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真真 陳國梁 王家利
(福州外語外貿學院 福建福州 350202)
十九大以后,我國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時期。我們需要深入貫徹習近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注重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當前,網絡媒體時代的發展、信息資源的廣泛傳播給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嚴重的挑戰,對高校學生的價值取向和行為導向形成了不小的沖擊。對此,高校要結合實際教學要求,充分挖掘互聯網技術的優勢,展開高質量的教學工作。
教師的教學觀念直接決定了在教學中的方法選擇以及整個教學過程。當前,有部分教師還是運用傳統教育觀念進行教書育人,沒有形成以學生的發展為基礎的服務意識,導致學生的思想政治建設工作沒有得到有效開展。在互聯網背景下,教師現有的理念沒有隨之更新,忽視了互聯網中的信息,沒有使其作用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
互聯網技術的發展方便了人們的學習、生活和工作,但是其中摻雜的良莠不齊的信息也影響到了大學生的價值觀,給高校思政工作帶來了更大的挑戰。近年來,網絡信息商業化的趨勢日益明顯,很多網站都充斥了不良的信息資源,信息的真實性、可靠性和有效性大大降低。學生在課余時間經常網上沖浪,這些信息的負面性不斷侵蝕大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隨著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大學生的學習生活壓力日趨增大,很多學生選擇利用虛擬網絡世界逃避對現實的恐懼,逐漸沉溺于網絡生活。這會在很大程度上消磨學生的意志。
知識經濟在不斷發展,而大學生對于知識的理解和接受能力不同,相應也會影響到較學效果。學生政治觀、價值觀、道德觀的形成和發展,離不開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建設。當前知識經濟的發展是建立在知識的生產、傳播以及對經濟信息的處理之上,面對不同社會思潮、網絡信息的涌現,教師亟需重視學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并根據自身的教育經驗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不斷提升自身的教育理念和核心素質,促進學生的全面健康發展。[1]
高校要借助互聯網信息技術,建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專題網絡,讓思想教育工作貼近學生的日常生活,引導學生在專題網站上面進行紅色文化的學習。在專題網站上,有最新的思政訊息,也有和教師溝通的窗口。學生可以在上面獲取信息,也能和教師展開交流。這改變傳統的課程只停留在課堂的理念。專題網站可以起到更好的引導作用。例如,高校可以充分借助互聯網手段,建立專門的專題網站,可以在網站中選出一些實在教育工作內容,以學生感興趣的方式進行展現,讓學生更加容易接受,并將思政內容和熱點相結合,激發學生的興趣。高校可以通過網絡教育手段,讓傳統的思政教學課程與互聯網相互連通;通過在線教學,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高校實施思想教育政治工作,要充分利用網絡的多元化發展特點,從生活和學習以及未來工作方面給學生提出相關的建議和指導,真正解決學生實際遇到的問題。[2]
隨著社會主義依法治國的不斷深入發展,法治理念被越來越多的人們所了解。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法治建設,可以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開展提供堅實的制度保障。網絡信息的發展使我國的法治建設有了新的發展,法律法規、時事政策在網絡平臺上的傳播更加廣泛,普法教育工作也更加深入人心。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要從法制角度出發,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展開,讓思政教育和學生的學習相融合。基于此,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離不開我國的法治文化建設。高校思政工作不能脫離法治而存在,相應的教學過程也要確保網絡信息的高效傳播。
網絡信息飛速發展,學生之間的溝通方式也變得多樣化,面對面交流時間較少,甚至是短信和電話使用頻率也較低。學生更多選用了移動社交手段,比如微信、微博、網上慕課的形式等。結合這一情況,教師也可以選擇這些手段和學生溝通交流,營造良好的互動平臺,促進學生之間交流學習心得,也可以促進師生之間的學習工作交流,引發學生的情感共鳴,不斷提高教學質量。微信公眾號在新媒體時代得到了發展和關注。教師可以在公眾號上面及時發布一些極具時效性和真實性的紅色文化內容,加強學生對紅色文化、思想教育工作的學習和了解。教師可以借助微信公眾號推送一些信息,讓學生及時了解最新的情況。教師也可以將教學內容和推薦閱讀資料推送給學生,讓學生在閱讀資料后發表自己的想法。教師可以精選留言,解答學生的疑惑,回答學生的問題。教師還可以利用信息的平臺的動態性發展,積極與學生進行互動交流,改善教學工作的內容和教學方式。[3]
綜上所述,互聯網背景下,網絡信息手段已經成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選擇。教師借助這一手段,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方式,讓教學有了更多的可能。同樣,對于學生來說,互聯網方便了學習過程,符合其自身日常的學習習慣。但不可否認的是,信息化技術也對思政教育工作產生了一定的沖擊。針對這一情況,教師要改變教學方式,和學生及時互動溝通,以實現教學目標,做好人才培養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