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瑜
摘要:在近十年以來,隨著網絡的飛速發展,不僅改變了金融觀念和金融運作,并且直接促進了第三方支付方式的產生與發展。雖然,第三方支付方式促進了非現金交易的發展,提高了交易效率。但是,也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貨幣政策制定和實施的挑戰。本文的主要內容為:首先,分析第三方支付的發展現狀和對貨幣供給的影響;其次,通過對第三方支付影響貨幣乘數的四大因素進行分析,最終得出結論:隨著第三方支付的發展將會導致我國貨幣乘數的擴大。
關鍵詞:第三方支付 ?互聯網支付 ?貨幣乘數
一、前言
隨著互聯網的興起,促進了電商行業的高速發展。然而電商的迅猛發展必定離不開第三方支付方式的支持與發展。第三方支付憑借其高效率、低成本、交易便捷的優勢,不僅贏得了消費者的喜愛而且為我國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但毋庸置疑的是,第三方支付方式的高速發展也對貨幣的發行與流通產生了不小的影響,為中央銀行制定和實施有效的貨幣政策帶來了一定的挑戰。第三方支付首先改變了流通中的貨幣形式,引起人們的支付方式發生變化,導致貨幣流通速度以及貨幣乘數發生改變,進而使得貨幣的供給和貨幣的需求發生變化,這些變化最終會增加央行制定貨幣政策的難度削弱貨幣政策的有效性,進而影響社會經濟的穩定發展,由此可見,探究第三方支付對我國貨幣乘數的影響有很強的研究意義。
二、我國第三方支付發展現狀及其對貨幣供給的影響
(一)第三方支付的發展現狀
1.我國第三方支付服務的主要平臺。隨著互聯網的普及,第三方支付也隨之快速發展。通常情況下,第三方支付平臺會與各大商業銀行簽約,并以此來向客戶提供與銀行支付結算系統相對接的互聯網支付模式。目前為止,我國國內主要的第三方支付平臺主要有如下幾大平臺:支付寶、微信支付、百度錢包、財付通、快錢、網銀在線等。
2.第三方支付服務的應用范圍。在第三方支付方式產生的初期,其發展主要依賴于電子商務的發展。而如今,隨著第三方支付的多元化發展,互聯網支付項目也層出不窮。由于各大交易平臺存在業務交叉的特點,為了更清楚地反映第三方支付的發展現狀,下文主要根據第三方支付的服務項目進行分類。并且將第三方支付分為以下四個種類,分別是互聯網金融、個人業務、線上消費以及充值繳費等。根據艾瑞網的調查數據顯示:2018年,互聯網金融交易占比已經達到了44.5%,個人業務占比21.5%位居第二;而第三方最早期的發展形式:線上消費,僅占比18.7%。由此可見,互聯網金融逐漸成為第三方支付的發展主力。同時,第三方支付方式在線下交易中也得到了廣泛應用。例如:商場購物、水電費等生活費用的清繳、車票的購買等多個領域都支持“掃碼支付”。在降低交易時間,提高交易效率的同時減少了現金的流通,進而降低現金的流通成本。
3.第三方支付交易規模的發展現狀。在第三方互聯網支付方面,根據艾瑞咨詢網站的調查數據顯示2015年第三方互聯網交易規模為 11.86745萬億元,同比增長 46.9%。但是在2018年時,我國第三方互聯網支付交易規模就已經達到了29.1萬億元,同比增長3.6%。在移動支付交易方面,2018年我國的交易規模已經到達了190.5萬億元,同比增長58.4%。在2019年第四季度,中國的第三方移動支付交易規模已經達到了59.8萬億元,同比增速13.4%。從上述數據中不難看出,從2018年的第一季度以來,我國移動支付交易呈現出了發展放緩的趨勢。而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可能是伴隨著第三方交易方式的不斷普及以及移動支付場景的大范圍覆蓋,我國移動支付已經結束了高速發展階段,并向平穩漸升的階段邁進。
4.第三方支付用戶數量的增長趨勢(以支付寶為例)。“支付寶”作為我國大型的第三方支付平臺之一,在第三方支付領域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因此支付寶的用戶數量規模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第三方支付發展的總體趨勢。
截至2016年末,支付寶用戶已經達到4.5億人,并且其用戶數量還在以每年35%左右的幅度增長;截至2017年末,支付寶賬戶已經達到了6.3億,同比增長40%。截止到2018年底,支付寶的全球用戶已經超過了9億人,其中國內客戶占比最大,已經達到7億人。截至2018年末,支付寶的全球用戶已經超過了12.3億人,同比增長36.67%。這說明在第三方支付范圍不斷擴大的同時消費者也在慢慢適應使用第三方支付平臺進行交易。
(二)第三方支付對我國貨幣供給的影響
