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從網絡化、數字化、智能化、個性化、終身化五個方面形成了中小學信息化發展路徑,提出了人本教育、可持續教學、開放平等理念下的智慧課堂模式,是現階段我國中小學教育信息化建設的重要指導方針。本次研究過程中從教育信息化2.0背景出發,分析中小學教育的轉型和進階,在信息化課堂教學模式、效果等基礎上探究2.0時代下中小學教育的得失,形成以基礎層—核心層—拓展層為一體的三維教育信息化建設路徑,為推動中小學教育信息化建設提供參考依據。
關鍵詞:教育信息化2.0;中小學;轉型;問題
一、 引言
2018年4月13日,教育部印發了《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提出中小學教育要從資源模式轉變、信息素質培養、智能課堂優化等方面出發,形成人工智能課堂體系。上述教學理念、課堂模式和互動形式的轉變,為中小學教育注入了新的血液,有效去除了課堂教學中“老舊單”“滿堂灌”等頑疾,全面激發了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與此同時,在教育信息化2.0時代,中小學教育信息化不再是局限于信息技術的生搬硬套,尤其在2020年疫情期間通過線上教育的多種方式來進行教學,導致學校教育方面出現新的教育手段和教學模式,使到學校更注重信息化課堂創新創優,契合現代化教育發展的需求,使我國中小學教育信息化建設邁向了一個新的臺階。
二、 2.0時代中小學教育信息化建設的轉型情況
教育信息化2.0推動了以人工智能為核心的新型課堂教學發展,使智慧課堂成為中小學教學的主流。這種課堂模式將“互聯網+”和特色教學全面融合,實現了2.0時代背景下信息化建設的轉型和生態重構,見表1。
在上述教育信息化轉型過程中,我國中小學已經基本完成了網絡課堂全覆蓋,各區域學校基本實現“班班通”,開始構建了專業數字教室、智慧課堂、智慧校園,形成市級區域教學網等,使到教學輔助設施升級,令到市的整體教育信息化水平得到全面升級。
2.0時代為中小學教育提供了更加豐富的資源,精品題庫、微課視頻、特色課程、教學實錄等數字資源使中小學信息化教育有了更多的可能性;網絡學習空間、數字圖書館、數字博物館、VR體驗館等數字模擬資源延伸了課堂教學空間,這使中小學教育信息化越來越人性化、個性化、多元化、智能化。
除此之外,教育信息化2.0還實現了師生綜合素質的全面推動。這種新型教學模式將智能化信息技術和教育教學深度融合,有助于提升教師和學生的綜合核心素養,使其更好地融入教學和生活,這對教師和學生發展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
三、 2.0時代中小學教育信息化建設面臨的困境
網絡是把雙刃劍,教育信息化也不例外。在合理地運用信息技術能夠推動教學發展的同時,會造成過度濫用數字化資源從而造成“形式主義”教學現象。2.0時代下,中小學教育信息化建設得以全面升級,教學環境、課堂模式、互動學習等均實現質的飛躍,但在2020年疫情期間的線上教育調查情況來看,過快信息化建設下也涌現了一大堆教育問題,形成了信息化教育的三大鴻溝,見圖1。
(一)愿景與現實需求的沖突
在教育信息化2.0時代過于片面依賴網絡數字資源,在教學信息化建設中“生搬照抄”已經成為一些教師“病態”。這種課堂構建根本無法滿足學生個性化教育需求,缺乏深入教材研讀和生本開發,導致信息化課堂教學效益大打折扣。同時城鄉硬件的建設差別較大,在2020年疫情期間進行線上教育時尤其突出,在57009份問卷中,有52.3%還都以為傳統的教學模式有效,40.1%認為自己線上學習的態度一般。
(二)數字資源利用率一般
面對驟然激增的教育資源,許多教師并未把握好2.0時代中小學教育信息化建設的核心內涵,沒有充分研讀和學習《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中的各項內容,造成教學中過于追求資源“花哨”“豐富”,一味拓展,中小學生根本無法全面消化,反而容易因噎廢食,沒有利用大數據平臺進行精準教學。
