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帥
(湖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湖北武漢 430062)
隨著現代化教育理念的更新和基礎教育新課改的實施,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的角色也被賦予新的期待與要求,并發生了新的轉變。作為學生思想素質和道德品質提高的主要課程,中學思想政治課是學生成長思想和情感道路上的“指南針”。而思政老師的作用就是幫助學生學習“指南針”的用法,從而走出青春的“迷霧”,找到學習的方向和人生的價值。但在這個“信息爆炸式”的社會中,教師傳統的教學方法和思維方式無法應對網絡背景下學生的新問題和新現象,導致教育工作與時代相脫節。在這種情況下,思想政治課教師必須及時對自己的角色進行適當的轉換才能跟上時代的潮流和滿足學生的的發展需要。
在傳統教學中,教師的教學方式趨于“給”“灌”“送”,一味地拿來知識、復制知識,即知識的搬運工,但沒有讓學生去真正熱愛知識,導致學生失去了對學習的興趣和對知識的渴望。教師用一個“胚子”去“造人”,也使得思政課失去了思想的光芒。知識變成了一個沒有生命的物品,而教師變成了“販賣者”,教師行業真正的價值和發揮學生在學習中的主動性漸漸褪色。隨著新時代的到來,學生的思想和思維方式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朝氣蓬勃、思想開放是中國新時代的特點,更是現代年輕人的特點。一個新型的教學環境和方式更能跟上學生的思維節奏。新時代的思政教師需要做出一些轉變,如座位的編排方式。傳統的“秧田式”存在著中國古代“師高生卑”的特點,教師站在高出學生座位一尺左右的講臺上代表權威和領導者,學生一排排、一列列面向教師。這無形中加強了教師和學生的“支配和從屬”“領導和服從”的地位,使得學生內心產生壓抑的情緒,影響學習效果和課堂參與度。座位的布署應與教師的教學情境的創設相關并相得益彰,“秧田式”座位編排適合理論講授、“馬蹄式”座位編排適合情境演示、“圓桌式”座位編排適合分組討論等。[1]
在當前的教學水平、師資力量和課程設置下,唯一而且能夠最大程度地影響學生思想道德和法制意識的課程只有思政教育。因此,在中國新時代的發展之下,思政教師不僅僅要教給學生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知識,更要幫助引導學生理解和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知識所蘊含的深刻的內涵和實踐理性。教師要不做理論知識的“填鴨人”,而是成為對馬克思主義真理的詮釋者,做到真信、真行。合格的與時俱進的思政教師,在新課標的推動下,應該發揮自己的獨特優勢和巨大能量。思政教師要科學地、有說服力地、徹底地回答學生提出的問題,即強調學理性,就是要強調運用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幫助學生認識和解決問題,遵循教學規律和學理邏輯。學理性是基礎和支撐,決定著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徹底性的實現程度。教師通過擺事實、講道理,將復雜的知識置于學生的知識框架當中,就如將一顆顆珍珠編制為精美的項鏈才能佩戴在身上一般,使學生在教師平實而易懂的話語體系中切實感受到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真理性,感受到思政課所帶來的親和力和邏輯感。
本本主義在教學中可體現為教師教法的單一性以及情感的缺乏性。教師在教學中應當保持教法的多樣性以及有豐富的情感表達,并且能夠將教育意義的莊重與教學方法的幽默相結合起來,在教學中體現出對知識和理論的另一種輕松愉快的表述方式,從而帶給學生更好的教育效果。思政教育的教育對象是學生,即是以人為本質的客體進行教學和教育。因此,一味刻板的傳授與教學將使學生減少甚至喪失對知識的追尋。當知識變成了一個流水線上的產品,教師就變成了一個流水線上的工人,學生成為了消費者,他們之間只有冰冷的“輸出和接收”關系。教師失去教學興趣的同時,學生也將教師“拒之門外”。如今,課程教學經歷一次又一次的改革,其目的之一就是讓學生成為知識的生產者,而不是消費者,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走近知識、發現知識并掌握知識,在親其師中授道信道。
