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苗苗
摘 要:在經濟全球化發展,科技迅猛進步的背景下,市場經濟越發活躍,而此時金融危機的爆發也有了明顯的上升性。同時各個國家之間的貿易往來也日益頻繁,促進了各國之間的經貿合作,會計準則國際趨同的需求日漸強烈,相關的概念應運而生。為了盡量避免金融危機的發生,也為了使各國之間的合作更加的方便快捷,各國開始了融入金融監管框架改革進程的合作,力求全球統一的高質量會計準則能夠及時制定完成。我國作為世界的第二大經濟體,對于全球經濟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于是在必要時,我國不僅要學習引進國際會計準則,還要建立一套更適應我國國情,更適合我國社會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會計準則體系。在會計準則國際趨同的過程中,我國應該學習世界各國會計準則國際趨同的經驗,結合我國的國情,考慮到我國的現狀和特殊之處加以結合,使我國會計準則的國際趨同能夠及時完成。
關鍵詞:中國會計準則;國際準則;國際趨同
一、研究背景
隨著全球市場國際化程度的不斷加深、跨國生產、跨國貿易往來的不斷發展以及會計教育、會計組織、會計職位的不斷國際化,越來越需要在全球范圍內實行一套統一的高質量的適合各國發展的會計準則。尤其是在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后,更加認識到在國際上實行一套統一的高質量的會計準則的緊迫性和重要性,各國都積極地參與到國際金融監管框架的改革中,通過各國之間會計信息的可比性和透明度的提高來促進世界各國資本在全球資本市場中的最優化配置。在先后舉行的七次二十國集團(G20)領導人峰會中,二十國集團的領導人為了能夠更好地應對金融危機的挑戰,快速恢復全球經濟以及加強對全國金融市場的監管,都積極支持建設一套全國統一的會計準則,將會計準則的制定以及國際趨同問題提高至政治高度。
在現今,國際上包括中國在內的123個國家或地區,或普遍認可國際財務報告準則,或允許直接采用國際財務報告準則。而且在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后,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加快了相關會計準則項目的進程,修訂和發布了新的會計準則項目,而世界上的一些主要經濟體也緊接著修改、更新了自己的會計準則,跟緊國際趨同的腳步。在新的國際情形之下,我國研究并確定本國會計準則的國際趨同問題并制定出相應的應對舉措,盡量發揮我國在國際會計準則建設過程中的積極作用,同時也推進制定一套全球統一的高質量的會計準則的進程。
二、我國會計準則國際趨同的現狀與不足
關于我國會計準則國際趨同進程,其實在2005年時,中國的會計準則體系就基本和國際財務報告準則趨同,然而由于中國會計環境獨有的會計問題,中國的會計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還是存在著必然的差異。在我國會計準則國際趨同的過程中,我國的會計準則所體現出的問題有:
1.我國會計準則缺少概念框架,現階段是會計的基本準則在充當會計的概念框架;在我國,會計準則的基本準則的主要作用是直接規范會計實務的實施和會計操作流程的制定,同時對于會計具體準則的基本概念也只是具有一些比較抽象的描述,并沒有一些在理論上的實質性描述。這個情況導致中國在后來制定會計準則的過程之中,往往會出現一些具體準則之間不協調無法相互配合的狀況,這時候再充當概念框架的具體基本準則也只能治標不治本,完全不具備理論上的指導意義。
2.我國的市場經濟發展不完善,經濟基礎不夠雄厚,信息的流通程度跟不上需求,使得公允價值難以充分地形成。在當今的中國市場經濟中,國有資產依舊占據著主要地位,而在我國進行了股份制改制之后,市場經濟結構有了多元化的新進展,但實體性的經濟還是有很多問題并沒有得到解決。同時我國的公開市場容量并不算大,有一部分的交易并不會發生在公開市場上,使這些交易的公允價值以及其他的一些會計信息難以獲得。
3.我國的會計教育體質發展不健全,教育的先進程度和技術水平不能完全跟緊國際上的發展速度,不能快速且普遍地傳達到全國,同時會計人員的素質整體上看來并不算高,我國熟練掌握國際會計準則和慣例的人才并不多,而能夠參與到國際會計準則的專家更是缺乏,會計人員的整體素質和頂尖發展迫切的等待提高。
4.新準則有些規定過度超前,實施難度大。而且會計準則和制度的變化速度加快使部分的會計人員難以跟上當今的形勢,不能夠對新的會計信息完全理解和消化,從而導致會計準則國際化趨同進程減緩。
5.我國的法律環境條件不夠完善。我國會計準則與其他國家相比,有一個特色之處在于我國的會計準則具有法律效益,它的執行和實施會受到法律的強制力的保護。而我國會計法律體系并不完善,同時也正因為它與其他國家相比的獨有特色,無法從其他國家吸取經驗,無從借鑒和考量,我國會計準則體系的法律方面的修正和進步更是具有艱難之處。
