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燕
【摘要】本文分析了問題學生“屢教不改”的主要表現,根據成因提出了相應的矯治對策,提出教師應找到學生最認同的方式,而不是憑經驗以自己熟悉的方式給學生提供幫助。
【關鍵詞】屢教不改;轉化;講道理;體驗;習慣;同理心
做教師的每天都和學生“斗智斗勇”,尤其是那些惹是生非的問題學生,雖人數不多,卻影響不小,不僅影響教師工作的心情,還影響班風學風的穩定。班主任只好疲于奔命,到處“撲滅險情”,尤其是處于青春叛逆期的初中生。面對學生犯錯時,不少教師、家長,經常脫不了這樣的套路:講道理,講道理不行就批評,再不行就通過發脾氣來征服;或者曉之以理不行就動之以情,“我這樣做都是為你好”“我為你付出多少辛苦,你卻這樣不懂事……”以此來“感化”學生。但這樣“以理服人”“以情感人”真的行得通嗎?
通過長期的觀察,筆者發現這些“屢教不改”的學生通常有以下的表現:最常見的是敷衍應付,這些學生在與教師長期的“斗智斗勇”中,摸索出了應對機制,表面上唯唯諾諾,甚至會裝出“虛心接受”的樣子,實際耳朵早已關起門來,結果是“虛心接受”,但錯誤依舊。
還有部分比較頑劣的學生會明目張膽地抬杠。這類學生心態苛刻,目中無人,剛愎自用。他們事先設定一個堅定的立場,認為自己一定是正確的,錯的絕對是別人。這自然會挖空心思地用自己的觀點征服對方,不是給自己找借口就是不停地反抗別人的話語,孤獨、可憐地活在自以為是的世界里。由此可見,哪怕這個道理本身很有說服力,學生也本能地排斥。所以,強迫學生接受我們所謂的“道理”,其實是思維懶惰和粗糙的表現,不但無助于問題的解決,反而會使問題之扣越系越復雜,越系越死。結果學生依舊我行我素,屢教不改。
那么,怎樣處理才能真正做到以理服人,有效教育呢?筆者通過實踐,總結出以下幾方面的方法:
首先,遇到學生犯錯,先處理情緒,后處理事情。情緒處理不好,事情只會更糟。全國優秀教育工作者,浙江省督學徐建平校長認為“孩子犯了錯我們的情緒往往就指向錯誤,其實這時最重要的是要讓孩子愿意與你交流溝通。”看到學生犯錯,作為老師當然難免生氣,但如果我們被自己不理智的情緒左右而做出錯誤的回應,只會讓我們與學生的溝通無法開展,后續的教育更是無從談起。
因此,從教師的角度看,首先要認識到教育是個漫長的過程,尤其是做學生的思想教育工作。而且教育產生的效果往往也是滯后的,有些學生的教育效果是離開學校后才顯現出來。不少學生畢業后才體會到老師的用心良苦,不少教師也感慨學生畢業離校后變得更懂事。其次,我們每個人都是在錯誤中長大的,尤其是處于青春叛逆期的初中生,犯錯是不可避免的。作為教師的我們認識到以上兩點后,面對犯錯誤的學生時就會心平氣和地進行耐心的教育和引導了。
而從學生心理接受看,講道理到接受道理,中間的距離可能很遠。一個人能否接納別人的觀點,首先取決于情緒,其次取決于對方的行為,最后才是對方的語言——成年人尚且如此,何況孩子。因此,學生犯錯后,教師不要憑經驗急著和學生講道理,而是首先要處理好情緒,營造一個有利于溝通的氛圍。
接著我們就要客觀冷靜分析學生犯錯的原因,做到對癥下藥。下面筆者將根據成因分作三種類型并提出矯治對策。
第一種是求關注好奇型。初中生中不少學生犯錯純粹是為了“求關注”,想刷存在感。還有相當一部分學生犯錯是“好奇害死貓”,學生不惜以犯錯為代價去獲得一種體驗。這類學生矯治難度較小,只要老師適時恰當地給予他們一定的關心,又或者是給學生刻意安排體驗環節,他們的需求得到滿足后自然會改正錯誤。
