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紅力
(黑龍江能源職業學院 黑龍江雙鴨山 155100)
我國的教育目前正在不斷進行改革,致力于使教育朝著多元化的方向不斷發展。高職教育也是我國教育事業的一份子,不斷地為我國培養技術型人才。數學教育是高職教學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但是,由于數學知識本身就具有極強的邏輯性,學生學習起來較枯燥,因此許多學生對數學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不高。這就需要教師不斷地關注學生在學習數學時的個體差異性,進行因材施教。下面,本文就分層教學法在高職數學教學中的應用進行探討。
目前的教師教學主要是按照“老師講,學生聽”的教學模式來進行。這種教學模式對全體學生進行統一的課程傳授,不能夠照顧到每一個學生的特點和差異性,從而造成一些長期跟不上課堂進度的學生產生厭學、逃學的心理,打擊了學生學習的自信心。因此,對學生進行分層是非常重要的。首先,分層不是毫無根據地進行分層,而是根據每個學生的學習方式、學習興趣以及學習能力等進行劃分。對學生進行分層還必須具有隱蔽性,注意照顧到學生的自尊。其次,分層并不是一成不變的,要實行動態的分層。如果教師觀察到學生有進步,則根據其學習能力將其重新分層。這樣動態的教學模式能夠促進學生的綜合發展,提高課堂效率。[1]
在對學生進行分層之后,教師應為學生設定不同的教學目標,并且要兼顧優等層、中等層和學困層三個層次。面對高職院校的現實情況,教師應適當在教學目標上降低要求。面對優等層,教師可在學生對課本內容進行理解消化之后,鼓勵學生進行深層次的研究。面對中等層的學生,教師可以要求他們重點掌握概念以及應用技能等方面。而對于學困層的學生來說,他們要將重點放在掌握課本的基本概念和內容,已修的學分能夠達到高職院校畢業的要求。這樣對不同的學生設立不同的教學目標,才能夠保證教學效率,促進每個學生邏輯思維能力和數學應用能力的發展。
課堂教學是實現教學目標的關鍵環節。對于高職院校來說,大多數學生都集中在中等層和學困層。因此,根據每個層次學生的學習特點以及學習興趣來進行分層次的教學,是保證課堂效率的關鍵。教師在平時上課過程中,要注意根據學生的理解能力以及實際的應用能力來不斷地放慢課堂進度,注意教學的重點,保證每一個層次的學生都能夠得到進步。對于學困層的學生來說,教師要適當給予他們展示自己的機會,通過不斷發言或者表現來提高他們學習的自信,讓他們努力地向中等層邁進。對于優等生和中等層來說,教師應時刻關注他們的課堂進度,帶領他們向更高的層次發展。[2]
學生是課堂學習的主體。若想要實現教與學的融合,提高課堂效率,不僅教師要改變自己傳統的教學觀念和教學方法,而且學生要積極主動地融入課堂。尤其是對高職院校的學生來說,有些學生由于沒有考上自己理想的學校,導致在課堂中缺乏自信心,也有些學生在之前的學習中就很少參與課堂討論中。教師的目的就是要不斷地采取一些方式方法,激勵學生勇于參與,積極回答問題。因此,教師在上課之前準備的問題要恰當,不可以太過復雜,要讓學生能夠通過思考得到答案。同時,對一些回答問題不太恰當的學生,教師應委婉地指出問題并積極鼓勵。只有學生受到鼓勵,他們才能夠提高課堂的參與度,提高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這樣才能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數學應用能力。
目前,大多數高職院校都采用統一的數學教材來進行授課。教材是實現學生教與學的重要載體。但這種統一的數學教材對一些學困層的學生來說,他們不能夠很好地理解,以至于課堂進度慢,學習效率低下。這時,教師可以為學困層的學生選擇合適的教材來輔助學習。同時,一些優等層的學生理解能力較強,教師也可以為其選擇應用方面的教材來幫助他們加強數學邏輯思維能力和數學應用能力。教師要為不同層次的學生選擇適合他們的教材,才能顧及每個學生的學習特點以及學習能力,才能夠提高他們對數學學習的積極性和熱情,從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3]
隨著新課標改革的不斷推進,高職教學應該隨著新課標改革的步伐而不斷推進。分層教學對于目前高職院校的教學具有重大的意義。教師采用分層教學的方法,對學生、教學目標以及課堂內容進行分層,并根據每一個學生學習的能力以及學習特點來進行層次化教學,既保證了優等層的學生能夠不斷進步,又保證了學困層的學生也能夠學習到知識。這種方法能夠不斷地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數學應用能力,為國家培養技術型人才,從而促進我國教育事業的長足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