1.對我國城鄉居民現金持有量的影響。通過搜集整理2010年至2019年中國人民銀行的官網數據,得出: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城鄉居民的現金持有量也隨之上升。另一方面,通過人均現金持有量占人均可支配收入比重可知:雖然現金持有量不斷上升,但是,人均現金持有量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卻在不斷下降。也就是說,從整體來看自2010年以來,我國居民的現金持有量占總收入的比重在逐年下降。進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隨著第三方支付方式的產生與發展,我國居民現金持有率呈現出下降趨勢。
2.對我國城鄉居民存款數量的影響。以存款期限不同為標準,我們可以將銀行存款分為兩種類型,分別是: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活期存款是指存款者無需任何事前通知,便可隨時存取和轉讓的銀行存款。活期存款構成了我國貨幣供給的主體,同時它也是商業銀行的重要資金來源。定期存款是指銀行與存款者在存款時事先約定存款的期限、利率以及存款到期日期的存款。為了進一步探究第三方支付對存款數量的影響,通過對央行近十年的存款數量進行統計并得到以下結果:隨著第三方支付方式的不斷普及,人們持有的現金數量正在不斷減少,與此同時定期存款與活期存款的規模卻在不斷擴大。也就是說,人們很可能將暫時閑置的現金置于商業銀行的存款中,進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貨幣的使用。
三、第三方支付對貨幣乘數影響的理論分析
由貨幣乘數理論可知,貨幣乘數主要受以下四個方面的因素影響,分別是:現金漏損率k;法定存款準備金率rd; 超額存款準備金率re以及定期存款與活期存款比例t等因素所決定。在這四個變量中,現金漏損率k和定期存款與活期存款比例t主要受公眾的流動性偏好影響;法定存款準備金率rd主要受中央銀行的政策影響;超額存款準備金率re主要受各商業銀行以及存款外流的成本等因素影響。理論分析的主要思路是:首先,研究k、rd、re、t對貨幣乘數會產生的影響,再研究第三方支付對k、rd、re、t的具體影響,進而間接得出第三方支付對我國貨幣乘數會產生的影響。
(一)第三方支付對我國現金漏損率的影響
現金漏損率指的是市場上流通的現金在銀行活期存款中的比重。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現金漏損率的變動主要受社會公眾流通性偏好值影響。假定re、rd和t不變,我們得出結論:當現金漏損提高時,貨幣乘數將會下降;反之貨幣乘數就會上升。
第三方支付對現金漏損率的影響主要是通過改變人們持幣的機會成本來實現。一般情況下持幣成本與市場支付結算體系的發達程度直接相關,市場中的支付結算體系越發達,資金所有者持有貨幣的機會成本就越高。反之,當一國的支付清算體系較為落后時人們的持幣機會成本就會降低。一方面,與傳統的支付方式相比,第三方互聯網支付在很大程度便利了人們的交易,提高了交易的效率,促進了結算體系的發展,提高了持有貨幣的機會成本,導致現金漏損率下降。另一方面,第三方互聯網支付的產生與發展改變了人們傳統的支付結算習慣,降低了人們對持有現金的需求,人們可以將更多的現金以存款的方式放入銀行體系中,使得商業銀行活期存款增加,導致現金漏損率k的下降,造成貨幣乘數擴大。
(二)第三方支付對我國法定存款準備金率的影響
法定存款準備金是商業銀行按照法律規定必須繳存于中央銀行中的自身吸收存款的一個最低限額。假定k、t、re保持不變,當央行決定降低法定存款準備金率時將會導致我國貨幣乘數呈現出上升趨勢;反之,則會導致我國貨幣乘數的下降。
中央銀行規定法定存款準備金,最主要目的是為了防止商業銀行破產的風險。法定存款準備金體系可以較好地防止銀行破產的風險。中央銀行作為“銀行的銀行”可以為其提供一定額度的貸款,進而維持銀行的流通性。而第三方支付的出現降低了銀行間同業拆借的成本,促進了銀行通過同業拆借的方式來維持流動性。因此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第三方支付的出現使得商業銀行不再需要在央行中儲備過度的準備金來保證流動性,中央銀行就會適當下調法定存款準備金率水平,導致rd的總體水平下降,最終導致貨幣乘數的上升。
(三)第三方支付對于我國超額存款準備金的影響
假定k、t、rd保持不變,當商業銀行減低超額存款準備金率時,貨幣乘數將會上升,商業銀行降低超額存款準備金率時,貨幣乘數將會下降。
