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 蔚 杜平高
(1.湖北工業大學藝術設計學院 湖北武漢 430068;2.湖北工業大學材料與化學工程學院 湖北武漢 430068)
高校資助工作是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提升人才培養質量,促進教育公平具有重要意義[1]。它不僅關系到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以下簡稱“貧困生”)的個人發展,而且關系到國家資助政策實施的實際效果,更是教育公平和社會和諧發展的必然要求。持續強化資助與育人的結合,資助、資志、資智多層面聯合,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與成長成才,是高校資助育人工作題中應有之義。
高校資助育人成果逐步顯現,資助育人實效得到落實。在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大背景下,資助工作穩步推進、成果喜人,但是在資助團隊實際資助工作中尚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其主要表現為資助工作隊伍對資助工作的重要性理解不夠深刻、資助工作重物質幫扶輕文化營造、資助方式缺乏育人實效等問題。
1.加強學習,提升資助工作者思想認識。資助工作者首先要提高思想認識,通過對國家政策、形勢的學習和了解,對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目標的深刻理解,將高校資助工作擺在服務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高度上來,而不僅僅當作一項工作去完成。思想是行為的先導。思想上有高度,資助育人的效果才能有保證。
2.強化管理,提升資助工作者業務能力。高校要對資助團隊成員進行能力提升培訓,定期召開內部交流會,提升對資助政策的解讀能力,以及對學生實際情況的研究能力。同時,高校要加強與兄弟院校、同行的工作交流,共同探討提高資助育人實效的方法。
3.獎懲分明,調動資助工作者的積極性。高校要建立獎懲機制,對資助育人實行賞罰分明,充分調動資助工作者的積極性。在相關主題工作(助學金評選、綠色通道辦理、鑄夢工程實施等)上,高校要制定具體的評判標準,綜合考慮上級評價、同行評價、被幫扶學生評價及育人實效等因素評判工作效果,鼓勵工作積極性,形成良性循環。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誠信、勵志、感恩等優秀文化,需要深入每個學生的內心,也需要每個資助工作者以身垂范,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對學生進行引導,打造積極向上的資助文化。資助工作者在校園資助文化建設中的重點在深修師德、厚植情懷。
1.誠信教育
誠信乃立身之本。高校資助工作者可以通過召開誠信主題班會、簽訂誠信承諾書等方式,教育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義利觀,養成通過正當渠道獲得財富的習慣。
2.勵志教育
貧困生普遍表現出自信不夠。高校資助工作者應以鼓勵為原則,在學習、學生工作、生活中,引導貧困生學會發現自身優點,逐步樹立“我可以”的自信,逐步形成“我能通過自己的努力變得更好”的思維習慣,將來的路才會走得更穩更遠。
3.感恩教育
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在資助工作中,高校資助工作者要注重引導貧困生將個人成長與社會期待對接。貧困生要用個人的發展進步回饋學校、社會、國家的幫助,做到心中有黨、行動愛國。常懷感恩之心,常踐感恩之行。
1.認定模式創新,由單一的提供證明、學生寫承諾書轉變為與大數據分析、同學評議、家訪等相結合。高校資助工作者利用學生在校消費、生活的大數據,了解學生在校的經濟狀況;向班導師、學生干部、同學、室友等多方了解貧困生的日常表現;利用寒暑假進行實地家訪工作,直觀地感受學生的家庭情況,將貧困生考察與關懷有機結合。將貧困生入庫的認定工作做細、做實,有助于資助物資的有效發放。
2.發放模式科學,由單一物資發放轉變為多角度幫扶。目前資助方式以直接發放物資為主。在實際工作中我們發現,家庭貧困會導致諸多次生問題,如學業困難、就業困難甚至心理困難等,簡單的物資發放只能解一時之困。資助工作者應該深入了解貧困生的個性需求,建立貧困生檔案,綜合分析貧困生的情況,有針對性地提供幫助和指導,從關鍵處、根源上幫助貧困生提高應對困難的能力,提升他們面對困難的勇氣。
高校資助工作是學生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也是高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抓手。只有處在該項工作每一環節的每個人都提高工作認識,將瑣碎的資助細節上升到助力國家全面實現脫貧和促進被資助者的全面發展高度上來,努力營造感恩、勵志的資助文化氛圍,因時而新,不斷創新更適合被資助者健康成長與全面發展的資助方式,把解決貧困生的實際問題與解決思想問題結合起來,才能真正實現在關心人、幫助人中教育人、引導人[2],切實實現資助工作的育人功能。[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