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麗萍


【摘要】課堂教學對人才的培養起著關鍵作用.課堂是培養學生探索精神以及科學敏銳度的主戰場.文章以大學數學課程為例,分別從提升興趣、加強能力和傳承數學精神三個方面圍繞“課堂上如何引入思政元素實現高效教學”這個主線展開論述.
【關鍵詞】思政元素;大學數學;課堂教學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7年天津城建大學教改項目”(項目編號:YBZJG1714)的研究成果.
引 言
課堂作為教育的主戰場,課堂教學改革直接影響著教育教學的成敗.傳統教學側重知識傳授,忽略思想方法和人文精神的提升,這是一種不全面的教學.長此以往會挫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如何抓住學生的興趣點,整體上把控課堂節奏,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教師需要從授課內容和授課方式上多實踐、多探索.調查顯示,大學生整體學習情況不盡如人意,具體表現有:學不進去,思想上就不想學習;學得太死,學習沒有重點,學了很多卻不會用;還有一種就是急功近利,學習目的只是想得高分,考試要求的就學,不考試的堅決不學.這些都與當前新工科的教育理念不符,教育界普遍呼吁:大學教育一定要以學生為中心,要把思政元素帶入課堂,實現“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課程思政最初在上海市中小學進行試點.最近幾年,思政理念延伸到大學課程中,目前隨著各高校對思政課程建設的重視,課程思政已成為我國各大院校課堂教學的一種全新的教學理念.課程思政不是增加一門課,而是在課堂教學中體現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將課程傳授與價值理念完美地結合在一起,增強大學生的自信,換言之,就是教師在授課過程中也要同時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然而,對于與思政教育的關系比較遠的大學數學課程而言,如何在教學中引入思政元素,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是一線教師所追尋的目標.對此,文章以大學數學課程為例,結合筆者多年的一線教學經驗,圍繞“課堂上如何引入思政元素實現高效教學”這個中心展開論述.
一、以美激趣
《高等數學》教學大綱要求理解數列的極限的定義,掌握極限的計算方法.以往教師都是直接給出數列,重點訓練學生如何用邏輯語言計算以及證明數列或函數的極限,這樣的教學模式會遮蓋數學本身的抽象之美,忽略探索知識的過程,很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文章嘗試引入分形幾何中經典的Koch雪花模型,教師拋出問題后,學生通過知識梳理,寫出數列表達式.在建立Koch雪花模型的過程中讓學生感受數學之美,讓枯燥的計算訓練課堂靈動起來,讓課堂多一些人文情懷以激發學生對未知的探索與追求,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拋出問題:假設有邊長為1 cm的正三角形,將三角形的每一條邊三等分,以中間的那段為底向外作一個新的正三角形,小三角形三條邊的出現使原三角形變成了一個有12條邊的六角形.如此無限次地重復下去,得到Koch雪花曲線,討論Koch雪花的邊界長度及雪花的面積.
分析:記Koch雪花的生成元(正三角形)為K0,采用Koch方法分形一次生成的六角形為K1,K1是一個邊界由12條1/3的線段圍成的六角形;在K1的12條邊上采用同樣的方法生成由48條1/9的線段圍成的十八角形K2,如此重復下去,直至無窮,構造出一個多邊形序列Kn(n=0,1,2,…),隨著多邊形邊數的增加,其邊緣越來越精細,形狀酷似雪花,稱為Koch雪花曲線.如果記多邊形Kn的長度是Ln,面積是An,教師引導學生觀察分形前后Koch曲線的變化特征.
(1)Koch雪花的生成元是有三條邊的正三角形,每條邊經歷一次分形后都生成4條新邊(如圖1),分形后長度都變成了原來的4/3,設生成元K0的長度為L0,則第n次分形后Koch曲線的長度為:
Ln=43Ln-1=43nL0,n=1,2,…
(2)分形后每次增加的三角形的個數是相鄰前一次多邊形的邊數,增加的小正三角形與相鄰前一次所得正三角形相似,相似比是1[]3,所以增加的每個小正三角形面積都是相鄰前一次所得三角形面積的1[]9,生成元是有三條邊的正三角形,三條邊中每一條在第n次分形前有4(n-1)個長為(1/3)(n-1)的線段,分形后多出的面積為4(n-1)個邊長為(1/3)n的小正三角形,生成元K0的面積為A0,第n次分形后多邊形Kn的面積為:
An[ZK(]=An-1+3×4n-1×A09n=An-1+49n-1A03
=A0+1+4[]9+4[]92+…+4[]9n-1A0[]3
=1+3[]51-4[]9nA0
[ZK)]
Koch雪花的邊界是一條連續、不光滑且無重點的閉合曲線.對上述兩個數列求極限:
Ln=43nL0→+∞n→∞;
An=1+351-49nA0→85A0
得出結論:Koch雪花邊界長度是無限的,然而面積是有限的且僅與生成元有關.教師如此講授,學生不僅感受到了數學的奇妙之美,還親身經歷了無限長的連續曲線圍成有限面積這一結論獲得的過程,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索新知識的欲望,在學生的心里播下了求知的種子.
二、抽象概念實際化
數學課程中有好多抽象的概念、定理,這些對大一學生來說難于理解,很容易產生懈怠思想.如《高等數學》教材中關于函數在某點的單側極限的概念,傳統講授時,大部分教師都直接給出單側極限的定義,然后給出一些分段函數,直接讓學生計算在分界點是否有極限,討論函數是否在該點連續.學生套定義,單純地代數計算解決這樣的計算問題.這樣缺少應用背景的教學讓學生感到枯燥乏味,學生在以后遇到實際問題時,就會不知所措、無從下手.教師在教學時應大力加強用數學意識的教育,課堂上盡量選取一些與學生專業背景接近的實例,將抽象的數學問題“實際化”,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的實用性,加強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
問題提出:將一單位質量的冰從-20 ℃加熱到t ℃(-20≤t<100)所需要的熱量為Q(t),找出實際問題的函數關系并討論單側極限Q(0+),Q(0-)是否存在,若存在單側極限,需要同學解釋其單側極限的含義.