教室安裝的觸屏式展示臺引起了不少學生的好奇,千方百計地找機會在黑板上亂涂亂畫。于是,筆者就干脆安排一節班會課,讓電教員向大家介紹這個多媒體黑板的運用,然后特別安排一個環節讓學生到黑板去演示。這個環節就是為了滿足那些早已蠢蠢欲動的學生。而且在平時上課時,筆者也會特意設計環節讓學生在黑板上展示他們的答案。正是有了刻意安排的體驗環節,學生擅自使用多媒體黑板的違紀行為大大減少了。
教育家杜威認為,教育并不是一件簡單的告知和被告知的事情,而是一個主動的和建設性的過程。要使學生“明白道理”,不要僅僅把道理告訴學生,必須要讓學生有機會在實踐中獲得連續不斷的經驗。
可能有人又會擔心說,有些經歷是不好的,甚至造成一定傷害,難道都讓學生去體驗嗎?當然是不可能的。那么,能否做到既滿足學生的好奇心又可以保護他們不受傷害呢?現在科技的發展為我們的體驗式、情景式教育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和安全性。如VR禁毒體驗,眩暈、幻聽、幻視,手臂變麻,不停地抽搐……戴上VR眼鏡、耳機以及脈動電擊器,參與者可以親身體驗毒品帶來的不良反應,直接體驗吸毒后的痛苦感受,切身體會到毒品是碰不得的。
第二種是意志薄弱型。這類學生接受老師教育后,逐漸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渴望能夠改正,甚至也能好好地表現一段時間。但一旦遇到外界的不良誘惑和刺激,他們往往經不住利誘,就故態復萌,又開始違反紀律,表現反復??梢?,他們主觀是正面的,甚至也意識到自身的問題,只是自控能力差而力不從心了。因此,作為老師的我們面對意志薄弱型,自律性差的學生,要從行為背后的習慣入手,關注習慣的養成。
培養學生良好的習慣行為關鍵在于老師的耐心、堅持和較真。正所謂世上任何事最怕“認真”二字。教師要讓學生明確:這件事我要管到底。這樣學生下次再犯相同錯誤時就會有所斟酌和顧忌。就以學生常犯的上學遲到為例,不少教師都會聯系家長一起提醒督促學生,認為學生的生活作息是家長的責任。這確實有一定的道理,但也別忘了,對初中的學生而言,向家長告狀是一件非常反感的事情。因此,處理不好不僅沒能糾正學生的行為習慣,還會影響師生關系。所以我們不妨向家長說明情況,讓家長通過給孩子準備早餐,目送孩子上學等方式去督促孩子。其本質都是關心學生,但要選擇一種學生容易接受的方式,而不總是嘮叨責罵等高壓方式。另外,我們還可以發動學生們一起關心幫助這些自控力差的學生,如讓要好的同學找他一起上學;老師本身也可以通過打電話,發信息等方式,甚至通過刻意安排任務,提醒督促學生。班上有個小男生經常遲到,筆者特意安排了他當電教員,負責教室展臺的開關,要求他在老師上課前準備好。小男生很喜歡這個工作,在光榮的“束縛”下,學生就會感到壓力,但更多的是動力,自然會有所改變。當然教育是一項長期工作,過一段時間學生又會因為沉迷網絡晚睡導致遲到,于是,筆者又及時地興師動眾去折騰他一番。筆者的較真向學生表明:我一定會和你死磕到底。而筆者的堅持則讓學生感到:老師一定不會放棄你的。在筆者的恩威并重下,學生只好“屈服投降”了。
對付“意志薄弱”型學生,糾正他們的不良行為,關鍵在于教師有足夠的耐心堅持,說一不二、言出必行,不斷嘗試不同的方法,找到學生接受的方法。其中的過程可能會有點漫長和反復,妄想通過一次談話,借助一次契機,或一種教育方法就改變這些“意志薄弱”型學生是不現實的。教育無小事,教育中的任何一件小事,我們都要做到徹底極致,指的就是教師的較真、堅持。
