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裕敏
【摘要】本文以北師大版“利用酵母菌發酵做包子”知識點為基礎,闡述如何將勞動教育和STEAM教育運用到家庭生物實驗中,從而提高學生的勞動技能和實驗動手能力。
【關鍵詞】STEAM教育;勞動教育;生物家庭實驗
一、將勞動教育和STEAM教育運用到家庭生物實驗中的原因
教育部在2015年發布的《關于“十三五”期間全面深入推進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指導意見》中明確提出:探索STEAM教育、創客教育等新模式,使學者具有較強的信息意識與創新意識。STEAM教育是科學、技術、工程、藝術以及數學等多門學科的有機整合體,趣味性、多樣性、協作性和項目性是STEAM教育的四大設計理念,利用探究式和基于設計的教學,促進學生運用跨學科的知識和技能解決實際問題,并在完成目標任務的過程中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
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要求把勞動教育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貫通大中小學各學段,貫穿家庭、學校、社會各方面?!督逃?、共青團中央、全國少工委關于加強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中也強調:勞動教育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的基本要求,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有效途徑。并提出“要有效發揮學科教學、社會實踐、校園文化、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的勞動教育功能,讓學生在日常學習生活中形成勞動光榮、勞動偉大的正確觀念”。
生物學課程是自然科學領域的一門課程,它既要求學生能獲得基礎的生物學知識,更期待學生能主動地參與學習過程,養成理性思維的習慣,形成嚴謹的科學態度。在筆者多年的教學實踐中發現,單靠學校課堂有限時間開展實驗,條件限制嚴重,學習內容少,不能深入開展,實驗效果不夠理想。若在家庭中開展實驗,許多問題都能迎刃而解。筆者就如何在家庭中開展生物實驗進行研究,嘗試將勞動教育和STEM教育設計理念運用到家庭實驗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將勞動教育和STEAM教育運用到家庭生物實驗中的方法
以北師大版初中生物八年級上冊《微生物與人類的關系》拓展活動“酵母菌發酵做包子”為例,闡述如何將勞動教育和STEM教育運用到家庭生物實驗中。
(一)三維目標
1.知識目標:掌握酵母菌發酵原理。
2.能力目標:通過動手做包子,提高實踐能力,提高生活技能。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動手操作做包子,增加對生活的熱愛,培養生活自信心。
(二)活動對象:初二學生。
(三)活動時間:2~3課時。
(四)教學設計。
1.活動:初次做包子
(1)任務布置
疫情期間,全民宅在家里不能外出,做面食成了最受歡迎的活動之一。同學們在家是否也參與了做包子或饅頭?這個周末請同學們在家制作一次包子或饅頭,成品盡量有創意。周一在課堂上分享勞動成果和活動過程。
設計意圖:提高學生的勞動意識,鍛煉動手能力,提高生活技能。
(2)成果分享
看到同學們桌子上琳瑯滿目的作品,真是讓人垂涎欲滴。到底誰做的包子最好吃呢?請同學們互相品嘗。
2.活動:不同發面方法效果的比較
(1)設疑導入
聽了同學們做包子的經驗介紹,發現有同學是用酵母發酵,有同學是用泡打粉。用不同方法做出來的包子是否有差異呢?怎么來研究一下?
設計意圖:從學生們熟悉的生活現象入手,引發學生思考。
(2)確定實驗主題
小明等同學提出的設計對照實驗來探究“不同發面方法效果的比較”,這個主意非常好。怎么來設置對照實驗,此次實驗的變量是什么?
(3)查閱文獻資料
除了同學們分享的用酵母、泡打粉來做包子,還有什么其他的方法嗎?
學生自主查找資料,了解生活中常見的發面方法。研究發現除了用酵母、泡打粉,還可以用小蘇打和食用堿來發面做包子。
設計意圖:讓學生自主獲取知識,提高自學能力。
(4)設計實驗方案
經學生小組合作交流討論,教師把關,確定最終實驗材料與設計如下表格:
設計意圖: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的引導作用,共同設計好實驗方案。
(5)實驗操作
請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根據實驗方案,自行安排時間完成探究實驗。周一帶實驗成品來學校交流分享。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科學探究能力,提高科學素養。
(6)實驗成品交流分享
請各活動小組派代表和同學們分享自己的實驗成品。學生代表發言,其余學生觀察實驗成品,并和自己的進行比較。
(7)實驗現象分析
教師引導學生對探究實驗的實施和成果進行分析,提示學生從饅頭的蓬松度、氣孔數量、顏色等方面進行比較。
(8)實驗原理解釋
教師展示酵母、泡打粉、小蘇打和食用堿的包裝袋,闡述包裝袋上介紹的使用方法。引導學生理解實驗原理。第①組是利用酵母菌在有氧和無氧環境下呼吸作用產生二氧化碳氣體,氣體使饅頭變得蓬松。第②組使用無鋁泡打粉,泡打粉的主要成分是酸、堿和食用淀粉,原理是酸和堿發生中和反應產生二氧化碳氣體。第③組使用小蘇打,小蘇打即為碳酸氫鈉,屬于堿性物質,遇到酸會發生中和反應產生二氧化碳氣體;另外在加熱情況下,小蘇打會分解產生二氧化碳。第④組使用食用堿,成分為碳酸鈉,同樣也屬于堿性物質,遇到酸會發生中和反應產生二氧化碳氣體,但在加熱情況下,不會分解產生氣體。
設計意圖:通過原理解釋,讓學生理解為什么不同發面方法效果差異這么大。
(9)實驗總結
學生對實驗進行總結:酵母、泡打粉和小蘇打均可以用來單獨發面做饅頭,食用堿單獨發面效果差。酵母發面時間長,饅頭最蓬松;泡打粉發面速度最快,組織細膩,饅頭顏色白凈;小蘇打發面效果一般,量很重要,添加太多饅頭會發黃且有明顯的堿味。
設計意圖:鍛煉學生總結概括能力和表達能力。
三、教學反思
在此次的勞動實踐中,筆者將STEAM教育理念很好地融入到生物家庭實驗中,學生在勞動中發現問題,在勞動中解決問題,做到了在“做中學,學中研,研中悟”,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只是課堂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學生通過動手實踐活動,發現不同發面方法各有千秋,感受勞動人民的智慧是無窮的。此次活動鍛煉了學生實驗動手能力,使學生學會設置對照試驗,培養了學生的勞動技能,提高了勞動素養。筆者相信,恰當地將STEAM教育理念運用到生物實驗中,可以使生物課堂上的勞動課程變得更有趣,更好地發展學生的理性思維。
參考文獻:
[1]吳婷.基于STEAM教育設計理念的初中生物教學設計[J].教海探航,20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