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雅安
(青海交通職業技術學院 青海西寧 810000)
在當節奏越來越快的社會中,人們的思想觀念也在發生著極大的轉變。為了防止學生的思想意識走偏,培養學生在良好的道路上發展成為綜合素質性全面人才,教育部頒布了《關于加快建設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的意見》。意見中明確指出要著力推動高校全面加強“課程思政”建設,做好整體設計,根據不同專業人才培養特點和專業能力素質要求,科學合理設計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诖?,加強高職院校思想政治工作從而培養學生思想道德意識成為教師探索的方向。
課程思政是由高校思政會緣起,經過“5.2講話”的深化,最終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成型。何為課程思政?其主要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理念創新和實踐創新。高職是為社會培養技術型應用人才的專業院校,其學生也大都處于未成年到成年過渡的階段,也正是三觀塑造期。因此,學校有必要在課程教學中滲透思政的教學理念。因此,高職教師在每門課程教學活動中不僅要注重專業知識的傳授,還應該加強育人工作,從而使學生明確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奉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要求,擔負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責任。
盡管思政教育這個口號喊了很多年,但在實際教學中只是紙上談兵,并沒有真正地用到課堂教學中去。部分教師通常認為思政教育只是歸思想政治課的教師負責,沒有真正領會到思政教育的真正含義。其他學科教師對思政教育的不重視,導致了學科中思想政治教育的資源及知識沒辦法得到充分挖掘和提煉進而傳授給學生,導致育才和育德沒有統籌兼顧。教師未能正確處理好思政教育和各個學科之間的關系,從而影響了學生樹立優秀的道德觀念,以及其人格發展。
多數教師緊隨國家改革號召,提倡思政教育。然而仍有部分教師循規蹈矩,依舊用傳統的教學模式上課。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只是一味地傳授知識,學生每次都是接收現成的教師嚼碎的知識點。高職院校的知識相比學生以往學習的內容更為復雜和深奧,教學內容學生難以理解。這種機械式的灌輸教學模式使得課堂內容枯燥死板沒有樂趣,極大地損害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導致教學效率不高,教學成果不甚理想。學生既沒得到知識的增加,又沒獲取能力的培養。整堂教學時間毫無意義,更無從談起思政教育的教學。
課程思政作為一種新型的教學理念和思維方式,長期以來,一直以“孤島”的形式存在于高職院校當中。高職院校里各個部門對待課程思政的教育方式都持有不同的看法,導致教師在進行課程教學時沒有專門的要求來規定課程思政的講述,從而導致大部分教師忽視課程思政的教學。課程思政是一種育人育德的基本教學方式,但學校缺乏共同推進思想政治教育的想法和行為。這也是課程思政教育在高職院校面臨的重大困境之一。
要想在高職院校中順利開展課程思政,落實協同育人,就需要切實加強課程思政的教學計劃。教學計劃作為課堂教學的指向標和燈塔,決定著一堂課的成敗。教師應該抓住課堂專業教材、教學實施和學生三大基本要素,從不同學科的課程教學出發,深入挖掘思政課理論的教學模式,開展不同的教學方法,利用不同的教學手段,比如多媒體教學法、案例教學法、啟發式教學法、師生互動參與教學法等,來有效推動思想政治理論和不同學科的課程特點深度融合。此外,教師還可以通過現代信息技術豐富教學形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為后續課程思政的教學奠定基礎。
明確思政協同育人的相關基本制度也是將思政滲透到課堂教學中有力途徑之一。高職院校應完善建立健全思政教育的體制機制,形成系統、整體的思政教學工作的流程,還要配套上與此相關的管理制度,讓高職院校中的學校行政部門、教務部門以及思政相關的部門協調統一,共同推動課程思政教學,從而達到協同育人的教學效果。
高職院校不僅要讓教師提高對思政教育的重視,還應加強建設課程思政教育的師資隊伍,讓教師樹立協同育人的教學意識。教師要重視思政教學培訓,并積極參與,通過多種多樣的方法提高自身育人教學的能力。教師可以在網絡平臺上尋找、借鑒優秀的思政教學案例,并根據自己學生的學習情況,改造出適合自己學生發展的教學模式。[1-3]
總而言之,課程思政協同育人是我國教育行業當前發展重心和方向。教師亟需解決當前課程思政在高職院校當中所面臨的困難,積極研究創造出高效的思政教學手段,從而促進高職學生身心全面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