三、我國會計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的差異
比較我國會計準則與國際準則之間的差異,了解兩者之間的不同點在哪里,分析彼此的優缺點,再結合我國國情和會計環境等的特殊之處,才能得出我國的前進方向和吸取他國經驗,才能更好、更快、有質量地完成我國會計準則國際化趨同進程。在我國,財務部正在通過制定及修改會計準則來縮小與國際會計準則之間的差距,但就算這樣,兩者之間還是存在一些細節上的差異,這些細節上的差異主要體現在:
1.經濟業務的會計環境有些許差異,從而導致一些會計準則的規定有不同,比如公允價值相關規定、資產減值業務、財務報告的提交目標以及合營中權益的處理辦法等。
2.在某些業務內容上,由于業務內容的不同,各國對待其態度的情況,我國做出了相應的規定,而國際會計準則沒有規定。
3.由于各國環境不同,對不同事物的處理不同,國際準則有所規定而我國沒有相關內容的。例如,關于惡性通脹經濟中財務報告的編制、資本和資本保全概念以及關于收益計劃的設定等。
4.一些盡管內容很相似,但是關于具體項目的合并和分解不同。比如會計要素的分類,我國將會計要素分為六類:收入、費用、利潤、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而國際會計準則的《編報框架》卻將其劃分為資產、負債、權益、收益和費用以及關于利得和損益的劃分。
四、我國會計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差異的影響因素
我國會計準則和國際會計準則之間差異的存在是各種因素共同造成的。首先是不同的現狀、不同的發展狀況、面對著不一樣的問題、擁有不同的底蘊,讓很多情況都朝著不同的方向發展。在會計準則的制定上,國際會計準則的現狀就是經費充足,制定的會計準則在一定程度上比較完善,發展方向明確,還有著嚴格的治理機構來監督實施和反饋發生的問題,而我國的會計準則依舊是在政府的主導之下,制定機構的人員和程序等都有待提高和完善,前進的方向不光受到國內復雜經濟狀況的影響還有國際上各種力量的影響。而在對于國際會計準則的理解和研究上還差點火候,面對著國際會計準則體系這個龐然大物,我國的準備不夠,解讀不夠到位和深入。
目前,國內的環境因素是一個很大的阻礙。不管是在經濟、人文教育還是在法律條件上都存在著很多的不利之處,我國應當不斷地發展國內的市場經濟,完善我國的法律體系,學習他國特別是西方國家的思考方式,要勇于嘗試,借鑒有用的經驗。更重要的兩者在會計準則制定上的出發點不同,國際會計準則是為了更好地統一世界上的會計往來,讓國際貿易能更好地進展,而我國的會計準則不僅在經濟方面要有所擔當,主要它還是國家財經法規的一部分,更要發揮好國家的宏觀調控的作用,它承載著比國際會計準則更加多重化的功能。
五、中國會計準則國際趨同的策略
在會計準則國際趨同的道路上,不論什么樣的狀況,都要基于我國國情來做出改變,在了解了我國現在的會計狀況后,在會計準則的法律制定方面、人員教育方面以及市場經濟方面應當做出相應的改善。
1.制定會計準則方面
我國會計準則在國際趨同的道路上所出現的問題和缺陷,盡管是有著各個方面的原因,但應當追根溯源,那就是在會計準則的起源即制定方面尋找原因和解決方案。
第一點就是要提高會計準則制定機構的專業性。在制定機構人員方面有著兩個主要問題,一個就是參加會計準則制定人員的專業素養不夠,另一個就是社會各界人員在會計準則制定時的參與度不夠。
在參與到會計準則制定的政府機構人員中,大部分都是公務員,他們專業上的基本素養是有的,但是制定會計準則在中國會計法律體系上處于基礎地位的法律性文件,就要求有更高、更加專業、針對性的會計人員的專業知識和素質。這些人員的專業知識問題不是靠著專家們地參與就可以解決的,這些人員是普遍性的需要,所以要加強會計人員的教育問題,不僅在特定時刻去學習,還要加強會計專業性的氛圍。
同時在社會上各界人員的參與上,不僅要專業人員參與,還要各種與會計不相關人員參與。首先是會計準則制定機構的人員的選擇是要體現出幾個特點的,代表性、專業性以及層次性。再之后就是社會上各方人員的參與,要加強社會上人員的參與,因為會計準則是適用于各個行業、各方人員,整個社會都要適用才好,政府的意愿固然重要并且具有客觀考查性,但各種事物都有兩面性,顧慮到政府的管理意愿,就不能太過了解到被管理方的想法。
其次則要改變會計準則立項時的著重點。與國際會計準則相比,我國的會計準則沒有考慮到更多的實施問題。國際會計準則在制定時,不僅對會計技術可行性問題進行了研究,還對于實施之后的適應性進行考慮,而且對于在會計準則實施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會有嚴密的治理機構進行管理,來確保會計準則制定的客觀性。中國的會計準則則更多的對于技術可行性進行了研究,對于實施后的適應性問題并沒有太多的考慮,也沒有相關的監督機構來關注和解決這些問題,沒有一個雙向的反饋,有些一廂情愿的意思。那么就需要中國的會計準則在制定的出發點上做出一些改變,對實施方面多一些考慮,從實踐出發,讓理論和實踐兩者的互動多一些,這兩個方面能夠真正地做到理論到實際和實踐到理論的雙重飛躍。