第三種是“刀槍不入”型。這類學生根本沒意識到自身存在的問題,因此不管老師怎樣不厭其煩地提醒、強調,不管老師怎么勸說、批評,他們都是一聲不吱、無動于衷,或一副“死豬不怕開水燙”的樣子。
筆者曾經沒收過一個無心向學的學生的書,批評他一頓后提出了還書的條件:明天背好書包準時上學。結果第二天不可思議的一幕發生了:那個重要的“籌碼”居然不見了。而筆者發現一個細節:作為書本主人的他跟昨天的坐立不安相比,今天竟然很鎮定。教師的直覺告訴筆者,這里面一定有故事。就開始和他斗智斗勇,在筆者的旁敲側擊下,他也滴水不漏,還一副“委屈”的樣子。于是,筆者改變策略,決定將錯就錯,被騙到底。買回了他非常在意的這本科幻小說。當筆者把新書交給他時,他半信半疑地說:“老師,你真的要把它給我呀?”筆者說:“當然,做人要講誠信,書是在我手里弄丟的,我當然要賠償你。以后也要記著,不要去欺騙人,能夠被你騙到的都是愿意相信你,愿意給機會你的人。如果連他們都不再信任你的話,你就真的眾叛親離了。”他臉上欣喜的笑容逐漸消失了,他慢慢低下了頭,不敢直視筆者。從此,他背著書包準時上學了,筆者和他的關系也融洽多了。
從上面的案例可以看到,面對那種“充耳不聞、刀槍不入”的學生,不要急著說教訓斥。在第一天的溝通教育中,筆者以為憑借教師的權威和那本書做“籌碼”,學生就會乖乖聽話,結果反而引起學生相當大的反感和抵觸。要和這些比較頑劣屢教不改的學生實現有效溝通,很多時候不在于講的話是否有道理,而在于能否對學生的處境有一定的理解,簡單說就是把話講到學生心上。筆者仔細分析他鋌而走險欺騙老師的原因。來自單親家庭,失去家庭溫暖的他對周圍的人都不大信任,而且錯誤地認為耍一些聰明伎倆是生存之道,欺騙是一種本事,更是保護自己的武器。想到這里,筆者非常同情這孩子。因此,幫助教育他的最好辦法是理解他,然后用愛去喚醒他。第二天筆者改變了策略,以退為進,買回了他很在乎的那本書。而老師的態度, 學生是有感覺的,當他感覺到教師的真心真意時, 他會在內心自省。
客觀地說“刀槍不入”型是三種類型中糾正難度最大的,說教訓斥的效果都十分有限,因為學生不是不明白道理,只是他根本就不相信這些道理。他只相信自己在現實生活中摸爬打滾中悟出了所謂“生存之道”,他們自然就會抗拒老師的所謂“以理服人”。因此,要改變這種學生最大的法寶是老師的人格魅力,老師的言傳身教、說到做到,可以獲得學生的信任。教師的積極傾聽、同理心,能夠發現學生行為背后的真正原因。當學生感到自己被認同時,就會努力尋找自己的不足并做出改變。
沒有哪個學生不求上進,沒有哪個教師不愛學生??稍诂F實中,教師往往按照自己設想的方式去愛學生,以為這是他們需要的,可這樣一廂情愿的付出,結果卻是不盡如人意。因此,要轉化“屢教不改”的學生,糾正他們的行為偏差,關鍵是教師應找到學生最認同的方式,而不是憑經驗以自己最熟悉的方式給學生提供幫助。最后想借用衢州二中校長、浙江省督學徐建平先生的一句話:“先關注對錯還是習慣養成;是批評指責還是先做示范;是強調說教還是引導感悟?!敝灰覀兝砬逅悸罚瑢ふ易罴呀Y合點,調整心態,改變認識問題的角度,班主任工作就會從容順心多了。
參考文獻:
[1]程世軍.如何對待“屢教不改”的學生[J].新課程·中旬,2016(4).
[2]史俊.善待學生,變錯誤為精彩的美麗[J].教育界,2013(19).
[3]宋偉.學生“屢教不改”之應對策略[J].班主任之友·中學版,2017(3).
[4]張洪健.班主任如何面對“屢教不改”的學生[J].考試·綜合版,2012(3).