與中央銀行的法定存款準備金不同,超額存款準備金主要取決于商業銀行自身的經營,是由商業銀行自己加以確定的。商業銀行的超額存款準備金越多,用于發放的貸款數量就越少,降低了銀行的營利性。第三方支付方式具有交易便捷、交易成本較低的特點,商業銀行可以迅速從貨幣市場獲得短期資金支持,因此商業銀行無需較多的超額存款準備金,即re總體水平將會下降,造成貨幣乘數的上升。
(四)第三方互聯網支付對我國定期存款與活期存款比例的影響
假定k、re、rd保持不變,廣義貨幣乘數的變化與定期存款與活期存款比例成正比。廣義貨幣乘數隨著定期存款與活期存款比例的上升而上升,隨著定期存款與活期存款比例的下降而下降。
許多專家認為電子貨幣的發展對于定期存款T的影響與其對于定期存款比率t的影響是大致相同的。當前,主流研究結論都認為電子貨幣的發展將不斷使貨幣由流通現金C向活期存款D以及定期存款T轉化。這種現象在生活中也不難理解,由于電子貨幣的產生與發展促進了交易的進行,加快了貨幣的流通速度,人們可以以較少的資金維持較高的流動性來滿足社會日常交易的需要,降低了公眾持有現金的數量,導致大量的現金紛紛轉化成定期存款,最終造成定期存款比率t的上升,貨幣乘數上升。
四、建議及對策
(一)加強對于第三方互聯網支付的研究力度
相較于某些西方國家,我國第三方支付發展較晚,相關的研究成果還未成熟。特別是第三方支付的快速發展對貨幣政策的影響仍處于觀察階段,有些影響還尚未明確。加強對第三方支付研究力度的措施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展開:首先,必須要鼓勵對流通中貨幣的研究,把握最新的貨幣流通規律以提高中央銀行對貨幣供給的控制。這主要是因為電子貨幣對流通中的現金會產生一定的貨幣替代作用,加速現金的流通,增加控制貨幣的難度。通過挖掘貨幣流通的規律,從而為央行控制貨幣提供有價值的理論依據,將有助于保障貨幣政策的有效性。其次,應當鼓勵第三方支付對貨幣政策各個方面的影響研究。第三方支付對貨幣乘數受多個層面因素的影響,例如:公眾的消費支付方式、社會公眾流動性偏好、商業銀行對中央銀行的依賴程度等因素。第三方支付方式的產生和發展增強了貨幣供給的內生性,增加了央行制定貨幣制度的難度。只用詳盡地研究各個方面的影響,才能更加全面地了解第三方支付對貨幣乘數的作用效果。
(二)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
擁有完善的金融法律法規是確保金融業穩健運行的必要前提,特別是在第三方支付快速發展的情況下,健全的法律體系更顯重要。
第一,要加強第三方支付的市場準入機制。目前我國在第三方支付方面的管制還存在一些漏洞,第三方支付的準入門檻較低,缺乏相應的法律約束。金融監管機構應當制定嚴格的市場準入機制,對進入金融領域的第三方進行選擇,保證只允許合格的機構或者個人進入市場。
第二,要建立健全的消費者第三方支付的法律體系,保證消費者在使用第三方進行消費時個人隱私不被泄露。消費者在第三方支付平臺上進行交易時,一般情況下要提供真實有效的身份信息,一旦第三方支付平臺掌握了這些信息之后就會有泄露信息的可能性,威脅到客戶的隱私權。政府應當從消費者的角度出發,出臺相應的法律法規以保證消費者的信息安全和財產安全不受侵害。
(三)國家應適當調整貨幣政策目標和其運行機制
中央銀行作為貨幣政策的制定者和執行者,必須要根據第三方支付的發展狀況及時調整貨幣政策的運行機制,以優化貨幣政策的執行效果。這主要是因為在第三方貨幣的影響下,作為貨幣政策中間目標的貨幣供給量無法準確地反映出貨幣政策的運行效果,所以有必要通過調整貨幣政策的目標來促進貨幣政策的實施,中央銀行通過貨幣政策機制來控制短期利率,提高市場控制的有效性,以實現貨幣政策的最終目標。
參考文獻:
[1]高曉燕.李向前.貨幣金融學 [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16(07):248-249.
[2]楊弋帆.電子貨幣對貨幣供給及貨幣乘數的影響機制研究——包含第三方支付機構的三級創造體系[J].上海金融,2014(03):23-25.
[3]崔建軍.中國貨幣政策有效性問題研究[M].中國金融出版社,2006(02):214-216.
[4]邵玲.第三方互聯網支付對我國貨幣乘數的影響研究[D].浙江:浙江大學,2018(11):31-33
[5]王魯濱.電子貨幣與貨幣政策研究[J].金融研究,1990(10):71-74.
[6]弗雷德里克·S·米什金(FredericS.Mishkin).貨幣金融學(第九版)[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04):337-338.
作者單位:首都經濟貿易大學金融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