2.會計教育方面
要加強會計人員的專業素養,就要完善我國的會計教育,加強會計人員的專業教育,不光是在學校里,還要在執業的過程。在會計準則的快速變化背景下,會計人員的教育也要跟進前方的步伐,不僅要改變傳統的會計教育,更要在會計知識的最前方吸收知識,要不斷地改革會計人員的教育體制,培養更多與時俱進的、能夠不斷更新自身知識庫的會計人員,而且在會計人員的教育上,要加強對于會計實踐的重視。在會計準則國際趨同的背景下,需要有很多國際化的人才,這些人才的培養也應該是當今會計教育的重點,要能夠適應現在快速變化的社會,不斷地學習新知識來更新、提高自己。
3.提高經濟發展水平
經濟發展的水平是一個時代的重要標志,能夠產生很多重要的影響,當然這些影響在會計領域也是必然產生的。要進一步地發展市場經濟,提高我國市場經濟的完善度,國際會計準則的理想市場經濟是一個發達的市場,雄厚且完善的資本市場,我國的市場經濟與之相比還是有一定的差距,因此發展市場經濟是必然要堅持下去的。要深化改革市場經濟,推動資本市場向著成熟化的方向前進,完善國內的投資體制和市場的運行制度,致力于建立一個自由、活躍、公開的貿易信息市場。
六、結論與建議
我國的會計準則國際趨同現在處于一個不斷前進和發展的階段。我國的會計準則出于經濟發展的需要,向著國際準則不斷地趨同,在這個國際化趨同的過程中,會計準則立足于國情,學習新的東西、先進的知識,也在彌補著自身的不足,以期能夠完善自身。我國在會計準則國際化趨同道理上一直是穩步前行,盡管不可避免地會出現阻礙,但是并不能使我們減緩甚至是停下腳步。我國要改變自身狀況,在會計準則的制定上,改變立項的著重點,對于實施會計準則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進行反饋和解決,還要加強參與會計準則制定人員的多元性,使更多的行業專業人員參與進來,也要讓社會上更多的人員了解會計,參與到會計準則在社會中的各個方面;要完善我國的會計教育,加強會計人員在會計知識的實踐性、技術性、先進性上的學習,要與時俱進,培養更多的國際化人才;然后要發展經濟,完善我國會計人員的市場經濟背景,讓會計信息能夠更好地獲得,讓會計準則能夠得到更好地實施;更要加強與國際上的合作,更多更好地了解國際情況,也能不斷同世界各國交流經驗,學習他國長處。總而言之,我國會計準則的國際趨同研究還是有一大段路要走,但是前進的腳步不會停下。
參考文獻:
[1]張璽.淺析國際會計準則的發展及啟示[J].品牌,2014,07:49.
[2]李倩.我國企業會計準則國際趨同的策略選擇[J].商場現代化,2015,02:196-198.
[3]王華.會計準則國際趨同的經濟后果:一個理論分析的框架[J].商業會計,2015,01:9-12.
[4]孫思鈺.中國會計準則國際趨同研究的文獻綜述[J].商業經濟,2015,03:41-42+55.
[5]劉秀琴.淺談我國會計準則的國際趨同[J].企業導報,2015,05:21-22.
[6]康大偉.我國會計準則國際趨同研究[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6,03:152-153.
[7]黃瑾.我國會計準則的國際趨同進展研究[J].經濟研究導刊,2015,15:128-130.
[8]吳娜娜.我國會計準則國際趨同的影響因素分析[J].統計與管理,2016,03:74-75.
[9]吳敏.我國企業會計準則國際趨同研究[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6,07:190-191.
[10]印馳.會計準則的國際趨同研究[J].中外企業家,2015,35:51-53.
[11]李蘭.我國會計準則國際趨同探討[J].現代商貿工業,2015,3621:119-120.
[12]高松.企業會計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的趨勢分析[J].中國總會計師,2016,11:92-94.
[13]王怡.中國會計準則國際趨同與會計信息質量的關系研究[J].財會學習,2017,01:17-18.
[14]黃佳康.我國會計準則國際趨同問題研究[J].財經界(學術版),2017,01:249.
[15]羅瑞雪,楊成文.企業會計準則和國際財務報告的差異分析[J].當代經濟,2017,06:58-59.
[16]劉勤進.企業會計準則國際趨同的思考[J].中國國際財經(中英文),2017,19:33-34.
[17]莫一帆,張力派.淺析我國企業會計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的持續趨同——基于會計環境的視角[J].中國商論,2018,05:125-128.
[18]楊玉紅.基于我國會計準則國際趨同的策略探討[J].中國集體經濟,2017,17:8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