教師在講授前要充分了解學生的專業背景,此題目是針對應化專業的學生講授的.學生們知道冰的熱容是0.5,水的熱容是1,溶解熱為80,則:
當-20≤t<0時,Q(t)=0.5(t+20)=10+12t;
當0 Q1(將冰溫升至0? ℃的冰)=10;Q2(將0? ℃的冰溶解為0? ℃的水)=80; Q(t)=Q1+Q2+1×(t-0)=90+t; 綜上有Q(t)=10+12t,-20≤t<0;90+t,0 此處教師可對學生提問:分界點t=0時,如何確定Q(t)的值,就此引出單側極限的概念,最后總結出: Q(0+)=limt→0+Q(t)=limt→0+(90+t)=90,物理原型是0? ℃的水; Q(0-)=limt→0-Q(t)=limt→0-(10+0.5t)=10,物理原型是0? ℃的冰. 結論是Q(0-),Q(0+)都存在但不相等,故limt→0Q(t)不存在. 當今學生用數學的意識普遍薄弱,缺乏創造性,教師在講授抽象、難懂的知識點的過程中應恰當地選取和實際專業關聯緊密的實例,實例的難易度要符合學生的認知層次和學生的專業背景.教師在課堂上引導、訓練學生用數學思維解決實際問題,讓更多的學生都能參與課堂互動,激發學生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欲望,有助于學生主動學習和主動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達到學以致用的效果. 三、數學精神 教育的改革關鍵在于思想觀念的轉變,傳統的教學模式是學生為了考試而學,教師為了考試而教,這是應試教育.而當前的教育更強調大學生的綜合素養和人文情懷的養成,教師傳授知識已無法滿足當今學生的需求,當今的學生更渴望從老師那里獲得思想的升華、數學素養的提升.培養學生的數學探索精神以及科學的敏銳度也是大學教育的范疇,如《高等數學》教材中關于無窮級數收斂必要性的講授,該性質敘述如下. 性質(收斂級數的必要條件):級數收斂的必要條件是一般項以零為極限. 性質的證明非常簡單,涉及級數收斂的定義,教師可直接讓學生講出證明過程,再追問學生:如果一般項以零為極限,則級數是否收斂?這才是學生不容易掌握的知識點,此時學生通常會給出兩種對立的答案:收斂和發散,究竟哪個正確,教師可拋出同學最熟悉的調和級數,用調和級數來說明問題.調和級數的一般項以零為極限,然而調和級數是發散的,故得出: 結論(1):一般項以零為極限,級數未必收斂. 教師繼續問學生,性質的逆否命題是什么.學生回答:級數的一般項不以零為極限,則級數發散.教師追問學生該逆否命題放在無窮級數這個板塊中有什么作用,引導學生總結:可用該逆否命題判別級數發散.為了加固學生的理解,教師此時可以列舉事例. 如判別級數∑∞n=1n=1+2+…n+…的斂散性. 在回答此題目之前,學生可先各抒己見,說說該事例涉及的知識點具體有哪些,解題方法有哪些.教師按照學生的思路做知識梳理,可將學生的方法進行歸納,一般有兩種方法. 方法一:級數部分和Sn無極限,即Sn=nn+12→∞n→∞,利用級數斂散性定義知級數發散. 方法二:利用上述性質的逆否命題,由于一般項un=n不以零為極限,故級數發散. 結論(2):級數的一般項不以零為極限,則級數發散. 教師通過直接發問、反問、追問、舉反例等手段建立一個課程互動磁場,引導學生進入角色,積極主動思考,學生經過努力思索逐步完成教師提前設定的各種學習目標,這樣的體驗不僅加深了學生對授課內容的理解,還能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培養學生主動探索知識的數學精神和人文精神. 結 語 課程思政是提高學生道德品質、堅定學生理想信念的有效途徑.在工科背景下,大學教育培養的是高素質、創新能力強的復合型人才.文章以大學數學課程為例,嘗試引入課程思政元素,實現課堂教學中“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課堂教學中,教師需要創設課程思政的情景、路徑及切入點,使學生在學習的場景中不僅體驗到數學的美妙和魅力,更能獲得主動探究知識的自主學習精神和更多的人文精神.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體會融入知識的再發現過程,獲得成功的喜悅.文章的主旨是課堂上如何引入思政元素實現高效教學,筆者結合多年的高等數學課堂教學實踐,分別從三個方面加以闡述論證:從數學的奇妙之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數學的實用性喚醒學生主動學習的欲望;從課堂互動中培養學生嚴謹、科學的學習態度和人文精神,在人才培養中發揮課堂作為教育主戰場的優勢,助力實現大學教育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1]蔡聰裕.基于混合策略博弈視角下大學生逃課現象研究[J].集美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5,16(1):72-75. [2]王憲杰,侯仁民,趙旭強.高等數學典型應用實例與模型[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3]任伯許.大學生數學能力培養研究[M].青島: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2012. [4]陳鼎興.數學思維與方法[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1. [5]王軼卿,李麗娟,郝麗麗.“隱性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學中的問題及改進策略[J].教育理論與實踐,2020,40(3):3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