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丹秋
(長江職業學院 湖北武漢 430000)
學習的壓力、家庭教育的不到位、學生青春期心理活動的矛盾、情緒的浮躁、認知的不成熟等因素,容易導致當代一些學生產生心理不健康問題,如意志力薄弱、自制力差、情緒調節失控,還會導致其學習成績急速下降、厭學、輟學、早戀、過度叛逆,性格變得孤僻、封閉自己、對他人冷漠等,如不及時、準確地進行心理干預,就容易轉為精神疾病。面對繁重的文化課教學和不容忽視的學生心理健康問題,要如何才能兼顧好呢?這也成為了目前家長群體的一大難題,對家長和教師來說都是一種挑戰。面對挑戰,我們需要既了解學生心理問題產生的原因,又要善于發現心理不健康的表現,將一些學生的潛在的心理問題消滅在萌芽狀態。[1]
首先,我們要通過細致的日常觀察和了解來搜集情況信息,及時發現問題的端倪,與學生真誠地溝通。其次,溝通要注意方式方法,在情感上產生共鳴。我們要摸清楚心理問題產生的源頭也就是病灶,精準而開放地補足學生認知和情感上的缺位,解決其心理活動的矛盾沖突,且要在充分尊重學生的前提下循循善誘,既顧及學生的尊嚴,又達到疏導學生心理和教育的目的。改變衡量學生標準的廣度和多面性,這樣的做法會讓家長及教師都和學生大幅度提升關系質量度。只有輕松平等的相處,才是穩定而長久的。很多學生出現了心理問題是因為家長經常覺察不到自己對孩子的過分寵愛,甚至溺愛。只有等到學生的心理問題表現得非常明顯了,甚至是發展到了抑郁癥、焦慮癥、恐懼癥或精神疾病時,家長才深感問題嚴重了,這之后才開始進行家庭教育反思。
舉一個厭食癥的例子。故事發生在我的大學同學身上。大學二年級的時候,她患上了交替性厭食暴食癥,有嚴重的催吐習慣。有時她會一連幾天都無法進食,直到上課時因低血糖被攙扶到校醫院;有時她則會在自助食堂里吃下足足三人份量的食物,一盤盤主菜后又是大量的酸奶、冰激凌、巧克力餅干,接著她便會消失很久,最后面色蒼白、滿頭冷汗地回到公共休息室。直到有一天,她被朋友偶然撞破,大家才知道,原來她在突如其來的暴食之后,總會選擇通過催吐來緩解胃部的不適與內心的愧疚。對她而言,伸進喉嚨的手指和熟悉的胃部泛酸感,就是暴食后的“后悔藥”。后來,她不得不開始接受心理治療,每周一次定期去校心理診所與那里的專業人士交流,并按照心理醫生的囑咐,詳細記錄每一天的飲食。我們這些朋友也持續地監督她的恢復進程,每周聽她匯報。治療之初,不管是我們還是心理醫生,都以為她的厭食癥源于對外貌的追求,畢竟在罹患厭食癥的無數年輕女性之中,這個理由是最常見的。可是,隨著治療的深入,醫生逐漸分析出了更深層的原因:原來,在她患病的同一時間內,她的父親被裁員,整個家庭由于外界的不可抗力而變得搖搖欲墜。這讓她產生了極大的失控感,她眼睜睜地看著父母陷入憂愁、爭執與互相責怪之中,卻又無法通過任何方式去解決這個擺在面前的問題。為了緩解這種失控感,她選擇的平衡方式,就是對自己的身體施以數倍的嚴苛控制:與本能的食欲做斗爭,逼迫自己的胃接受超過它容量的食物,再逼迫它將那些食物統統吐出來,讓身體乖乖聽從大腦的指揮。在這個過程中,她才能獲得在日常生活中缺失的掌控感。從這個例子可以看出,許多心理問題雖然起因不同,但它們卻有可能通過某一種特定的方式展現出來。一個人患上厭食癥可能是因為追求美貌,另一個人卻是為了生活中的其他壓力找一個發泄口;一個人患上焦慮癥可能是因為極度的完美主義,另一個人卻是因為父母在童年的苛責留下了陰影。
人際因素中的戀愛問題。大學生都特別向往愛情,一方面可以滿足情感需要,另一方面又能夠避開父母。既然談戀愛已經成為了他們的潮流和大趨勢,擋也擋不住,那么父母就應當想辦法把傷害降到最低,主動教給孩子戀愛知識,例如,如何識別渣男渣女,如何學會自我保護等。
學業是學生的重要生活事件,學業也是學生抑郁的一個重要影響因素。我們知道,抑郁情緒的發生與學習生活的滿意度存在密切關系。學生的主體活動是學習,其成就主要表現在學業方面,他們主要是通過學習成績來評價自己能力的高低和體驗成敗。不管是自身的需要,還是來自教師、父母等外界的壓力,都使他們多表現出成就定向的特征。因此,學習滿意度直接影響學生抑郁癥狀水平。當然,對于有的學生而言,由于學習不如意而造成的抑郁情緒時過境遷也就消失了。但也有一部分學生長期陷于這種負面情緒中,使之進而成為導致抑郁癥的首要因素。除此之外,學生發生抑郁的另一個主要因素是參加活動的多少。根據調查表明,經常參加班級活動的學生,患抑郁的幾率比較低;而很少參加或者是幾乎不參加的學生,患抑郁的幾率更高。他們與班里的同學相處得越融洽,患抑郁的幾率就越低;而與之相反,他們與同學相處得不融洽,患抑郁幾率就越高。不融洽的原因主要有兩個,其一是性格因素,其二是家庭因素。由此可以看出,人際關系是否良好也會影響到學生是否會患抑郁。[2]
有抑郁情緒的學生與無抑郁情緒的學生相比,在生活中經歷了更多壓力事件,大多涉及與家庭朋友的重要關系,涉及學業好壞。毫無疑問,幸福的家庭生活、滿意的同伴關系、良好的學習狀態,是學生抵御抑郁情緒的有利保護因素。反之,則不利于學生心理健康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