(三)教師的主導作用弱化
在教育信息化2.0時代背景下,越來越多的教師開始由“放權”逐漸轉變為“放任”,線下教師的主導作用越來越弱化,這種不良現象導致許多中小學教育信息化脫離實際,嚴重挫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人工智能給中小學信息化建設帶來了新的機遇,但人工智能不應當用來替代課堂中教師的位置,因此2.0時代中小學信息化建設中仍必須要以教師為“領路人”,才能充分發揮教育信息化的輔助作用。
四、 2.0時代的中小學教育信息化建設新路徑
2.0時代中應從網絡化、數字化、智能化、個性化、終身化五個方面整合數字資源、信息技術,實現多方協同,全面推進信息化與中小學教育的深度融合,形成全方面支撐、多角度推動、高效益教育體系,即:
(一)注重基礎設施和制度保障
為保證2.0時代中小學教育信息化建設取得長足進步,在基礎構建中要實現多方協調,使政府、社會等全面參與到教育信息化建設中,從政府層面落實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面向學校需求提供相關技術支持和資源支撐,實現精準配置,推動數字資源共建共享;要不斷提升職業素養,以教育信息化2.0中的各項技術要求為核心,加大教師教育培訓,在職業技能和信息技術方面取得顯著突破。尤其是要以國內外新型信息技術為核心形成針對性培訓,實時學習教育,定期考核,由教育行政部門制定長期的考核評價機制進行綜合評價,形成長效人才后備體制。
(二)落實核心素養培養
關注技術賦能教育德價值和倫理是2.0時代下中小學教育信息化建設的重中之重,落實在技術支持下人的實踐活動本質。因此,在教育信息化建設的過程中要從學生素養和教師素養兩方面出發,從知識、能力、素質,短期學習長遠需求,價值、倫理等多角度,構建新型智慧課堂,平衡師生關系及推動師生發展,落實培養創新型人才。如在2020年開展全市中小學、幼兒園校(園)長綜合領導力培訓、中層干部信息化能力培訓,配合開展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2.0實施方案,得到接受培訓教師99.2%的非常滿意度,效果明顯。因此,這樣才能夠從根本上保證2.0時代中小學教育信息化建設成效。
(三)強化應用拓展效果
2.0時代中小學教育信息化建設應強調上下結合,將信息技術全面貫穿到知識學習、探究互動、游戲運用、總結反思等過程中,形成具有中小學特征的信息化課堂。如新課標《確定位置》教學過程中就可以使用AR技術制作成三維教室,讓學生在線學習過程中通過AR教室觀察課標教材中學生的位置,正確理解“觀察者”這一角色,合理進行行、列的定義,加深其認識和理解。要注重從學生興趣、層次需求、發展需求等出發合理配置數字資源,在教師引領下有序開展新型智慧課堂,寓教于樂、活潑多元。如在中學物理教學中內容如光的折射和反射實驗中就可以使用數字模擬資源,如數字動畫、模擬平臺等,順利通過實驗加深學生對物理實驗的印象,加深對物理理論的理解。
五、 總結
教育信息化2.0不僅給中小學教育教學帶來了機遇,也提出了新的挑戰。在教育信息化建設中,學校需把握好信息技術的利與弊,從學生、教師、學校三方面出發形成新型教育體系,積極爭取資源支撐和技術支撐,充分挖掘信息技術的核心價值,創造優質數字校園、智慧課堂,營造多元、和諧的數字化智慧校園。要進一步做好教育信息化管理,實現線上與線下的合理銜接,讓智慧課堂中的師生作用得以充分發揮,形成地位合理、作用高效的教育信息化智慧系統。
參考文獻:
[1]萬昆,任友群.技術賦能:教育信息化2.0時代基礎教育信息化轉型發展方向[J].電化教育研究,2020,41(6):98-104.
[2]江玉梅,邢西深,佟元之.2.0時代的職業教育信息化現狀、問題與發展路徑[J].中國電化教育,2020(7):119-124.
[3]陳佳,劉冬雪,鄧雪晨.關于教育2.0時代推進教育信息化工作的路徑探索[J].科學與信息化,2020(19):13,15.
作者簡介:
李高英,廣東省江門市,鶴山市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