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小蕾 高曉斌 張瑞艷 楊鵬娟
(1.平涼職業技術學院 甘肅平涼 744000;2.莊浪縣職業教育中心 甘肅平涼 744600;3.平涼市崆峒區峽門回族鄉峽門中學 甘肅平涼 744000)
受我國數千年的封建文化及傳統儒家思想中“男尊女卑”“夫為妻綱”觀念的影響,陳舊的“男主外、女主內”的封建思想仍為諸多家長所認可。在他們看來,教育孩子理當是幼兒母親的事情[1]。因此,即便工作之余有空閑時間,父親也往往將自己的教養責任撇得一干二凈。
調查結果發現,大部分父親表示自己基本每天或每周都會抽時間陪伴孩子,但相處時間基本都在1~2小時內,真正在一起游戲、互動、交流的時間就更少了。父親回到家,往往會忙自己的工作或做自己喜歡的事情(看電視、打游戲、刷手機等),很少花心思陪孩子做他們想做的事情。
在中國傳統家庭觀念中,妻子就應該“相夫教子”。這樣的育兒觀念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孩子和父親的關系。母親的慣性思維是與其讓自己的丈夫來教育孩子,還不如自己做得快、做得好。因為幼兒父親會不按她們的要求來做,或者會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狀況百出,不如自己親自做心理踏實。結果,幼兒父親什么也不會,越做越錯,還總被責備、抱怨。時間久了,他們便索性不做。還有的父親以工作忙、壓力大、應酬多、沒時間等理由,將對孩子的教養責任推得一干二凈。而母親也放任自己的丈夫,心甘情愿地將一切家庭責任攬在自己肩上。最后的結果是母親身心疲憊,怨氣不斷升騰,感受不到婚姻的幸福,有時甚至將憤怒發泄到孩子身上。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女性的地位開始逐漸提升,她們開始進入勞動市場。家庭和職場的雙重壓力使她們無法獨立完成親職角色的任務時,父親的角色就顯得尤為重要。而我國父親只需負責養家的工具性角色定位這一傳統觀念根深蒂固,使現代社會中的父親角色被虛化和邊緣化。同時,孩子成長的過程及人格、情感等的建立都仰賴父親、母親的共同配合及參與。父親如果不愿意分擔教育孩子的責任,就容易與孩子疏遠,產生隔閡,甚至造成家庭不和。因此,父親要深刻認識到自己作為父親對孩子發展的重要意義,改變以往的傳統觀念,從思想上重視對孩子教養的參與。他們應認識到,教育孩子是家庭責任,也是一種社會責任、一項法律義務。他們對孩子要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義務感。
幼兒園應該充分發揮教育指導的作用,重視父親的力量,積極引導父親參與幼兒教育,通過家長會、親子活動或家庭教育指導講座等形式,鼓勵或明確要求幼兒父親來參加,向幼兒父親宣傳、普及家庭教育觀念、家庭角色等,為父親提供職能介紹,讓幼兒父親明確自身的育兒責任和義務,提升父親對家庭教育的認識。
新聞媒體應大力宣傳,發揮輿論導向的作用,提高大眾對幼兒家庭教育和父親參與的關注度,改變傳統的“男主外,女主內”觀念,勇敢打破傳統倫理對父親的職責約束,營造新時代“爸爸回家”“爸爸陪我”的育兒新觀念,通過宣傳,讓“參與子女教養是父親的權利和義務”等觀念深入人心。
孩子成長的腳步是不會停止。父親應合理平衡教養孩子和工作之間的矛盾,將一切盡可能的時間都給予孩子。他們只要早一點回家,少一些應酬,犧牲點個人興趣愛好,就可以擠出時間來陪伴孩子了。父親每天都應該擠出一定的時間來和孩子相處。這是父子(女)之間實現親子互動的前提。同時,父親要給予孩子高質量的陪伴,不要覺得只要自己呆在家就是對孩子的陪伴。他們應該多關注和參與孩子的各種活動,擔當孩子的游戲伙伴,充分發揮其男性優勢,給孩子講故事,陪孩子搭積木,幫孩子洗澡,與孩子做游戲,帶孩子到戶外做運動,如跑跑跳跳、打球、玩捉迷藏等。在與孩子一起參與活動的過程中,父親要真正傾聽孩子的心聲,做孩子的朋友。
父親在幼兒成長中所起的作用是母親無法代替的。父親、母親共同參與幼兒教育,會讓幼兒的性格更開朗、自信、勇敢,會讓幼兒更善于與人交往。而幼兒母親對父親參與教養的態度和支持程度直接決定了父親是否樂意參與幼兒教育。研究發現,母親對父親參與的支持會對其行使自己的職責產生正面、積極的影響,受到妻子鼓勵的父親會覺得自己更能當好父親。因此,幼兒母親一定要適當地將教養權利交給父親,給予其足夠的耐心和信任,多鼓勵和表揚他,才能讓父親更有信心去教養孩子。父親在陪伴和教育孩子的過程中能體會自己妻子平日的辛勞,自然能越來越好地融入對幼兒的教養中,對孩子和家庭也會越來越有擔當。父母雙方和幼兒的家庭幸福感也將在不知不覺中提升。在這種家庭中長大的孩子會對愛和責任有更真切和深刻的理解。
幼兒的成長轉瞬即逝、不可復制。金錢和權力代替不了父愛。幼兒和社會呼喚父親角色的回歸。父親不應是擺在家里的標簽,而要是全身心陪伴孩子成長的活生生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