏氣蕃秀;少陰陽收,秋氣容平;太陰陽閉,冬氣閉藏。為中醫“生理之象”奠定基礎。
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腫瘤的生長是由腫瘤相關巨噬細胞(TAMs)所誘導,在其生存的腫瘤微環境中,約占炎癥細胞總數的30%~50%,作為腫瘤間質中數量最多的炎癥細胞群,其生物學特性與腫瘤的發生、發展密切相關。TAMs有2種活化表型[3]:M1型(經典活化的巨噬細胞)和M2型(替代性活化的巨噬細胞)。M2型TAMs又分為三類:M2a型,刺激輔助性T細胞2(Th2)型細胞激活,參與Ⅱ型炎性反應和過敏反應,包裹和殺傷寄生蟲;M2b型,主要介導Th2型活化和免疫調控;M2c型,主要介導免疫調控,參與基質沉積和組織修復。研究表明[4],TAMs主要由其存在或招募聚集的微環境通過相應分子生物學機制,調控其表型極化的類型,從而改變功能特征。
自然界四季之“象”的變化特征取決于陽氣的多少,TAMs表型極化的類型取決于腫瘤微環境的影響,腫瘤病理微環境中的含氧情況、炎癥狀態、pH值高低等決定了巨噬細胞表型極化的方向。可見,表現于外的“象”或者“表型”的特征改變與所處環境息息相關。
在中醫“天人合一”的思想指導下,“以天地之陰陽,合于人身之陰陽,其象相應,故名篇,其義無窮”(馬蒔注《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以天地陰陽消長、萬物變化之象與人體生命活動之象相參相應,探求人與自然之間共同的、本質性的特征。通過運用五行學說,將自然界與人體生命系統歸類,自然氣候和物候的正常、異常規律,對應于人體則表現為五臟六腑的生理、病理功能。上文已述,自然界春夏秋冬的更替,歸其本質為陽氣的多少。由于人體內陽氣的變化,而產生了四時五臟理論——肝通于春氣,肝氣升發,性喜條達舒暢,啟迪諸臟生長化育;心通于夏氣,夏氣炎上通明,心主神明,五臟六腑之大主;脾通于長夏,長夏濕為熱蒸,醞釀化生,脾主運化,以奉生身;肺通于秋氣,秋氣收斂肅降,肺氣宣發肅降,通調水道,肺朝百脈;腎通于冬氣,冬氣閉藏,腎主蟄藏,藏精納氣,人身之本。
巨噬細胞的2種表型各有其特征和生理功能:M1型受到干擾素-γ(INF-γ)、細菌脂多糖(LPS)及Toll樣受體(TLR)等由Th1分泌的細胞因子的調控,大量分泌毒性中間體、多種炎癥因子(如IL-1、IL-6、TNF等)以及趨化因子,從而激活Th1型細胞,殺傷吞噬的腫瘤細胞和微生物,并通過表達B7分子和主要組織相容性復合體Ⅱ類來呈遞抗原,參與Th1型免疫應答抑制腫瘤。
而M2型TAMs主要由IL-4、IL-13、糖皮質激素和M-CSF等Th2細胞因子誘導產生,主要參與體內平衡過程,在腫瘤生長、血管生成、組織重塑、傷口愈合及抗炎、侵襲轉移方面起促進作用,發揮促腫瘤作用。相關研究表明,巨噬細胞M2d亞群,可促進腫瘤的生長,為其存活及血管的新生創造適宜的微環境[5]。
可見,機體在正常的生理狀態下,五臟各具特征并發揮正常的主時功能,兩種表型的TAMs各自在相應的分子生物學機制中發揮生理功能。