約瑟夫·魯說過,演說家是國家的喉舌。這與思政課教師的特點不謀而合。思政課的特點就在于包括了意識形態領域和非意識形態領域。一方面,思政課必須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方向不動搖,為實現共產主義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接班人和建設者。另一方面,思政課需要兼顧學生個性化的目標和人類共同要求的具有普適性的道德規范的培養。思政教師應在理論講授的過程中,注重情感的表達和非語言載體的教育方式對學生產生的影響。教師往往自覺或不自覺地以知識權威的身份出現學生面前,他們掌握著本學科豐富的知識,手持著通往知識界的“金鑰匙”,扮演著人類知識寶庫的傳承者和供應者。教師認為自己說得足夠多,學生就會懂得多,但忽略了學生對知識的接收情況,也忽略了學生雖然是人類知識寶庫的下一代繼承人,但也會繼承上一代傳承者的言語和行為。在新時代背景下,教師不再是求知的唯一源泉,其由知識的化身和信息源所支撐的傳統的權威地位已經喪失。因此,新時代的教學更加注重教師的有效講解和生動教學。理想的思政教師應如演講家一般,運用豐富的辭藻,語言表達講究輕重緩急,抑揚頓挫,控制語速,適時適度地變換語調,合理使用停頓,神情舉止恰當合理并富于變化,讓學生在欣賞視聽盛宴的同時享受精神大餐。
由于學生自身知識儲備的不足及認知能力的薄弱,以致他們難以對汗牛充棟的資源進行甄別及運用。在“泥沙俱下”的網絡背景下,個性化學習中存在諸多障礙,思想價值方面存在偏離現象。并且,中學生在傳統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學模式與應試教育觀念的影響下,對思政課教師的傳統教學方式和理念存在依賴性。因此,思政教師須在教學資源的選取、學習方案的制訂上進行改進,更需要在對學生思想情感的培養上下足功夫。德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屬性,道德的傳授不用等同于理論知識的傳授。重知識輕思維與情感的傾向是中學生普遍存在的困擾。如何運用“形而上”的課本知識去指導“形而下”的實踐行為,從而幫助學生實現的人生價值,這也是長期困擾思政教師的問題之一。作為心理情感的支撐者之一,教師不僅要對學生進行靜態的理論指導和傳授知識,而且要與學生進行動態的身教示范和良性互動。[2]
人類的教育型式是伴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及人類知識獲取方式的變化而逐漸變化的。網絡時代下,傳統教育方式面臨新的挑戰,教學情境呈現多元化趨勢;人工智能走進校園、走進課堂成為必然趨勢;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教學模式注定無法適應新時代背景下的學生。因此,教師不僅要向過去的教學方式和教學理念告別,而且要緊跟新時代,扮演新時代新角色。從傳統教育的固守者到未來智能教育的先導者,不是盲目崇拜,而是不斷整合新時代特征從而架構教師角色新體系。思政課是以馬克思主義原理為核心,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落實立德樹人根本目標的關鍵課程。體現時代性是思政課的必要特征。傳統的教學方式已無法滿足身處5G時代的學生對于學習的需求。教學的多媒體技術已經擴展到講全息投影、虛擬仿真等技術的運用,學生可以置身于虛擬的場景中與歷史人物進行對話。這增加了教學的深刻性,并且達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思政教師需要樹立新時代的教學觀念,同時學習、接觸并靈活運用現代化教學媒體,提升自身的信息化能力素養,從而推進思政課教學方法的改革,推動人工智能等現代信息技術在思政課教學中應用,用更加先進的技術進行理論知識的傳授與思想情感的培養,讓思政課堂展現新的風采,為培養時代新人奠定堅實基礎。[3]
在知識大發展的社會中,才華的“巨人”不再是少數,“半部論語治天下”已經不能夠適應如今日益發展的社會要求。作為一名教師,尤其是思政教師,其不僅需要深厚的專業理論知識、廣博的人文知識,還需要有對社會變化的敏銳觀察力和詮釋力。當教師在自己慣常的領域研究日深,有時就會陷入一種盲目而不自知。若將其他領域的知識和思維方式應用到已知領域,可能會有一種“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覺。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強調,“把思政小課堂同社會大課堂結合起來,教育引導學生立鴻鵠志,做奮斗者”。知識不是孤立的存在,我們要突破學科的“圍墻”,實現知識跨界。思維的轉換會讓思政教師更易于行動,更勇于創新,從而給學生打開一個新窗口,為教學展現一條新道路,構建“大思政”的育人格局。[4]
理想的思政課教師應兼具多種角色的高度統一,是對學生思想情感教育的主力軍。實現思政教師角色的有效轉變,融入思政理論課的真理性和邏輯性,可以適應時代發展的外在要求和學科發展的內在趨勢,使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與思政課同向同行,在教學方式、教學載體、教學環境、教學方向等多方面同頻共振。因此,我們要建設一支新時代的專業化教師隊伍,實現中學思政教師的角色轉變聯動常態化;同時,注重推動思政課建設內涵式發展,從而全面提升學生思想政治理論素養,實現知、情、信 、意、行的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