自然界時相的變化導致自然物象的改變,人體臟腑所處的環境發生了變化,導致其不能發揮正常主時功能而出現相應臟腑疾病。春季陽氣不“生”,人體肝氣不升,疏泄失常——疏泄不及:肝氣郁結,臨床常見悶悶不樂,悲憂欲哭,胸脅兩乳或少腹脹痛;疏泄太過:肝氣上逆,急躁易怒,失眠頭痛,面紅目赤,胸脅竄通,甚者猝倒昏厥。以及出現全身氣機壅滯,血行津布受阻,脾胃運化失司的異常表現。夏季陽氣不“長”,人體心不主明,精神萎靡,意識不清,或神志模糊,反應遲鈍,失眠健忘等。甚者發生器質性病變,由于心與血脈相連,心氣不充,或血虛失養,則見面白舌淡,心悸胸悶,脈弱無力;若心脈壅阻,血行不暢,則見胸部刺痛,唇舌青紫,脈細澀或結代等癥。長夏陽氣不“化”,人體脾氣不運,水谷不化,氣血不足,則見腹脹便溏、食少納呆等飲食不消化癥狀,或見倦怠乏力、面黃肌瘦等氣血不足之癥。脾失健運還可導致津液不足,水液停聚等癥。秋季陽氣不“收”,人體肺氣不降,宣發肅降失調,可見呼吸異常,水液代謝障礙。由于肺與循環系統聯系緊密,肺氣虛弱或壅滯,行血無力,則致心行不暢,甚至血脈瘀滯,出現心悸胸悶、唇青舌紫等癥。冬季陽氣不“藏”,人體腎氣失“蟄”,精氣外泄,腎中精氣不足,則表現為小兒生長遲緩(五遲、五軟);在成人則為早衰,出現耳鳴耳聾,齒搖發脫等癥。腎陽虛衰,則臟腑功能減退,出現精神不振,腰膝酸軟、畏寒蜷臥、尿清便溏,男子陽痿早泄,女子宮寒不孕等虛寒性疾病。
腫瘤微環境的動態改變、疾病發展的不同狀態及產生的多種病理產物或體內外物質均能導致TAMs的分型極化。不僅尚未分型的單核細胞能在環境因素的作用下發生分型極化,已分型的M1/M2 TAMs還會發生分型的轉換[6]。在腫瘤的發生發展中,腫瘤微環境使TAMs向M2型分化。有研究表明[3],TAMs在腫瘤的起始階段表現為M1型,隨著腫瘤的發展則表現為M2型。在感染性疾病中,巨噬細胞的過度活化或異常活化會影響抗感染免疫的發生,甚至產生免疫病理損傷。如感染柯薩奇病毒B3(CVB3)的雄鼠,其心肌巨噬細胞發生M1極化,通過體外誘導的M2型TAMs治療,可下調局部Th1細胞因子、誘導調節性T細胞,緩解心肌炎癥狀。在被結核桿菌感染的患者體內,早期及活動期的肺部TAMs表現M1型,說明M1型有利于控制結核感染和炎癥。而在結核發展的慢性階段,結核病灶浸潤TAMs傾向于M2型,提示M2型通過抗炎反應和抑制抗原遞呈,削弱了抗結核感染T細胞免疫,促進結核慢性感染。研究發現,在動脈粥樣硬化(AS)的不穩定斑塊組織中主要以M1型為主,而在AS晚期由于M2型的激活增強了斑塊的穩定性。
由此可見,無論是中醫臟腑之“象”的異常變化而出現病理狀態和臨床表現,還是西醫細胞“表型”特征功能的不同或轉換,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所處環境的影響,即機體的狀態、微環境的改變、疾病發展的程度。
基于相對的時空觀,中醫學以“象”為依據,認識人的動態生命過程,在闡釋人體生理、病理變化以及在臨床治療中,效法天地之氣調節人體陰陽之氣變化,以達陰陽調和;西醫學以“型”為出發點,理解疾病的動態發病機制,在治療中著重直觀的空間表型改變,通過調控相關基因或者蛋白的表達從而干預腫瘤微環境,使細胞表達不同表型產生相應生物學活性,以治療疾病。通過比較研究發現,中醫通過調“氣”調節“象”的變化與西醫通過調節“微環境”調控“表型”的表達,二者在某一高度具有相通之處,同時也為中醫“象”提供了現代醫學微觀模型,也為西醫“表型”極化奠定了中醫理論基礎并提出新的治療思路:是否可以通過調節腫瘤微環境及干預相關疾病發展的不同狀態,來調控相關細胞表型的選擇性表達,從而恢復其正常功能特征,使疾病向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